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正在人生低谷,但我現在“高興死了”!

最近有一本很特別的書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那就是美國作者珍妮•羅森所寫的《高興死了!!!》。


翻開書頁,那種隨時能讓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感撲面而來。來自查理斯·狄更斯、歐尼斯特·海明威、簡·奧斯丁、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學大咖的「讚譽」,前一秒還讓我們有些摸不著頭腦,後一秒「我的現任精神科醫生」的落款隨即讓我們恍然大悟——

「你甚至不認識你列舉的那些為你寫新書推薦語的人。他們大部分都已經死了,斯蒂芬·金還可能去法院起訴你。

看樣子我們真的要增加你來就診的次數了。」

得了抑鬱症,她卻高興死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懷疑,珍妮•羅森真的是那位患有抑鬱症、焦慮症、躁狂症,以及回避型人格障礙等多種障礙症的人嗎?

也許你會猜想,這些內容其實不過是作者的故作輕鬆罷了。而讀完整本書後你會發現,事實確實如你所料。

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幽默,那恭喜你是幸運的,

這一點,作者一開始就提醒諸位了:「如果你不喜歡這本書,也許這是因為你還沒有瘋狂到能享受這本書的樂趣。無論如何,還是你的狀況比較好。」

珍妮•羅森在尋找意義,繼續活下去的意義,活著是她所有掙扎最終指向的目的。除了來自父母的關愛、丈夫的疼愛、對女兒的牽掛之外,還需要更多的意義來支撐她度過痛苦的日子。

幾年前,因為處於抑鬱症發作期,情況非常糟糕,

她完全看不到出路,內心非常的憤怒與絕望。她為生活給她扔出這種她根本接不住的弧線球而憤怒,為人間悲劇的分配看似那麼不公平而憤怒,為自己沒有其他的情緒可以用來表達而憤怒。

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她祖母過去常說的「人生難免風風雨雨」,並且還加上了她自己的後半句闡釋,「風風雨雨、混帳傢伙和各種胡說八道」。於是,她開始寫博客,並由此改變了自己觀察生活的方式。

在博客裡,她發起了一場名為「高興死了」的運動,她想要瘋狂地高興起來,出於純粹的憤怒。在「運動」的幾年裡,她做了可能在別人眼裡顯得十分荒唐可笑瘋狂的事情。

比如,跳進噴泉;去追尋UFO的蹤跡;跟在龍捲風後面奔跑;租借樹懶,按小時計費;參加說走就走的公路旅行;披著狼皮參加《暮光之城》電影首映式,沖著一群憤怒的吸血鬼粉絲大喊:「支持雅各」……她的口號是:「舉止得體的重要性被過分高估,

也許會致癌。」

可做了這麼多瘋狂的舉動,並不意味著她就不再抑鬱、不再焦慮了,當它們再次來臨時,她一樣無法逃避,會無助地躲到衛生間或桌子底下,會拔自己的頭髮。只是這一次次的「鬥爭」,讓她活了下來,並提醒自己這些掙扎不會白費,她會勝利的,她會活著的。

也許「發瘋」並不是一個壞詞

這讓我想起前幾周看《奇葩大會》時的劉可樂,她在節目裡分享了自己高三時得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的經歷,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的人隨時處於世界之巔和人生低谷的那種巨大落差中。

她說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而這個問題總是糾纏著她。何止是她呢,這個問題幾乎是我們所有人一輩子要去面對的問題。劉可樂先後接受過很多心理醫生的治療,最後因為美國心理醫生回復她的那句「那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而放下了自己的追問。

劉可樂後來是否真的就不再困惑、不再抑鬱了呢?或許並沒有。但我相信曾經過分執迷于「意義」的她,已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中,無論是撰稿、「出租自己」還是當「樹洞」,那種伺機而來的空虛感不再總是擊敗她。同樣的,珍妮•羅森也是把關注點更多地移向了生活本身。

劉可樂在演講的最後提醒我們:「當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會貼在你身上的標籤,其實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可這些標籤又是怎麼而來的呢?珍妮•羅森講了一個和媽媽對話的場景,很有意思——

「『你極其正常。』我媽一邊說,一邊搖頭,好像連她的身體也不肯讓她說出這種謊言。

我笑了,同時又開始無意識地拉扯頭髮:『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正常的人,這一點你我都很清楚。』」

