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孩久咳怎麼辦?除了治療,兒科醫生提醒媽媽必須要注意這件事

這段時間,因天氣變化而引發的兒童咳嗽非常之多,有些小朋友一咳就是一周,甚至一個月。有些媽媽心疼小孩,別人說吃什麼好就給小孩吃什麼,今天喝涼茶,明天川貝燉雪梨,

誰知越吃咳得越厲害。提醒一下各位心急的媽媽,對別的小孩合適的止咳方不一定對你的小孩合適,治久咳必須得辨證施治。除了聽醫囑,媽媽還必須做好這件事:調理小孩的脾胃。

久咳養肺是重中之重

肺為嬌髒,最易受邪

人的五臟中,只有肺跟外界直接相通。

從生理結構上講,五臟裡,心、肝、脾、腎這四個臟器都在下面,唯獨肺像個傘一樣,在上面把它們遮擋著。

所以中醫上說:“肺為清虛之體,且居高位,為諸髒之華蓋,百脈之所朝,外合皮毛,開竅於鼻,與天氣直接相通,六淫外邪侵犯人體,不論是從口鼻而入,還是侵犯皮毛,皆易於犯肺而致病。”

小孩肺功能弱,更易生病

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進犯身體的時候,肺總是首當其衝。小孩身體相對孱弱,所以最容易出現呼吸系統疾病。

明代萬全著的《育嬰家秘·五臟證治總論》說,“肺為嬌髒,肺常不足”,明確指出:“肺為嬌髒,難調而易傷也……天地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肺先受之。 ” 孩子肺臟功能弱的時候,還容易引起其他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等,

這一點家長們一定要重視。

小孩久咳需辨證治療

臨床問診過程中,有媽媽問我,為什麼隔壁家的小孩吃了川貝燉雪梨2次就好了,我家小孩吃了一周,反而越吃越咳了?

也有媽媽問我,藥店的止咳藥很多,我也買了很多種給小孩吃,為什麼吃了這麼久,還不好?感覺吃了藥還咳得更厲害了?

這些媽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辨證論治。咳嗽引起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受熱引起的,

也可能是受寒引起的,有可能是肺的原因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他臟腑功能失衡引起的。所以,治咳不僅僅是吃些止咳的中藥。

《內經》雲:“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各種原因引起的肺氣宣發肅降失常均可致小兒咳嗽。

雖咳嗽病位在肺,

日久必致肺、脾、腎三髒受損。小兒的體質是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當出現久咳時,用藥上應著重健脾補肺,飲食調養上以“養護脾肺”為原則。

小孩久咳的證型主要有三種,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根據小兒肺脾不足的生理特點,我常常運用“宣肺止咳湯”(嶺南兒科名醫張伽伽教授經驗方)作為基礎方加減治療。下邊談談小兒咳嗽臨床常見的三種證候。

1、肺脾氣虛型咳嗽

肺脾氣虛型臨床表現除久咳不已外,常伴有出汗多,易感冒,面色少華,食欲不振,易腹瀉等症狀。

小兒素體脾胃虛弱,感受外邪,正氣不足,驅邪無力,更致咳嗽纏綿不愈,而咳嗽日久又進一步損傷肺氣;其二,患兒久咳不止,肺氣必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健,痰濕隨之而生,痰濕阻肺,肺失宣降,則咳嗽咳痰進一步加重。

因此治療原則以化痰止咳、健脾益氣為主,常用宣肺止咳東加法半夏、淮山、蓮子肉等。

2、肺燥陰傷型咳嗽

臨床表現為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咽幹口幹,聲音嘶啞,手心煩熱,大便幹結等症狀。治療原則以宣肺止咳、養陰潤肺為主,用宣肺止咳東加百合、南杏等養陰潤肺。

3、脾腎兩虛型咳嗽

臨床常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喉中痰鳴,咳甚氣促,精神疲憊,手足畏冷,大便溏,遺尿等症狀。

久咳過用寒涼生冷之品,或因素體先天不足,必傷及脾腎。

治療原則以宣肺止咳,溫腎納氣為主,選用宣肺止咳東加菟絲子、故紙、五味子等。

調好脾胃是治好久咳的堅強後盾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髒有關。當邪氣侵襲肺時,容易導致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如果飲食不節,脾失健運則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因而會久咳不止。

