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賺錢與情懷?農民直播, 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農村小夥劉金銀, 個頭不高, 皮膚黝黑, 口音頗重。若萍水相逢,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 都猜不到他是位“網紅主播”——用手機直播捉龍蝦、釣鰱魚、抓黃鱔、剁豬草等農村日常生活7個月, 竟引來11萬餘粉絲, 被“打賞”逾24萬元。

雖然這錢要和直播平臺五五分成, 卻也是一筆鉅款。

這位貌不驚人的“網紅主播”, 身處四川烏蒙山區的合江縣三塊石村。村裡人平日多出門打工, 兩千多人的村子只剩約一半人, 至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曾經只剩劉金銀一人。

如今, 在山西省武鄉縣嶺頭村, 百戶村民開始嘗試直播耕地, 對著手機鏡頭宣傳不用化肥的耕種方法, 以此推銷自家網店上的農產品;在浙江省遂昌縣茶樹坪村, 村支書黃久富帶著村民, 用直播種稻穀的方式來賣大米, 並發起網路眾籌, 募集“體驗師”來插秧、收割……

農民與直播

劉金銀的直播, 是一個辛苦活。

清晨, 他和同村小夥梁建川吃完早飯出發, 共騎一輛小摩托, 去20公里外抓小龍蝦。野外逢大雨, 無處可躲, 一身濕透。徒手抓小龍蝦並不容易, 在河溝泥地裡滾打, 耗時長, 收穫卻不大;沒乾糧, 便用易開罐做成器皿, 煮幾個雞蛋吃;午間困乏, 便找棵大樹靠著打盹。

不少觀眾沒耐心看下去時, 劉金銀還得打起精神, 不斷招呼進出直播間的新老網友們。

下午回家吃頓飯, 晚上又要出門抓黃鱔。夜裡直播更麻煩, 背著5公斤重的蓄電池, 在摩托車後座綁上三腳架, 戴著礦燈帽, 尋一塊合適的稻田。找到黃鱔之前, 兩人都刨得滿身泥。偶爾也會遇到蛇或青蛙, 直播間裡數千粉絲便一片歡騰。

不過劉金銀很謹慎, 也很珍惜自己“網紅”的聲譽, 認真地解釋:“它們是保護動物, 抓了違法哦。”如此這般, 到夜裡十一二點收工。

第二天, 他從縣城市場上買來數十公斤刺梨, 準備削了泡酒。一來, 可用來招待客人, 他紅了之後, 每月都有四五位網友前來拜訪;二來也可作為粉絲福利, 送給常來捧場的網友。他架起三腳架打開手機, 邊幹活邊直播, 和粉絲們聊著天就削了一大半刺梨。

在他鏡頭拍不到的地方, 母親從山上挑了柴回家, 父親剁了豬草, 然後夫妻倆一起做豆花;他的妹妹和堂弟, 也想著往鏡頭裡湊, 巴望著在哥哥的直播間露臉, 並央求哥哥上山燒烤時帶上他們。想不到劉金銀嚴肅道:“未成年人不適合直播。”並趕著弟弟妹妹做作業去。

這是最真實的生活, 因此劉金銀倒不大擔心題材枯竭——翻土、插秧、釣魚、抓黃鱔、野炊、挖葛根、泡楊梅酒, 啥都能直播。

他想法不少, 還計畫著直播臘腸怎麼醃、豆瓣醬怎麼做、燒酒怎麼釀、竹筍怎麼挖……

劉金銀認為自己的特別之處, 在於農村土方法, 不比某些主播, 整一套戶外專業設備, 動輒帶著名貴獵犬去抓兔子。還有一些農民主播, 只把背景從城市換成農村, 直播的內容依舊是唱歌、跳舞或低俗段子, 以及沒啥實質內容的瞎聊天。

直播農村的真實生活場景, 是劉金銀成為“網紅”的原因, 城裡人沒怎麼見過, 農村人倍感親切。有直播平臺來他家開新聞發佈會, 便是看中了他直播中“新農村生活中積極的正能量”。有媒體誇他是直播界的“清流”。