有時候,身邊的親人或許比我們更恐懼、更不願面對我們存在的真實問題。可是,幫助的前提應該是尊重與理解。

之後,她的媽媽態度漸漸轉變——

「好吧,行吧,也許你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那種正常,但是,有誰想要做正常人呢?你沒有問題,完全沒有問題,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因為你對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十分在意,所以你能發現它,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它。」

「啊……你沒有發瘋,別再說你自己瘋了,人們會真的認為你是一個瘋子。」

「嘿,也許『發瘋』並不是一個那麼壞的詞。」

讀到這裡時,我反而有一種很輕鬆的感覺,我不知道珍妮•羅森是否有同樣的感受,但那句「我同意。有時候發瘋才是對的。」讓我覺得自己是對的。

「不正常」在他們眼裡很正常

關於發瘋這件事,我想珍妮•羅森能與丈夫維克托結婚多年還相安無事,是因為維克托一早就接受了他們的「不正常」是很「正常」的這件事。他們承認彼此巨大的差異性,無論是信仰還是做事風格;他們有一百次吵架,一百萬次吵架,可當我們看他們的吵架內容時,卻會覺得很有意思。

比如他們有一次因為喬治·華盛頓的×××吵架,維克托就問她:「你有沒有希望過我們能像正常的夫妻一樣有一些正常的吵架?」珍妮•羅森直接回復說:「從來沒有。」維克托回復:「呃,我也沒有。」他看見了並接受了真實的她,為她妥協的那些事情,會讓她覺得自己真的是嫁對了老公,他是最成功的老公。

十八年的婚姻生活,維克托經常說她瘋了,總是這麼說,可是珍妮•羅森和我們都知道他這句話並沒有傷害她的意思。他們算是幸福的家庭啊,還有他們可愛的女兒海莉,這些都是她的力量。所以啊,我想比起拒絕被貼標籤這件事,更重要的是你是怎麼看待它的,它或許並沒有那麼可怕。

珍妮•羅森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呢,她喜歡給自己寫一份份奇奇怪怪的願望清單,比如這張上面寫著——

穿成樹袋熊的樣子擁抱樹袋熊;

看一看世界上最大的某個東西,比如巨型龍蝦啊、超級冰冰樂啊、最大的香蕉啊,等等;

調查澳大利亞的馬桶裡的水是否真的會沖上來;

弄清楚雌性袋鼠是否真的有三個陰☆禁☆道;

澳大利亞迴旋鏢;

只想離開這個該死的房子。

不得不說,珍妮•羅森腦洞真是非常非常大的,以至於那些「發瘋」的想法總讓我覺得是為了配得上她的有趣才得的。至於為什麼腦洞這麼大,我想她的爸爸是功不可沒的。她的爸爸教會了她一些事,嗯,非常重要的一些事,不信一起來看看——

你不能把驢子單獨留在汽車裡。但你能夠把它帶進酒吧,而且從此以後,你就再也進不了那家酒吧的門了。

恐懼的反面是自由,而且你通常會比一開始少幾根手指。

總得有一些時刻,你必須做一個成年人。那些時刻其實都是陰謀詭計,你可別信以為真。

別和其他人犯同樣的錯誤。你要犯一些了不起的錯誤,犯一些令人震驚的錯誤,這樣他們就別無選擇,只能對你犯的錯誤略微留一點印象了。

在討厭你的人面前表現得開心,這樣他們就會知道自己沒有惹你生氣,這還會把他們氣瘋了。

別故意摧殘自己。有一大群人願意免費摧殘你。

正常即為無聊。古怪就是更好。山羊可愛,不過只在數量不多的時候。

真好啊,有了這樣深刻而有趣的老爸,生活又多了一些期待。不然的話,總是被灌雞湯,總是被言語鼓勵著,真是很沒勁吧。

寫在最後

正因為上面種種,珍妮•羅森雖然備受折磨,卻也一直堅挺著。

她形容她們是生活在水平面以下的人,所以明白,當太陽出來的時候,她們應該盡情生活與翱翔。把正常人固定在穩妥的生活軌道上的隱形繩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固定住她們。有時候,她們和其他人一樣走在陽光下;有時候她們住在水底,一邊鬥爭,一邊成長。

