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麗鄉村催生“美麗經濟”

近日,東阿縣姜樓鎮舉辦第三屆桃花節,近300畝桃花吸引了萬名遊客賞花遊玩。

人間四月天,美景正當時。

東阿小城在春意中,散發著無限靈氣。散落其間的鄉村籠罩在綠樹中,點綴著嬌豔的花色,更別有一番韻味。

東阿縣鄉村不僅“顏值”提升了,“內涵”也更豐富了,農業和旅遊深度融合,產業轉型升級,鄉村生活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一種追求。

以花為“媒”引客來

四月的姜樓鎮芬芳馥鬱、絢爛多彩。從街頭巷尾到廣袤田疇,從萬畝濕地到閒庭院落,

桃花、油菜花爭奇鬥豔,一片片花的海洋映入眼簾。

4月7日,姜樓鎮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桃花節。十裡桃花,粉的、紅的、紅白相間的,散發著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伴隨著桃花的盛放,黃燦燦的油菜花也不甘落後,層層疊疊迎接八方遊客的到來。

“從縣城開車到這裡也就20分鐘,賞賞桃花,看看油菜花,再去沉沙池濕地公園逛一逛,再也不用跑到別處觀景了!”帶著全家從東阿縣城前來賞花的王濤說。

“一天進嘴二兩土,白天不夠夜裡補”,曾是沉沙池濕地公園的真實寫照。然而,自沉沙池濕地公園旅遊扶貧開發專案啟動以來,昔日貧瘠的沙荒地已不復存在,水系、植被相映如畫、碧樹濃蔭、滿眼蔥蘢,一座高標準建設的現代化濕地公園初露崢嶸。

“現在村裡空氣好了,灰塵少了,大路越來越寬闊,沒想到以前黃沙漫天的地方,能變成一個大景區。”生活在沉沙池周邊的村民無不感慨。

為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東阿縣推出了“農業+旅遊”發展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養生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並依託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業種植資源豐富的優勢,充分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特色,用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體驗吸引遊客,使各種特色園區在東阿“遍地開花”。

葡萄撬動大產業

葡萄產業是陳集鄉的“拳頭產業”。

陳集土壤酸鹼度適中,加上東阿空氣、水質好,葡萄品種經嚴格篩選,管理流程規範系統,產出的葡萄不僅安全衛生,還兼具顆粒圓潤、肉質鮮甜、營養豐富等特點,在北京、濟南等大城市很受歡迎。

“以前種一畝地也就賺個一千多塊錢,生活水準根本提不上去,現在,我們村每畝大棚葡萄收入最少也有兩萬元。”該鄉李廟村黨支部書記李玉亮這樣算了一筆賬。

憑藉優良的品質和過硬的口碑,

“陳集葡萄”已成為明星品牌,每年向各地供應藤稔系列、黑巴拉多等6個品種的葡萄200萬斤,已成為全市重要的優質葡萄基地。

“2017年,東阿縣規劃建設3100米的綠色葡萄觀光展示長廊,集中種植藤稔系列、黑巴拉多、金手指等近百個觀賞葡萄品種,展示葡萄栽培、紅酒釀造、養生保健等知識和農耕文化、採摘樂園、種植示範等內容,打造一個集展示葡萄種植文化知識、體驗休閒採摘旅遊於一體的休閒娛樂園區。”該鄉黨委書記許宗國說。

在探索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東阿縣緊盯產業發展,通過合理佈局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專業鎮、專業村、專業戶,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鄉鎮和生產基地:以姚寨鎮、陳集鄉為主的葡萄種植區,以姚寨鎮、牛角店鎮等為主的糧食高產創建生產區,以劉集鎮、魚山鎮為重點的黃金梨生產區,以陳集鄉、大橋鎮為重點的水產養殖區,東阿的特色農業正向規模化、區域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萬畝果園繪新景