若說山西、浙江等地的農民直播, 是借直播把農產品搬上互聯網, 劉金銀的方式則是用互聯網“反哺”農村, 讓更多人瞭解當地農耕文化。

不得不說, 這是互聯網時代給農村帶來的新機會。

賺錢與情懷

然而, 即便劉金銀成了“網紅”, 也沒引得多少小夥伴效仿。記者在三塊石村問起對直播的看法, 大多數人懵懂, 少數人怕“丟臉”。

不少在外打工的合江人, 尤其是三塊石村附近的年輕人, 包括梁建川和劉金銀的表兄弟、堂姐妹們, 個個都是劉金銀的粉絲。可他們光圍觀不說話, 看完依舊打工。

光靠“直播賺錢”的誘惑, 難以吸引農村的年輕人, 還得談一些情懷和理想。

劉金銀相信農村、農民和農業的價值:在互聯網時代, 山村裡的荔枝樹和稻穀田, 難道就只能夠供人溫飽, 難道年輕人就只能重複父輩的生活?

可真正進入直播圈之後, 劉金銀方覺出農民直播的短板:初中沒念完就外出打工, 識字不多, 英文字母更是認不全, 想感謝粉絲時偶爾竟不會念對方名字。另外, 直播圈自有一套“行規”:比如去當紅主播處刷禮物求支持、挖粉絲;還比如主播和“金主”們互相“刷禮物”, 製造“虛假繁榮”來吸引粉絲。

直播頭一個月, 劉金銀的粉絲漲到千餘人, 每天平均收入約50元, 尚不夠流量的花銷。堅持到第二個月, 才實現收支平衡。等到三個月後, 第一次靠直播一天掙來百餘元, 他在鏡頭前高舉雙手, 興奮地跳起。

價值與夢想

近日, 直播間裡慕名而來的人不少。有網友說“前幾天看到你的新聞了”, 還有網友猜測, “兄弟現在是名人了, 肯定賺了很多錢”。劉金銀騎摩托車送記者回合江縣城的賓館, 服務員竟然一眼認出劉金銀, 說“常看你的直播”。他的直播甚至已經出現“山寨版”:劉金銀的網名叫“金牛”, 同縣有年輕人用了他的名頭, 取名“野牛”, 來挖牆腳。

有人說他“闊”了, 他卻細細算帳:“打賞”的錢要和直播平臺分成, 到手不過一半左右, 直播成本也不低。他添置了不少裝備, 三腳架、礦燈帽、蓄電池以及漁具和釣竿, 光充電寶就有十來個;粉絲們還嫌他手機攝像頭的圖元不高, 而且搞直播手機損耗也很快, 他為此陸續換了4部手機, 最近乾脆奢侈了一把, 分期付款買了一部蘋果手機;每天在戶外直播, 手機流量費不少, 他想盡了辦法, 盤算著如何用好運營商的流量套餐。

劉金銀很低調, 參加某場新聞發佈會後, 他從現場撿回四五件工作人員丟棄的T恤衫, 洗乾淨繼續穿。抓來的黃鱔、挖來的葛根、釣來的鰱魚, 若不用來招待粉絲, 劉金銀次日清晨便會騎摩托車下山, 到菜市場賣, 也能得到一筆收入。

“網紅”本有更輕鬆的賺錢方法。有人托他做廣告, 希望他能在直播時美言幾句, 他不肯。迄今為止, 他挺珍惜自己“網紅”的聲譽, 他說“誠信才能走得長遠”。

劉金銀深知, “網紅熱”來得快, 去得也快, 熱度消退之後, 關鍵還在於堅持本色。

直播正微妙地改變著農村。山西省武鄉縣嶺頭村的魏寶玉, 前不久直播下地種穀子後, 村裡已有百余人成了“微商”, 在網店上售賣小米、核桃和黃豆;今年夏天, 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通過直播賣油桃, 創收近20萬元;去年9月, 浙江省遂昌縣茶樹坪村通過直播和網路眾籌, 讓300畝荒廢梯田成了城裡人來體驗鄉間生活的“智慧稻田”。

