華文網

沉澱?55個感測器下水!日本科學家:海溝暫無變化,附近可能有大地震

在地球上,日本位於地震帶上,每年產生的地震次數多不勝數,當然產生的幾次大地震也是影響到了全球。基本上各國都在關注到了日本地震的問題。近日,美國國際科學家小組對日本的東北地震和海嘯的斷層進行重新分析,

找到了日本地震的關鍵溫度測量。

美國科學教授艾米莉布羅斯基稱,利用對日本海溝快速鑽探項目(JFAST),成功穿越了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的斷層帶,並在海面下7公里處安裝了一個監測系統,UCSC研究科學家派翠克富爾頓,

獲取了一系列壓力和溫度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安裝在斷層區約800米海底。

科學家表示,JFAST調查了造成東日本大地震和海嘯,主要原因的板塊邊界斷層淺部的巨大滑動(50米或更多)。從感測器中恢復的資料提供了跨越板塊邊界55個不同深度的高精度溫度記錄,

許多感測器也記錄了水壓。我們將分析這些資料,來描述東日本大地震時斷層上的摩擦熱量。

科學家Brodsky稱,在日本海底以下總共部署了55個感測器,提高了對海底山體滑坡的可能性共同監測,科學家們將從這些耗散能量的測量結果,

推斷地震過程中的斷層力。新的資料對於理解可能產生毀滅性海嘯的地震中,大型淺層位移的原因至關重要。JFAST天文臺也提供了俯衝板塊邊界斷層的第一次溫度測量。

日本科學界也對南海海槽進行研究過,不僅僅是在以前的基礎上看到的是溫度摩擦問題的影響,

日本南海海槽存在一個緩慢滑動的過程。根據日本氣象廳發佈的南海海槽最新消息稱,圍繞南海海槽地殼活動就目前來看,沒有特別的變化。只是在沿著南海海槽附近的地區發生的大地震的可能性比較大。按照GNSS觀測,週邊存在長期沉澱趨勢繼續下去的變化。

日本科學界對日本的地震是在不斷進行預測與分析,每月都會發佈海溝與地震的預測資料,海溝的問題確實是當前日本最為擔心的問題。近幾周的海溝無大的變化也說明了存在沉澱的可能。全球近幾年地震的發生也是不斷的增加,防範地震的發生才是人類最需要做的,海溝的邊緣地震還是存在的,根據美國地震網監測,今日就爆發一次5.0級的地震。

(感謝讀者閱讀,如有問題可留言,樂意解答)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

今日就爆發一次5.0級的地震。

(感謝讀者閱讀,如有問題可留言,樂意解答)

用眼睛看科學,用科學的思維看世界。 本文由作者“環球科學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