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案例 | 微信小程式:電商發展藍圖解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低頭族儼然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我們的生活也開始步入懶人時代。微信作為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在日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早期的微信公眾號,到如今的微信小程式,每一次的創新都會為企業和個人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和記憶體的爭奪愈演愈烈,而微信小程式恰恰就是在夾縫中頑強的生存。

說到微信小程式,對他最貼切的定義莫過於微信之父張小龍對他下的定義,

“小程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卸載。對於開發者而言,小程式開發門檻相對較低,難度不及APP,能夠滿足簡單的基礎應用,適合生活服務類線下商鋪以及非剛需低頻應用的轉換。
小程式能夠實現消息通知、線下掃碼、公眾號關聯等七大功能。其中,通過公眾號關聯,用戶可以實現公眾號與小程式之間相互跳轉。”

發展歷程

2016年1月11日,微信之父張小龍時隔多年的公開亮相,解讀了微信的四大價值觀。

張小龍指出,越來越多產品通過公眾號來做,因為這裡開發、獲取用戶和傳播成本更低。拆分出來的服務號並沒有提供更好的服務,所以微信內部正在研究新的形態,叫「微信小程式」。

2016年9月21日,微信小程式正式開啟內測。在微信生態下,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的微信小程式引起廣泛關注。騰訊雲正式上線微信小程式解決方案,提供小程式在雲端伺服器的技術方案。

2017年1月9日0點,萬眾矚目的微信第一批小程式正式低調上線,

用戶可以體驗到各種各樣小程式提供的服務。

2017年12月28日,微信更新的 6.6.1 版本開放了小遊戲,微信啟動頁面還重點推薦了小遊戲「跳一跳」,你可以通過「小程式」找到已經玩過的小遊戲。

2018年1月18日,微信提供了電子化的侵權投訴管道,用戶或者企業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以及微信用戶端入口進行投訴。

2018年1月25日,微信團隊在“微信公眾平臺”發佈公告稱,

“從移動應用分享至微信的小程式頁面,使用者訪問時支援打開來源應用。同時,為提升用戶使用體驗,開發者可以設置小程式功能表的顏色風格,並根據業務需求,對小程式功能表外的標題列區域進行自訂。

小程式+電商

互聯網電商發展到現在,似乎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瓶頸當中,而且伴隨著各個電商平臺價格的入駐價格和引流價格的不斷上升,迫使商家希望通過一種新的方式去試想更多的盈利。

而小程式這個全新生態的出現,讓眾人看到了希望。小程式發佈之初就讓開發者趨之若鶩,對於翹首以盼的廣大創業者來說,微信小程式就是幫你把你的店鋪(或公司)開到微信裡面去,它相當於一個企業的展示網站或網上商城,可以上傳店鋪招牌、店鋪品牌介紹、案例展示、業務展示、聯繫方式、產品圖片及價格等等,包含線上交易支付、一鍵開通會員卡、發放優惠券卡券、拼團、秒殺、搶購、線上諮詢、一健導航到店、線上諮詢等等功能,方便消費者更加容易找到商家的小程式、進行線上流覽觀看、諮詢和交易。

而便捷的操作流程,幾乎為零的技術門檻,更是讓小程式的受眾更加平民化,不懂技術的小白,亦或是普通的員工都可以開發屬於自己的電商小店。

流量優勢

根植於微信——這個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社交平臺,小程式一經出世就有著得天獨厚的流量優勢。然而即使有龐大的用戶基數,也並不意味可以躺著就能獲取流量。流量跟場景模式與使用者心態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小程式可以在微信平臺裡,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無縫嵌入。

而流量離不開入口。“有入口就意味著有流量,這在以社交互動屬性為基礎的微信生態內是非常順滑的體驗。” 小程式的入口非常多,仔細分析其流量管道主要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線上:

