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潛龍三號”長相萌能量大 工作時間更長

16日,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無人潛水器“潛龍三號”搭乘“大洋一號”科考船抵達南海海域。在接下來的半個月,它將完成海上試驗與驗收,並進行試驗性應用。記者帶您獨家揭秘此次“潛龍三號”首次亮相的海試和試驗性應用任務。

首次亮相將完成哪些任務?

“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B航段首席科學家蔡巍說,本航段將通過使用“大洋一號”在南海開展相關設備試驗,

完成重大裝備海上驗收,推動“潛龍”系列潛水器的發展。

在“大洋一號”船後甲板,記者看到了“潛龍三號”。其長3.5米、高1.5米、重1.5噸,外形像一條橘黃色的魚。

“潛龍三號”總設計師劉健說,別看它長得像條萌萌的“小黃魚”,但能量不小。在深海複雜地形進行資源環境勘查時,具備微地貌成圖、溫鹽深探測、甲烷探測、濁度探測、氧化還原電位探測、海底照相,

以及磁力探測等熱液異常探測功能。

“這種非回轉體立扁魚形設計,依據的是水動力優化計算的結果,有利於它在複雜海底地形中垂直面爬升,同時具備水面航行能力。”劉健說。

劉健說,“小黃魚”的4個“鰭”是4個可旋轉舵推進器,靠操控推進器靈活前進後退、上浮下沉;“尾巴”上安裝的是磁力探測儀;“嘴巴”是前視聲呐,可以將潛水器採集的聲學資料轉化為圖像,用以識別障礙物和周邊環境,

隨後在主控電腦的控制下通過自主轉動和躲避,保障自身安全和正常作業。

進行了哪些技術改進?

據瞭解,“潛龍”系列潛水器目前共研製了“潛龍一號”“潛龍二號”“潛龍三號”。“潛龍一號”自去年太平洋作業後,回到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做“保養”。“潛龍二號”於數天前在印度洋完成第50次下潛。

記者看到,“潛龍二號”和“潛龍三號”如一對雙胞胎,外形和體重幾乎都一樣。

劉健說,兩者均可在複雜的地形下運行,“潛龍三號”是在“潛龍二號”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升級。比如,針對原來一些電子設備能耗較高的問題,新的潛水器進行了改進;國產化程度更高,慣性導航系統等核心部件由進口改為國產;推進系統雜訊降低、抗流能力得到加強;聲學成像品質得到相應提高。此外,“潛龍二號”最長可工作30多個小時,“潛龍三號”預計將有顯著提高。

“龍家族”探索深海奧秘

“潛龍二號”“潛龍三號”都是中國自主研發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也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自主水下機器人。既然有了“潛龍二號”,為何還要研製“潛龍三號”?李波說,深海大洋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和科學奧秘,進入深海大洋,離不開深海裝備。“潛龍”家族的主要目標,是對深海資源進行大範圍精細探測,更好地為大洋資源勘查和深海科學調查服務。未來,“潛龍”家族規模將更大,工作模式將是多台協同水下作業。

除此以外,“潛龍兄弟”不僅可以相互抱團,還可以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系列無人有纜潛水器等其他“龍家族”合作。據悉,今後,一船同時帶“潛龍”“海龍”出海的航次安排會經常出現。人們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服務於深海探測的“蛟龍”號新母船建成後,將同時搭載“蛟龍”“海龍”和“潛龍”出海。

據新華社

工作模式將是多台協同水下作業。

除此以外,“潛龍兄弟”不僅可以相互抱團,還可以與“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系列無人有纜潛水器等其他“龍家族”合作。據悉,今後,一船同時帶“潛龍”“海龍”出海的航次安排會經常出現。人們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服務於深海探測的“蛟龍”號新母船建成後,將同時搭載“蛟龍”“海龍”和“潛龍”出海。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