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父母若沒及時做到這三點,將毀了他一生

你是不是經常拿別人東西?

那支筆是不是你偷的?

孩子父親在天涯論壇發帖求助,

我家孩子,目前是三年級,被班主任老師當著全班同學面公開指認為小偷,並且錄製了「認罪 」視頻。

老師怕孩子回家否認,還特意錄下了所謂的「認罪」視頻,問孩子是不是經常拿別人東西?

出於對孩子的理解,這位父親馬上打電話問自己的兒子,兒子的解釋很簡單,

當時只是覺得同學的筆好看,就拿起來看看,並沒有偷走的想法。

對於這種公開的羞辱式教育,

夫妻感到憤怒,他們數次和班主任溝通,結果都令人難過。

而且發生這件事後,同班同學家長們也站隊力挺老師,還有班主任發來的會給孩子「特殊照顧」「單人單桌」的資訊,都讓他感到無助。

在成人的社交規則中,大家都明白,把事情鬧大對孩子就學有一定的影響,比起來「偷」這頂帽子,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但最讓人寒心的是工作人員的回答:

孩子不需要心理安撫,就算老師冤枉了,也不算是什麼大事,因為老師和同學們沒有必要冤枉他。

且不討論是家長解決方式,還是老師教育錯誤,

官方回應的敷衍,這一場喧囂紛亂的鬧劇中,有誰會去注意到孩子那聲小小的解釋呢?

「我只是覺得它好看,就拿起來看看。」

拿和偷,是兩種概念

拿和偷,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兩種概念。

去年有則新聞,衢州一個孩子在新華書店順走了四本漫畫書,

第二天淩晨,書店還沒開門,家長就寫下道歉信和全部書款40元錢,從門縫裡塞進書店。

紙條上寫著:

你好!由於我教子無方,(兒子)在你店裡拿了四本(漫)畫書。貴店門沒開,本應本人帶上兒子親自來道歉,沒開門,我給你(把錢)放裡面。

對不起。

這種情況太常見了,

五歲多的女兒跟著我進便利店轉了一圈,出了門口十幾米,我才發現她手上拿著一包沒付款的糖果。

朋友也說有時候孩子的小書包有不明來源的小玩意,問了就說「拿的」「撿的」「XX給的」。

上綱上線了說,畢竟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一想到孩子可能品德敗壞,不防微杜漸將來就是慣偷,心裡就是一驚。

但這句話並沒有站在孩子的年齡發育角度看問題,本身也屬於一種有罪推定。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幼兒期(0-3歲)到學齡前期(3-6歲)的孩子來說,正處於自我中心時期,還沒有完全明確物權這個概念。

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之間的清晰界線,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那麼就我的。

很多五六歲或者更大些的孩子,儘管日常生活中能夠區分「好的、壞的」、「你的、我的」。

可一旦遇到喜歡的東西,這點模糊的是非概念和物權意識,還不能產生足夠的自製力抑制住他「想要」的需求。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順手牽羊,真的只能算是「拿」,而不是「偷」。

絕對意義上的偷竊,在孩子身上只是極個別的案例。

因為缺,才需要補

出於物質上喜愛從而佔有的行為,在孩子懂得物權,有足夠自製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但如果出於精神上的缺乏,就會變成大人無法理解的「偷竊」行為。

某天放學後,女兒怎麼也找不到放在共用玩具箱的玩偶,老師就在家長群發了公告,不一會成成媽就私聊我說還沒走遠,把兔子送回來給我。

見面之後她有些緊張,讓成成道歉,又帶著怒意對他說:

你再這樣以後不帶你去遊樂園了!

出於信任,焦慮的成成媽向我坦誠,成成已經不是第一次帶走不屬於自己的玩具。

家裡講過道理甚至打過罵過都不太管用,又害怕真的被扣上「小偷」的帽子,成成會很難和小朋友玩到一塊兒了。

找到問題的癥結很簡單,就看孩子做了這個事可以得到什麼。

是因為爸媽太忙很少陪伴,而這件事可以大程度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

是因為他在集體裡,總是搶不到最想玩的玩具,挨了批評,那麼把它藏起來帶走,可以發洩自己的小情緒?

