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龍泉驛百歲抗戰老兵“走了”,他留下的好家風定會感動你!

2月21日,大年初六,龍泉驛抗戰老兵劉德成病逝,享年100歲。

劉德成生前戎裝照

他不是將軍,卻征戰了大半個中國,從遠征緬甸到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解放廣州、解放海南島,出生入死11年,用整個青春換來祖國的新生。

他沒讀過書,卻在校園中默默耕耘23載,子女兒孫中有6人當了老師,被譽為“教育世家”。

在戰場,他流下了捨生忘死的血;在校園,他流下了埋頭苦幹的汗;在家裡,他留下了勤懇踏實的好家風。

他的一生,堪稱一部傳奇!

戎馬倥傯:征戰十一載,

不知生與死

“八莫八莫,血流成河。”劉德成的女婿樊建和告訴見證哥,老人晚年經常念叨這句話,“我們把日本鬼子打慘了!”

1944年,正是中國抗戰最艱難的時期,在家務農的劉德成放下鋤頭加入了中國遠征軍,並參與了著名的八莫戰役。經過兩個月的戰鬥,遠征軍將士們勝利攻下了八莫。隨後,劉德成又隨部隊先後攻克南坎、新維、臘戌等地,並於1945年初取得了緬甸戰場的勝利,

凱旋回國。

“他這個人雖然沒讀過書,但是為人正直,知曉民族大義。”樊建和說,他對國民黨軍營內的腐敗現象非常痛恨,不願意打內戰想逃出軍營,但一直找不到機會。

直到1948年10月遼沈戰役錦州會戰後,劉德成果斷選擇了起義投誠並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被編入有著“攻堅老虎”美譽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3軍,在128師384團3營機槍連中擔任機槍手。

同年12月,劉德成隨部隊參加了平津戰役,

在前線擔任機槍手的他一度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差點犧牲。平津戰役結束後,他又隨部隊南下,參與了解放廣州、解放海南島等戰役,並因作戰英勇、作風優良被批准火線入黨。

▲劉德成的退伍證上記錄著:累立三大功壹小功

“對於他這樣的戰場老兵來說,是根本沒想過什麼生與死的,能吃頓飽飯就很滿足了,有時連飯都來不及吃就上戰場殺敵去了。

”樊建和說。

鐵血勳章:屢立功勞,凸顯寶貴品質

如果時間可以被收納起來,劉德成最壯烈也最自豪的那段人生,都存放在一個小盒子裡。他的家人將其中的物件拿出時,就仿佛是打開了一個魔盒,戰火硝煙、槍炮轟鳴、鐵與血的氣息從中彌漫開來……

小盒子裡裝的,是劉德成的立功證明書。

見證哥仔細翻看了兩本立功證明書,上面清楚地記錄著劉德成老人曾經立下的大小功勞:“一九四九年十月,進軍廣州行軍發揚互助吃苦耐勞立一大功;一九四九年二月西南會戰發揚互助立一小功;一九五零年九月愛國教育學習立一小功……”

中南全境解放後,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頒發給劉德成的立功證明書

立功證明書上記錄的劉德成立功事蹟

這一件件功勞,折射出了一個抗戰老兵的若干寶貴品質:吃苦耐勞,團結互助,積極學習,不怕困難……既有劉德成從小吃苦鍛煉出的淳樸品質,也有他在部隊中長期養成的優良作風。這些寶貴的品質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也影響著他的兒孫後代的一生。

教育世家:一門六園丁,家傳耕與讀

上面這張照片是劉德成家族的全家福,你不知道的是,在這張照片上有6位老師,都是劉德成的子女兒孫。

1955年,劉德成退伍轉業回鄉。次年,已經38歲的劉德成終於結婚成家了,婚後他和妻子育有兩女一子。

退伍後,劉德成先後在簡陽平泉小學、養馬中學、洛帶中學任職,在校園裡默默耕耘了23載,直到1978年退休。因為文化程度不高,他只能在學校裡做些後勤工作,當過廚師,管理過農場,雖然都是些很平凡的工作,但他卻一直保持著愛崗敬業、清貧簡樸、廉潔奉公、嚴於律己的作風,曾作為優秀代表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見。

因為出身貧窮,沒有讀書,劉德成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在子女們求學時,都毫無保留的支持,要求他們認真學習。如今,劉德成的子孫後代中有6位都在教師崗位,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家因此被譽為“教育世家”。

優良家風:父身體力行,子耳濡目染

在大女兒劉興玉看來,雖然父親沒讀書、不識字,但明理,一直保持著對子女的嚴格要求。

1962年困難時期,洛帶中學停辦,需要3名人員留守看校。樊建和說:“岳父把名額讓給了他人,選擇了去簡陽養馬鎮工作。”去養馬鎮,意味著要和家人分隔兩地,當時家人非常不理解,劉德成批評說,組織上已經給了優厚的待遇,要知足,不能把好事都占全。