農業的發展不僅在於生產產品,更在於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附加值。

高集鎮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是該縣傳統的農業大鎮。為引導特色產業發展,高集以重點村為抓手,樹立典型村、特色種植園,激發群眾積極性,以種植優質蘋果、清香核桃、優質蜜桃和綠化苗木等品種為主,間作油用牡丹和中草藥,定向生態採摘,拓展鄉村旅遊,促進產業穩步發展。

根據全縣農業發展“2261”規劃,高集鎮在貫穿鎮域中部的大高路、邱固路、程旦路兩側,規劃萬畝經濟林產業帶,以廟楊村400畝優質蘋果基地建設為示範點,帶動本村群眾發展駿棗230畝,帶動潘趙村發展桃園300畝,帶動張集村、小胡村發展核桃種植200畝;以賈莊村300畝林下間作種植園為示範點,帶動程樓村、孫安村發展核桃550畝,帶動潘莊村發展核桃300畝,特色種植面積穩步增長,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

賈莊村300畝林下間作示範園是高集鎮10個林下間作基地之一,村黨支部書記張再新介紹:“核桃一般3至5年才能見效益,但是我們在核桃林間作了牡丹,還養了幾百隻鵝,鵝吃雜草,鵝糞能當肥料,這樣能省下不少除草所需的人工費和肥料費,而且每年賣鵝和鵝蛋還能掙錢,這樣算下來,一年只養鵝就能帶來10余萬元的收益。”

高集鎮鎮長丁衛東說:“我們以名優果品精緻園為示範,帶動特色林果產業發展,努力把高集打造成為‘四季果園’,爭取讓每一塊田、每一塊地產生更大更優的效益,讓我們的群眾不僅能享受到生態紅利,更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該鄉黨委書記許宗國說。

在探索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東阿縣緊盯產業發展,通過合理佈局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大力發展專業鎮、專業村、專業戶,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鄉鎮和生產基地:以姚寨鎮、陳集鄉為主的葡萄種植區,以姚寨鎮、牛角店鎮等為主的糧食高產創建生產區,以劉集鎮、魚山鎮為重點的黃金梨生產區,以陳集鄉、大橋鎮為重點的水產養殖區,東阿的特色農業正向規模化、區域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萬畝果園繪新景

農業的發展不僅在於生產產品,更在於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附加值。

高集鎮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是該縣傳統的農業大鎮。為引導特色產業發展,高集以重點村為抓手,樹立典型村、特色種植園,激發群眾積極性,以種植優質蘋果、清香核桃、優質蜜桃和綠化苗木等品種為主,間作油用牡丹和中草藥,定向生態採摘,拓展鄉村旅遊,促進產業穩步發展。

根據全縣農業發展“2261”規劃,高集鎮在貫穿鎮域中部的大高路、邱固路、程旦路兩側,規劃萬畝經濟林產業帶,以廟楊村400畝優質蘋果基地建設為示範點,帶動本村群眾發展駿棗230畝,帶動潘趙村發展桃園300畝,帶動張集村、小胡村發展核桃種植200畝;以賈莊村300畝林下間作種植園為示範點,帶動程樓村、孫安村發展核桃550畝,帶動潘莊村發展核桃300畝,特色種植面積穩步增長,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

賈莊村300畝林下間作示範園是高集鎮10個林下間作基地之一,村黨支部書記張再新介紹:“核桃一般3至5年才能見效益,但是我們在核桃林間作了牡丹,還養了幾百隻鵝,鵝吃雜草,鵝糞能當肥料,這樣能省下不少除草所需的人工費和肥料費,而且每年賣鵝和鵝蛋還能掙錢,這樣算下來,一年只養鵝就能帶來10余萬元的收益。”

高集鎮鎮長丁衛東說:“我們以名優果品精緻園為示範,帶動特色林果產業發展,努力把高集打造成為‘四季果園’,爭取讓每一塊田、每一塊地產生更大更優的效益,讓我們的群眾不僅能享受到生態紅利,更能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