還是因為他渴望得到某個東西,卻一直遭到爸媽的拒絕?

孩子這些所謂的「偷竊」行為,不要輕易上升到道德品行不好的高度,它更多是一種自我滿足、尋求關注,找補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

比「偷竊」更可怕的,是「審和罰」

尹建莉老師曾經尖銳地指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

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面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污水一樣,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

成人對待這個問題,很容易會因為焦慮而過激,這種過激不但效果不好,很容易把孩子推向了反方向。

貴州這位班主任,可能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公開讓孩子承認偷東西,他會不會被集體認定,扣上了沉重的道德帽子。

孩子長期被暗示品行有虧,很容易在這方面不斷自我否定,滑向壞的方向。

任何時候,對於善惡品德觀念正處於萌芽階段的孩子,不能把懲罰作為教育的終極手段。

那麼,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千萬不要責駡孩子

正是因為孩子的思考模式一般是自我為中心,並且模仿父母,對於是非對錯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學會社會規範。

僅僅是教孩子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夠的。

逛超市的時候,孩子不懂價值交換,會覺得那就是個拿東西的地方;隨意拿走屬於孩子的東西,孩子也會隨意拿走家裡人的東西。

公共設施、物品等財物隨意破壞、帶走,孩子當然會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幫孩子培養出好習慣,不碰別人的東西;

拿東西前一定先說;

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公私分明。

只要這樣逐步引導,相信孩子出現「隨意拿」的壞習慣就大大降低。

瞭解“偷”的原因,適度滿足

我們這一代人裡,很多人有小時候偷拿大人的錢買零食玩具的回憶,那是因為實在太渴望,而大人又一般拒絕這種開銷。

到了我們當父母的時候,在規則感很強的家庭,想吃這個不行,想玩那個不許,總是被合理而無情地拒絕。

為了滿足渴望自己做主,孩子就會尋求辦法,其中也許就有偷偷拿錢。

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零花錢,約定不要買危險物品垃圾食物,然後就不要干涉他的任何決定。

疏比堵,更加有效。

告訴孩子哪裡錯了,給予愛與關注

養育孩子就像種下一顆小樹,物質的培育是基礎土壤,而愛和關注就像養分與陽光一樣,少了,就長不好。

對於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實並不是物質匱乏,這個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心理創傷。

但是情感上的匱乏,卻會讓人一輩子都在尋求溫暖的客體,來彌補原生親子主體的帶來的缺憾。

那些想要順手牽羊的孩子,那些有反常行為的孩子,不過都是為了爭取父母的注意力和關愛。

等到孩子關上心門,要走進去就非常困難了。

回到文首,從愛護孩子的角度來說,唐先生的做法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讓孩子知道,不管如何都有爸爸媽媽堅定地站在他的身後。

且放心,有關注和愛澆灌的樹苗,不會長歪。

作者:蔡尖尖,品牌專欄作者,寫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溫暖的情感老樹洞,尖尖而立,保持獨立思考。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但這句話並沒有站在孩子的年齡發育角度看問題,本身也屬於一種有罪推定。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於幼兒期(0-3歲)到學齡前期(3-6歲)的孩子來說,正處於自我中心時期,還沒有完全明確物權這個概念。

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之間的清晰界線,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那麼就我的。

很多五六歲或者更大些的孩子,儘管日常生活中能夠區分「好的、壞的」、「你的、我的」。

可一旦遇到喜歡的東西,這點模糊的是非概念和物權意識,還不能產生足夠的自製力抑制住他「想要」的需求。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順手牽羊,真的只能算是「拿」,而不是「偷」。

絕對意義上的偷竊,在孩子身上只是極個別的案例。

因為缺,才需要補

出於物質上喜愛從而佔有的行為,在孩子懂得物權,有足夠自製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但如果出於精神上的缺乏,就會變成大人無法理解的「偷竊」行為。

某天放學後,女兒怎麼也找不到放在共用玩具箱的玩偶,老師就在家長群發了公告,不一會成成媽就私聊我說還沒走遠,把兔子送回來給我。

見面之後她有些緊張,讓成成道歉,又帶著怒意對他說:

你再這樣以後不帶你去遊樂園了!