到了養馬鎮後,劉德成每週只能回一次家。“當時可以坐火車回家,但是票價是一塊錢,父親很不舍。”劉興玉回憶道,當時父親的工資是8塊錢,養活全家都靠它。因此,劉德成每次回家都帶著劉興玉從養馬鎮走山路翻過龍泉山,經過6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才能到家。“每當走累了,父親就鼓勵我,讓我堅持下去。”

劉德成教會重孫怎麼敬軍禮

就這樣,劉德成用自己在一些小事上的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在工作上,他教育子女要老實做人,認真工作;在生活上,他教育子女們要勤儉持家,不要鋪張浪費;在治家上,他叮囑子孫們要尊敬長輩,愛護幼小……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子女們都繼承了劉德成身上的各種優良作風。

兒子劉興平結婚不久,他的母親就患直腸癌長期臥床,父親劉德成患有高血壓和痛風。從那時起,劉興平就照顧父母吃飯喂藥、端屎端尿,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由於兩位元老人需要長期吃藥,又經常耍小孩脾氣,他總是要像對待小孩一樣勸著爸爸媽媽把藥吃了。一到周末節假日,天氣好就帶著父母在近郊遊玩。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讓父母安享晚年。 2015年,劉興平被評為“洛帶鎮第三屆孝星”。

“勤儉、刻苦、老實做人的家風家訓,由父親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也將把它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劉興平說到。

中南全境解放後,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頒發給劉德成的立功證明書

立功證明書上記錄的劉德成立功事蹟

這一件件功勞,折射出了一個抗戰老兵的若干寶貴品質:吃苦耐勞,團結互助,積極學習,不怕困難……既有劉德成從小吃苦鍛煉出的淳樸品質,也有他在部隊中長期養成的優良作風。這些寶貴的品質不僅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也影響著他的兒孫後代的一生。

教育世家:一門六園丁,家傳耕與讀

上面這張照片是劉德成家族的全家福,你不知道的是,在這張照片上有6位老師,都是劉德成的子女兒孫。

1955年,劉德成退伍轉業回鄉。次年,已經38歲的劉德成終於結婚成家了,婚後他和妻子育有兩女一子。

退伍後,劉德成先後在簡陽平泉小學、養馬中學、洛帶中學任職,在校園裡默默耕耘了23載,直到1978年退休。因為文化程度不高,他只能在學校裡做些後勤工作,當過廚師,管理過農場,雖然都是些很平凡的工作,但他卻一直保持著愛崗敬業、清貧簡樸、廉潔奉公、嚴於律己的作風,曾作為優秀代表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接見。

因為出身貧窮,沒有讀書,劉德成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在子女們求學時,都毫無保留的支持,要求他們認真學習。如今,劉德成的子孫後代中有6位都在教師崗位,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家因此被譽為“教育世家”。

優良家風:父身體力行,子耳濡目染

在大女兒劉興玉看來,雖然父親沒讀書、不識字,但明理,一直保持著對子女的嚴格要求。

1962年困難時期,洛帶中學停辦,需要3名人員留守看校。樊建和說:“岳父把名額讓給了他人,選擇了去簡陽養馬鎮工作。”去養馬鎮,意味著要和家人分隔兩地,當時家人非常不理解,劉德成批評說,組織上已經給了優厚的待遇,要知足,不能把好事都占全。

到了養馬鎮後,劉德成每週只能回一次家。“當時可以坐火車回家,但是票價是一塊錢,父親很不舍。”劉興玉回憶道,當時父親的工資是8塊錢,養活全家都靠它。因此,劉德成每次回家都帶著劉興玉從養馬鎮走山路翻過龍泉山,經過6個多小時的長途跋涉才能到家。“每當走累了,父親就鼓勵我,讓我堅持下去。”

劉德成教會重孫怎麼敬軍禮

就這樣,劉德成用自己在一些小事上的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在工作上,他教育子女要老實做人,認真工作;在生活上,他教育子女們要勤儉持家,不要鋪張浪費;在治家上,他叮囑子孫們要尊敬長輩,愛護幼小……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子女們都繼承了劉德成身上的各種優良作風。

兒子劉興平結婚不久,他的母親就患直腸癌長期臥床,父親劉德成患有高血壓和痛風。從那時起,劉興平就照顧父母吃飯喂藥、端屎端尿,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由於兩位元老人需要長期吃藥,又經常耍小孩脾氣,他總是要像對待小孩一樣勸著爸爸媽媽把藥吃了。一到周末節假日,天氣好就帶著父母在近郊遊玩。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讓父母安享晚年。 2015年,劉興平被評為“洛帶鎮第三屆孝星”。

“勤儉、刻苦、老實做人的家風家訓,由父親傳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也將把它傳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劉興平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