農民直播, 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文】孔令君 孫佳煜

有直播平臺來他家開新聞發佈會, 便是看中了他直播中“新農村生活中積極的正能量”。有媒體誇他是直播界的“清流”。

若說山西、浙江等地的農民直播, 是借直播把農產品搬上互聯網, 劉金銀的方式則是用互聯網“反哺”農村, 讓更多人瞭解當地農耕文化。

不得不說, 這是互聯網時代給農村帶來的新機會。

賺錢與情懷

然而, 即便劉金銀成了“網紅”, 也沒引得多少小夥伴效仿。記者在三塊石村問起對直播的看法, 大多數人懵懂, 少數人怕“丟臉”。

不少在外打工的合江人, 尤其是三塊石村附近的年輕人, 包括梁建川和劉金銀的表兄弟、堂姐妹們, 個個都是劉金銀的粉絲。可他們光圍觀不說話, 看完依舊打工。

光靠“直播賺錢”的誘惑, 難以吸引農村的年輕人, 還得談一些情懷和理想。

劉金銀相信農村、農民和農業的價值:在互聯網時代, 山村裡的荔枝樹和稻穀田, 難道就只能夠供人溫飽, 難道年輕人就只能重複父輩的生活?

可真正進入直播圈之後, 劉金銀方覺出農民直播的短板:初中沒念完就外出打工, 識字不多, 英文字母更是認不全, 想感謝粉絲時偶爾竟不會念對方名字。另外, 直播圈自有一套“行規”:比如去當紅主播處刷禮物求支持、挖粉絲;還比如主播和“金主”們互相“刷禮物”, 製造“虛假繁榮”來吸引粉絲。

直播頭一個月, 劉金銀的粉絲漲到千餘人, 每天平均收入約50元, 尚不夠流量的花銷。堅持到第二個月, 才實現收支平衡。等到三個月後, 第一次靠直播一天掙來百餘元, 他在鏡頭前高舉雙手, 興奮地跳起。

價值與夢想

近日, 直播間裡慕名而來的人不少。有網友說“前幾天看到你的新聞了”, 還有網友猜測, “兄弟現在是名人了, 肯定賺了很多錢”。劉金銀騎摩托車送記者回合江縣城的賓館, 服務員竟然一眼認出劉金銀, 說“常看你的直播”。他的直播甚至已經出現“山寨版”:劉金銀的網名叫“金牛”, 同縣有年輕人用了他的名頭, 取名“野牛”, 來挖牆腳。

有人說他“闊”了, 他卻細細算帳:“打賞”的錢要和直播平臺分成, 到手不過一半左右, 直播成本也不低。他添置了不少裝備, 三腳架、礦燈帽、蓄電池以及漁具和釣竿, 光充電寶就有十來個;粉絲們還嫌他手機攝像頭的圖元不高, 而且搞直播手機損耗也很快, 他為此陸續換了4部手機, 最近乾脆奢侈了一把, 分期付款買了一部蘋果手機;每天在戶外直播, 手機流量費不少, 他想盡了辦法, 盤算著如何用好運營商的流量套餐。

劉金銀很低調, 參加某場新聞發佈會後, 他從現場撿回四五件工作人員丟棄的T恤衫, 洗乾淨繼續穿。抓來的黃鱔、挖來的葛根、釣來的鰱魚, 若不用來招待粉絲, 劉金銀次日清晨便會騎摩托車下山, 到菜市場賣, 也能得到一筆收入。

“網紅”本有更輕鬆的賺錢方法。有人托他做廣告, 希望他能在直播時美言幾句, 他不肯。迄今為止, 他挺珍惜自己“網紅”的聲譽, 他說“誠信才能走得長遠”。

劉金銀深知, “網紅熱”來得快, 去得也快, 熱度消退之後, 關鍵還在於堅持本色。

直播正微妙地改變著農村。山西省武鄉縣嶺頭村的魏寶玉, 前不久直播下地種穀子後, 村裡已有百余人成了“微商”, 在網店上售賣小米、核桃和黃豆;今年夏天, 江蘇省泗洪縣天崗湖鄉通過直播賣油桃, 創收近20萬元;去年9月, 浙江省遂昌縣茶樹坪村通過直播和網路眾籌, 讓300畝荒廢梯田成了城裡人來體驗鄉間生活的“智慧稻田”。

農民直播, 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文】孔令君 孫佳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