出於信任,焦慮的成成媽向我坦誠,成成已經不是第一次帶走不屬於自己的玩具。

家裡講過道理甚至打過罵過都不太管用,又害怕真的被扣上「小偷」的帽子,成成會很難和小朋友玩到一塊兒了。

找到問題的癥結很簡單,就看孩子做了這個事可以得到什麼。

是因為爸媽太忙很少陪伴,而這件事可以大程度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

是因為他在集體裡,總是搶不到最想玩的玩具,挨了批評,那麼把它藏起來帶走,可以發洩自己的小情緒?

還是因為他渴望得到某個東西,卻一直遭到爸媽的拒絕?

孩子這些所謂的「偷竊」行為,不要輕易上升到道德品行不好的高度,它更多是一種自我滿足、尋求關注,找補的心理所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

比「偷竊」更可怕的,是「審和罰」

尹建莉老師曾經尖銳地指出: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

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面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污水一樣,慢慢地污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

成人對待這個問題,很容易會因為焦慮而過激,這種過激不但效果不好,很容易把孩子推向了反方向。

貴州這位班主任,可能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公開讓孩子承認偷東西,他會不會被集體認定,扣上了沉重的道德帽子。

孩子長期被暗示品行有虧,很容易在這方面不斷自我否定,滑向壞的方向。

任何時候,對於善惡品德觀念正處於萌芽階段的孩子,不能把懲罰作為教育的終極手段。

那麼,孩子第一次“偷東西”,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千萬不要責駡孩子

正是因為孩子的思考模式一般是自我為中心,並且模仿父母,對於是非對錯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導才能學會社會規範。

僅僅是教孩子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夠的。

逛超市的時候,孩子不懂價值交換,會覺得那就是個拿東西的地方;隨意拿走屬於孩子的東西,孩子也會隨意拿走家裡人的東西。

公共設施、物品等財物隨意破壞、帶走,孩子當然會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幫孩子培養出好習慣,不碰別人的東西;

拿東西前一定先說;

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公私分明。

只要這樣逐步引導,相信孩子出現「隨意拿」的壞習慣就大大降低。

瞭解“偷”的原因,適度滿足

我們這一代人裡,很多人有小時候偷拿大人的錢買零食玩具的回憶,那是因為實在太渴望,而大人又一般拒絕這種開銷。

到了我們當父母的時候,在規則感很強的家庭,想吃這個不行,想玩那個不許,總是被合理而無情地拒絕。

為了滿足渴望自己做主,孩子就會尋求辦法,其中也許就有偷偷拿錢。

最好的辦法,是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零花錢,約定不要買危險物品垃圾食物,然後就不要干涉他的任何決定。

疏比堵,更加有效。

告訴孩子哪裡錯了,給予愛與關注

養育孩子就像種下一顆小樹,物質的培育是基礎土壤,而愛和關注就像養分與陽光一樣,少了,就長不好。

對於孩子來說,最可怕的實並不是物質匱乏,這個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心理創傷。

但是情感上的匱乏,卻會讓人一輩子都在尋求溫暖的客體,來彌補原生親子主體的帶來的缺憾。

那些想要順手牽羊的孩子,那些有反常行為的孩子,不過都是為了爭取父母的注意力和關愛。

等到孩子關上心門,要走進去就非常困難了。

回到文首,從愛護孩子的角度來說,唐先生的做法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讓孩子知道,不管如何都有爸爸媽媽堅定地站在他的身後。

且放心,有關注和愛澆灌的樹苗,不會長歪。

作者:蔡尖尖,品牌專欄作者,寫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溫暖的情感老樹洞,尖尖而立,保持獨立思考。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