治咳應調脾胃以防復發

在治療小兒咳嗽的同時,我常常叮囑家長注意重視平時的飲食調理,遠離生冷寒涼食物,在咳嗽緩解期注重複診調理脾肺以提高免疫力,這是預防咳嗽及防止復發的有效方法。

治久咳一戒肥甘厚膩

孩子的脾胃功能還未完善,如果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就容易產積食,脾失健運則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痰濕阻肺,肺失宣降,則咳嗽咳痰反復難愈。

治久咳二戒冰凍食物

當然,除了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以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不要吃得過冷。“形寒飲冷則傷肺”,我在門診發現很多孩子久咳是由於吃了太多生冷寒涼食物造成肺脾虛弱引起的。所以家長還要注意讓孩子少食寒涼,戒雪糕、汽水等,水果食用前最好用溫水稍稍泡暖再給孩子吃。

治久咳三戒亂喝涼茶

有一些家長見小朋友咳嗽,習慣給孩子喝涼茶,殊不知 “苦寒敗胃”,經常喝涼茶的孩子脾胃不好,吃東西胃口差,容易拉肚子,陽氣不足,面色或青或白,常常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感冒發燒並引起咳嗽。

涼茶苦寒,傷脾胃,不能隨便給小孩喝。

特別提醒:小孩病多從脾胃調

說到這裡,我再強調一下小孩疾病的治理大方向:調脾胃。

小孩子容易生病,原因多是兩條:吃多了,凍著了。

生病最常見也就三類:發燒、咳嗽、積食。如何讓孩子在四時變化和衣著食物增減中少得病、不得病呢?首先得把孩子的肺脾養好了,常見病就會少很多,這是調理孩子身體的大方向。

推薦藥膳

南杏山藥湯

材料:南杏仁15克、雲苓30克、懷山藥30克、烏梅5克、花膠15~20克、瘦肉1兩。做法:花膠切條,提前一晚洗淨浸泡。放入所有材料,慢火煲兩小時即可。

南杏仁能潤肺寬胃,祛痰止咳。治虛勞咳嗽氣喘,心腹逆悶,尤以治幹性、虛性之咳嗽最宜。

雲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烏梅味酸、澀,性平,斂肺生津,用於肺虛久咳。

山藥補脾養肺,主脾虛泄瀉、肺虛咳喘,《藥品化義》謂“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肌肉,為肺脾二髒要藥。”

山藥粥 做法:把道地藥材懷山藥去皮,切成小塊放入食品粉碎機內,再加半碗水,將山藥加工成稀糊狀。然後倒入鍋中,邊攪動邊燒開即可。空腹時食用,一碗山藥粥可以分2-3次喂寶寶。山藥健脾胃、補肺氣、益腎精,此方最適合嬰幼兒食用,不但能止咳,還對小兒的厭食、虛汗多、流口水、氣虛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山藥煎煮的時間不宜過久,否則其中所含的澱粉酶就會分解而效果不佳。

經絡調理-捏脊

捏脊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健脾養肺,改善臟腑功能,不僅對反復感冒、發燒等效果都非常好,還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孩子疳積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捏脊方法很簡單,先讓寶寶趴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鬆。家長站在寶寶後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然後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撚動。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後上3~5釐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後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每天5~9次即可。

常伴有出汗多,易感冒,面色少華,食欲不振,易腹瀉等症狀。

小兒素體脾胃虛弱,感受外邪,正氣不足,驅邪無力,更致咳嗽纏綿不愈,而咳嗽日久又進一步損傷肺氣;其二,患兒久咳不止,肺氣必虛,脾胃虛弱,運化失健,痰濕隨之而生,痰濕阻肺,肺失宣降,則咳嗽咳痰進一步加重。

因此治療原則以化痰止咳、健脾益氣為主,常用宣肺止咳東加法半夏、淮山、蓮子肉等。

2、肺燥陰傷型咳嗽

臨床表現為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咽幹口幹,聲音嘶啞,手心煩熱,大便幹結等症狀。治療原則以宣肺止咳、養陰潤肺為主,用宣肺止咳東加百合、南杏等養陰潤肺。