1、 公眾號關聯:作為微信生態圈的半壁江山公眾號承載了大量的協力廠商服務與自媒體平臺與公眾號實現捆綁與流量互導可以為小程式賦予強大的能量,同時也解決了公眾號粉絲變現的難題,這個賦能方式對於公眾號關注量極大的企業或個人而言尤為便利。

2、 用戶分享:包括好友分享,群分享,通過社交關係鏈使產品發生裂變擴散式的傳播,這背後是對分享傳播引導、活動設計、社群運營三個點的考驗,這也是線上產品設計和運營最值得去深耕的地方,小程式的到來無疑將進一步促進社群經濟的活躍。

3、 主動搜索:這是最為主動的發現方式,使用者需要知道搜什麼並能用來幹什麼,這樣才會選擇使用你的小程式。這是對品牌運營的要求,在使用者心智模型中植入「這個小程式叫什麼名字,能幫我完成什麼需求」,因此擁有深刻品牌形象的大企業或場景化極強的工具類產品才能利用好這部分流量。

4、 App分享用小程式打開:一般有一定裝機量但還沒有非常普及的應用可能會需要利用這個入口,使用者無需在微信中喚起另一個應用而直接通過小程式體驗服務,這樣的流程擁有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5、 歷史使用列表:已經被打開過的小程式會被記錄在小程式的入口二級頁面清單當中,並且會按照你的啟動先後順序(由最近至最遠)排列。歷史使用列表,相當於二次攬客,小程式和公眾號、H5、APP最大的區別在於,點擊即保存,在小程式清單裡可以看到你最近打開過的小程式,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留存用戶,讓用戶有更多的返場可能性,讓積累用戶成為可能。與蘋果用戶相比,安卓用戶還享受了一個特權,小程式的圖示可以放至到手機桌面上,這更模糊了小程式和傳統應用的邊界,也給予了用戶更快捷方便的使用體驗。

線下:

1、 掃描二維碼,小程式被微信賦予連接線上與線下的期望,為此小程式的二維碼也進行了特殊處理,不可線上上直接進行識別而只能通過線下掃碼識別。線下有很多可利用和被優化效率的場景,最典型的應用場景就是O2O熱點的例如點餐、排隊、購票等,小程式可以在場景化服務中充當線上與線下的連接橋樑作用。

2、 附近推薦,小程式能夠做到覆蓋附近5公里所有微信用戶,而且微信團隊正在探索諸如合併附近的人和附近的小程式,協力廠商代開門店小程式等方式,可見附近推薦入口會成為一些基於LBS服務的小程式的重要入口。

對於入口方面,騰訊在微信中已經開放了很大的許可權,線下與線上關係將會越來越密切,電商企業未來在微信中能獲取流量的入口也將會越來越多樣化。

輕體量低成本

除了巨大的流量紅利,微信小程式相比於APP小程式更加的節省時間空間,沒有了複雜繁瑣的下載程式,只需要一個連接或者一個二維碼就能輕鬆保存,並且不會佔用很多空間。

對於開發者而言,相較于傳統應用更低的開發和維護成本,尤其是對於大眾創業者和零售商家,現在擁有線上服務不再是一件昂貴費力的事情,從這個層面上小程式也讓線上能力變得“觸手可及”。

據瞭解,目前線下酒店,旅遊拼團,化妝品,服裝業等交易場景都非常適合做小程式,且各式各樣的小程式也紛紛上線,對於電商行業而言,蘑菇街小程式的出現,無疑是為眾多的商家帶來了一個引流和盈利的新方向。

微信出品,下一個“淘系”

韓都衣舍、麥包包、禦泥坊、……這些對於不少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淘寶店鋪,儘管在今天已成長為動輒銷量破紀錄的企業,但由於誕生於早期淘寶平臺,依舊有著一個統一的標籤“淘品牌”。

