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崖山之戰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如今他的後裔終於被發現

陸秀夫,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楚州鹽城長建裡(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崖山海戰後,宋軍全軍覆滅,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

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說真的陸秀夫的氣節小編尤為敬佩,雖然他們策劃和作戰失敗,但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就是中華民族精神。這也是小編多次說的崖山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就是春秋大義。

需要普及下,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

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的一天晚上,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之間不能相辨,張世傑派小船到宋主那裡,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策劃乘機突圍,但陸秀夫害怕被人出賣,或被俘辱,固執著不肯帶宋主上船。後崖山被攻破,陸秀夫護衛衛王趙昺的船一起逃走。陸秀夫考慮到難以逃脫,於是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自己背著衛王趙昺赴海而死,

當時他年僅四十四歲。

崖門海戰之後的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背幼帝投海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於新會二城(即今臺山市都斛鎮義城村)。元朝滅亡後,就有人在此為陸秀夫修建了莊嚴的墳墓,墓前設置石馬石獅。墳旁還蓋有房子,設有守墓人家。據說,二城村就是原來的守墓人家發展起來的。後該墓被破壞。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只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

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范,張弘范確認這小兒是趙昺,派人尋回,然而趙昺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了廣東深圳赤灣村裡,至今仍存。

明代,鹽城西大街曾建“陸忠烈公坊”,儒學街立有“宋丞相陸公故里碑”,

上鐫“海國孤忠”。所建紀念坊碑,陸秀夫陵園屢經戰亂,均已毀沒。惟明嘉靖十年(西元1531年)建於鹽城儒學街的“陸忠烈公祠”尚存,今已修復,供人瞻仰。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幾年《陸秀夫家譜》一經發現便引起軒然大波。此譜為建湖縣影劇管理站工作的陸秀夫二十四世後裔陸正民同志所收藏。 該譜共二十二本,前兩本一為《陸忠烈公全書》,是明末鹽城人王夢熊編纂;另一本為《陸忠烈公全書續編》,是清道光年間鹽城人陶性堅、陶式型父子增編。《陸忠烈公全書》簡稱《全書》,編者搜集整理的陸秀夫生平事蹟、散文、軼事比較翔實。由於清初興文字獄,編者未能刊刻,直到二百多年後的道光十五年( 1835年),才由陶性堅父子付諸梨棗,板刻行世。另二十本為陸氏譜系,介紹陸秀夫始祖及其後裔的世系分佈情況等,是陸秀夫第二十世後裔陸家駒聘請鹽城清道光戌子科舉人陳玉澍所編纂,于宣統元年(1909年)刊刻。《全書》總目分八卷。卷一列傳;卷二綱目,卷三著作,卷四為遺事,卷五論贊,卷六題詠,卷七崇祀,卷八議諡。《續全書》分兩卷,前卷為年表、墨蹟、譜序、譜跋、世系考、詞聯、題詠、議略、譜系辯、跋、後序、從祀錄;卷二為《全書》、《續全書》校勘記。說實在的,陸秀夫在當時人們的心裡是很敬重的,為紀念這位抗元英雄,後人將其遺著彙編成《陸忠烈集》。從古到今,像陸秀夫那樣位居朝重臣,抗擊異族入侵而英勇獻身與國共存亡的範例實在太少,因而宋明以來文人名士,寫下了大量的歌頌詩文。《全書》《續全書》題詠就有一百多首。

該譜共二十二本,前兩本一為《陸忠烈公全書》,是明末鹽城人王夢熊編纂;另一本為《陸忠烈公全書續編》,是清道光年間鹽城人陶性堅、陶式型父子增編。《陸忠烈公全書》簡稱《全書》,編者搜集整理的陸秀夫生平事蹟、散文、軼事比較翔實。由於清初興文字獄,編者未能刊刻,直到二百多年後的道光十五年( 1835年),才由陶性堅父子付諸梨棗,板刻行世。另二十本為陸氏譜系,介紹陸秀夫始祖及其後裔的世系分佈情況等,是陸秀夫第二十世後裔陸家駒聘請鹽城清道光戌子科舉人陳玉澍所編纂,于宣統元年(1909年)刊刻。《全書》總目分八卷。卷一列傳;卷二綱目,卷三著作,卷四為遺事,卷五論贊,卷六題詠,卷七崇祀,卷八議諡。《續全書》分兩卷,前卷為年表、墨蹟、譜序、譜跋、世系考、詞聯、題詠、議略、譜系辯、跋、後序、從祀錄;卷二為《全書》、《續全書》校勘記。說實在的,陸秀夫在當時人們的心裡是很敬重的,為紀念這位抗元英雄,後人將其遺著彙編成《陸忠烈集》。從古到今,像陸秀夫那樣位居朝重臣,抗擊異族入侵而英勇獻身與國共存亡的範例實在太少,因而宋明以來文人名士,寫下了大量的歌頌詩文。《全書》《續全書》題詠就有一百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