3、脾腎兩虛型咳嗽

臨床常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喉中痰鳴,咳甚氣促,精神疲憊,手足畏冷,大便溏,遺尿等症狀。

久咳過用寒涼生冷之品,或因素體先天不足,必傷及脾腎。

治療原則以宣肺止咳,溫腎納氣為主,選用宣肺止咳東加菟絲子、故紙、五味子等。

調好脾胃是治好久咳的堅強後盾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髒有關。當邪氣侵襲肺時,容易導致肺內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運化,如果飲食不節,脾失健運則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因而會久咳不止。

治咳應調脾胃以防復發

在治療小兒咳嗽的同時,我常常叮囑家長注意重視平時的飲食調理,遠離生冷寒涼食物,在咳嗽緩解期注重複診調理脾肺以提高免疫力,這是預防咳嗽及防止復發的有效方法。

治久咳一戒肥甘厚膩

孩子的脾胃功能還未完善,如果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就容易產積食,脾失健運則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痰濕阻肺,肺失宣降,則咳嗽咳痰反復難愈。

治久咳二戒冰凍食物

當然,除了不要讓孩子吃得過飽以外,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不要吃得過冷。“形寒飲冷則傷肺”,我在門診發現很多孩子久咳是由於吃了太多生冷寒涼食物造成肺脾虛弱引起的。所以家長還要注意讓孩子少食寒涼,戒雪糕、汽水等,水果食用前最好用溫水稍稍泡暖再給孩子吃。

治久咳三戒亂喝涼茶

有一些家長見小朋友咳嗽,習慣給孩子喝涼茶,殊不知 “苦寒敗胃”,經常喝涼茶的孩子脾胃不好,吃東西胃口差,容易拉肚子,陽氣不足,面色或青或白,常常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感冒發燒並引起咳嗽。

涼茶苦寒,傷脾胃,不能隨便給小孩喝。

特別提醒:小孩病多從脾胃調

說到這裡,我再強調一下小孩疾病的治理大方向:調脾胃。

小孩子容易生病,原因多是兩條:吃多了,凍著了。

生病最常見也就三類:發燒、咳嗽、積食。如何讓孩子在四時變化和衣著食物增減中少得病、不得病呢?首先得把孩子的肺脾養好了,常見病就會少很多,這是調理孩子身體的大方向。

推薦藥膳

南杏山藥湯

材料:南杏仁15克、雲苓30克、懷山藥30克、烏梅5克、花膠15~20克、瘦肉1兩。做法:花膠切條,提前一晚洗淨浸泡。放入所有材料,慢火煲兩小時即可。

南杏仁能潤肺寬胃,祛痰止咳。治虛勞咳嗽氣喘,心腹逆悶,尤以治幹性、虛性之咳嗽最宜。

雲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烏梅味酸、澀,性平,斂肺生津,用於肺虛久咳。

山藥補脾養肺,主脾虛泄瀉、肺虛咳喘,《藥品化義》謂“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困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肌肉,為肺脾二髒要藥。”

山藥粥 做法:把道地藥材懷山藥去皮,切成小塊放入食品粉碎機內,再加半碗水,將山藥加工成稀糊狀。然後倒入鍋中,邊攪動邊燒開即可。空腹時食用,一碗山藥粥可以分2-3次喂寶寶。山藥健脾胃、補肺氣、益腎精,此方最適合嬰幼兒食用,不但能止咳,還對小兒的厭食、虛汗多、流口水、氣虛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山藥煎煮的時間不宜過久,否則其中所含的澱粉酶就會分解而效果不佳。

經絡調理-捏脊

捏脊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健脾養肺,改善臟腑功能,不僅對反復感冒、發燒等效果都非常好,還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及孩子疳積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捏脊方法很簡單,先讓寶寶趴在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鬆。家長站在寶寶後方,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然後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捏起皮膚,同時向上撚動。兩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肛門後上3~5釐米處)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頸後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每天5~9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