隨著小程式的功能不斷擴展,加之不少電商類創業公司受制於淘寶、天貓昂貴的流量,開始將目光放在基於微信體系內的社交電商中。

See創始人萬旭成說到,“天貓有淘系品牌,在騰訊的社交生態裡,也會有微信系品牌誕生”。也就是說,騰訊開始借著小程式的盛行,在微信的生態中,開始運營“微信系”品牌。但和阿裡鐵腕的運營手段不同,騰訊目前只充當了平臺維護者與規則制定者的角色,至於具體的玩法,不論是“拼團”還是“直播”,統統交由協力廠商商家或者服務商來完成。

尾聲

2018年1月15日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團隊首次披露了其上線一年來的成績單:58萬個小程式、1.7億日活用戶、覆蓋逾100萬開發者和2300個協力廠商開發平臺;上線才半個多月的小遊戲,也已獲得3.1億用戶和遠超行業均值的留存率。小程式發佈到現在也已過一年,眾多大牌公司發佈了自己的小程式,也有很多公司在小程式開發設計上徘徊不前,資料是最好的佐證了,無論微信小程式未來會是怎樣的形態發展,但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他一定是微信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而小程式與電商的緊密結合無疑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當微信近十億的用戶流量,跟電商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啟動這些社交用戶的消費潛力,將會是一筆巨大的寶藏。未來可期,小程式加電商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們拭目以待。

似乎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瓶頸當中,而且伴隨著各個電商平臺價格的入駐價格和引流價格的不斷上升,迫使商家希望通過一種新的方式去試想更多的盈利。

而小程式這個全新生態的出現,讓眾人看到了希望。小程式發佈之初就讓開發者趨之若鶩,對於翹首以盼的廣大創業者來說,微信小程式就是幫你把你的店鋪(或公司)開到微信裡面去,它相當於一個企業的展示網站或網上商城,可以上傳店鋪招牌、店鋪品牌介紹、案例展示、業務展示、聯繫方式、產品圖片及價格等等,包含線上交易支付、一鍵開通會員卡、發放優惠券卡券、拼團、秒殺、搶購、線上諮詢、一健導航到店、線上諮詢等等功能,方便消費者更加容易找到商家的小程式、進行線上流覽觀看、諮詢和交易。

而便捷的操作流程,幾乎為零的技術門檻,更是讓小程式的受眾更加平民化,不懂技術的小白,亦或是普通的員工都可以開發屬於自己的電商小店。

流量優勢

根植於微信——這個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社交平臺,小程式一經出世就有著得天獨厚的流量優勢。然而即使有龐大的用戶基數,也並不意味可以躺著就能獲取流量。流量跟場景模式與使用者心態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小程式可以在微信平臺裡,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無縫嵌入。

而流量離不開入口。“有入口就意味著有流量,這在以社交互動屬性為基礎的微信生態內是非常順滑的體驗。” 小程式的入口非常多,仔細分析其流量管道主要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線上:

1、 公眾號關聯:作為微信生態圈的半壁江山公眾號承載了大量的協力廠商服務與自媒體平臺與公眾號實現捆綁與流量互導可以為小程式賦予強大的能量,同時也解決了公眾號粉絲變現的難題,這個賦能方式對於公眾號關注量極大的企業或個人而言尤為便利。

2、 用戶分享:包括好友分享,群分享,通過社交關係鏈使產品發生裂變擴散式的傳播,這背後是對分享傳播引導、活動設計、社群運營三個點的考驗,這也是線上產品設計和運營最值得去深耕的地方,小程式的到來無疑將進一步促進社群經濟的活躍。

3、 主動搜索:這是最為主動的發現方式,使用者需要知道搜什麼並能用來幹什麼,這樣才會選擇使用你的小程式。這是對品牌運營的要求,在使用者心智模型中植入「這個小程式叫什麼名字,能幫我完成什麼需求」,因此擁有深刻品牌形象的大企業或場景化極強的工具類產品才能利用好這部分流量。

4、 App分享用小程式打開:一般有一定裝機量但還沒有非常普及的應用可能會需要利用這個入口,使用者無需在微信中喚起另一個應用而直接通過小程式體驗服務,這樣的流程擁有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5、 歷史使用列表:已經被打開過的小程式會被記錄在小程式的入口二級頁面清單當中,並且會按照你的啟動先後順序(由最近至最遠)排列。歷史使用列表,相當於二次攬客,小程式和公眾號、H5、APP最大的區別在於,點擊即保存,在小程式清單裡可以看到你最近打開過的小程式,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留存用戶,讓用戶有更多的返場可能性,讓積累用戶成為可能。與蘋果用戶相比,安卓用戶還享受了一個特權,小程式的圖示可以放至到手機桌面上,這更模糊了小程式和傳統應用的邊界,也給予了用戶更快捷方便的使用體驗。

線下:

1、 掃描二維碼,小程式被微信賦予連接線上與線下的期望,為此小程式的二維碼也進行了特殊處理,不可線上上直接進行識別而只能通過線下掃碼識別。線下有很多可利用和被優化效率的場景,最典型的應用場景就是O2O熱點的例如點餐、排隊、購票等,小程式可以在場景化服務中充當線上與線下的連接橋樑作用。

2、 附近推薦,小程式能夠做到覆蓋附近5公里所有微信用戶,而且微信團隊正在探索諸如合併附近的人和附近的小程式,協力廠商代開門店小程式等方式,可見附近推薦入口會成為一些基於LBS服務的小程式的重要入口。

對於入口方面,騰訊在微信中已經開放了很大的許可權,線下與線上關係將會越來越密切,電商企業未來在微信中能獲取流量的入口也將會越來越多樣化。

輕體量低成本

除了巨大的流量紅利,微信小程式相比於APP小程式更加的節省時間空間,沒有了複雜繁瑣的下載程式,只需要一個連接或者一個二維碼就能輕鬆保存,並且不會佔用很多空間。

對於開發者而言,相較于傳統應用更低的開發和維護成本,尤其是對於大眾創業者和零售商家,現在擁有線上服務不再是一件昂貴費力的事情,從這個層面上小程式也讓線上能力變得“觸手可及”。

據瞭解,目前線下酒店,旅遊拼團,化妝品,服裝業等交易場景都非常適合做小程式,且各式各樣的小程式也紛紛上線,對於電商行業而言,蘑菇街小程式的出現,無疑是為眾多的商家帶來了一個引流和盈利的新方向。

微信出品,下一個“淘系”

韓都衣舍、麥包包、禦泥坊、……這些對於不少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淘寶店鋪,儘管在今天已成長為動輒銷量破紀錄的企業,但由於誕生於早期淘寶平臺,依舊有著一個統一的標籤“淘品牌”。

隨著小程式的功能不斷擴展,加之不少電商類創業公司受制於淘寶、天貓昂貴的流量,開始將目光放在基於微信體系內的社交電商中。

See創始人萬旭成說到,“天貓有淘系品牌,在騰訊的社交生態裡,也會有微信系品牌誕生”。也就是說,騰訊開始借著小程式的盛行,在微信的生態中,開始運營“微信系”品牌。但和阿裡鐵腕的運營手段不同,騰訊目前只充當了平臺維護者與規則制定者的角色,至於具體的玩法,不論是“拼團”還是“直播”,統統交由協力廠商商家或者服務商來完成。

尾聲

2018年1月15日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團隊首次披露了其上線一年來的成績單:58萬個小程式、1.7億日活用戶、覆蓋逾100萬開發者和2300個協力廠商開發平臺;上線才半個多月的小遊戲,也已獲得3.1億用戶和遠超行業均值的留存率。小程式發佈到現在也已過一年,眾多大牌公司發佈了自己的小程式,也有很多公司在小程式開發設計上徘徊不前,資料是最好的佐證了,無論微信小程式未來會是怎樣的形態發展,但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他一定是微信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而小程式與電商的緊密結合無疑也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當微信近十億的用戶流量,跟電商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啟動這些社交用戶的消費潛力,將會是一筆巨大的寶藏。未來可期,小程式加電商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