也許「發瘋」並不是一個壞詞

這讓我想起前幾周看《奇葩大會》時的劉可樂,她在節目裡分享了自己高三時得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的經歷,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的人隨時處於世界之巔和人生低谷的那種巨大落差中。

她說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而這個問題總是糾纏著她。何止是她呢,這個問題幾乎是我們所有人一輩子要去面對的問題。劉可樂先後接受過很多心理醫生的治療,最後因為美國心理醫生回復她的那句「那意義的意義又是什麼呢」,而放下了自己的追問。

劉可樂後來是否真的就不再困惑、不再抑鬱了呢?或許並沒有。但我相信曾經過分執迷于「意義」的她,已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中,無論是撰稿、「出租自己」還是當「樹洞」,那種伺機而來的空虛感不再總是擊敗她。同樣的,珍妮•羅森也是把關注點更多地移向了生活本身。

劉可樂在演講的最後提醒我們:「當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會貼在你身上的標籤,其實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可這些標籤又是怎麼而來的呢?珍妮•羅森講了一個和媽媽對話的場景,很有意思——

「『你極其正常。』我媽一邊說,一邊搖頭,好像連她的身體也不肯讓她說出這種謊言。

我笑了,同時又開始無意識地拉扯頭髮:『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正常的人,這一點你我都很清楚。』」

有時候,身邊的親人或許比我們更恐懼、更不願面對我們存在的真實問題。可是,幫助的前提應該是尊重與理解。

之後,她的媽媽態度漸漸轉變——

「好吧,行吧,也許你不是我們通常說的那種正常,但是,有誰想要做正常人呢?你沒有問題,完全沒有問題,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因為你對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十分在意,所以你能發現它,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它。」

「啊……你沒有發瘋,別再說你自己瘋了,人們會真的認為你是一個瘋子。」

「嘿,也許『發瘋』並不是一個那麼壞的詞。」

讀到這裡時,我反而有一種很輕鬆的感覺,我不知道珍妮•羅森是否有同樣的感受,但那句「我同意。有時候發瘋才是對的。」讓我覺得自己是對的。

「不正常」在他們眼裡很正常

關於發瘋這件事,我想珍妮•羅森能與丈夫維克托結婚多年還相安無事,是因為維克托一早就接受了他們的「不正常」是很「正常」的這件事。他們承認彼此巨大的差異性,無論是信仰還是做事風格;他們有一百次吵架,一百萬次吵架,可當我們看他們的吵架內容時,卻會覺得很有意思。

比如他們有一次因為喬治·華盛頓的×××吵架,維克托就問她:「你有沒有希望過我們能像正常的夫妻一樣有一些正常的吵架?」珍妮•羅森直接回復說:「從來沒有。」維克托回復:「呃,我也沒有。」他看見了並接受了真實的她,為她妥協的那些事情,會讓她覺得自己真的是嫁對了老公,他是最成功的老公。

十八年的婚姻生活,維克托經常說她瘋了,總是這麼說,可是珍妮•羅森和我們都知道他這句話並沒有傷害她的意思。他們算是幸福的家庭啊,還有他們可愛的女兒海莉,這些都是她的力量。所以啊,我想比起拒絕被貼標籤這件事,更重要的是你是怎麼看待它的,它或許並沒有那麼可怕。

珍妮•羅森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呢,她喜歡給自己寫一份份奇奇怪怪的願望清單,比如這張上面寫著——

穿成樹袋熊的樣子擁抱樹袋熊;

看一看世界上最大的某個東西,比如巨型龍蝦啊、超級冰冰樂啊、最大的香蕉啊,等等;

調查澳大利亞的馬桶裡的水是否真的會沖上來;

弄清楚雌性袋鼠是否真的有三個陰☆禁☆道;

澳大利亞迴旋鏢;

只想離開這個該死的房子。

不得不說,珍妮•羅森腦洞真是非常非常大的,以至於那些「發瘋」的想法總讓我覺得是為了配得上她的有趣才得的。至於為什麼腦洞這麼大,我想她的爸爸是功不可沒的。她的爸爸教會了她一些事,嗯,非常重要的一些事,不信一起來看看——

你不能把驢子單獨留在汽車裡。但你能夠把它帶進酒吧,而且從此以後,你就再也進不了那家酒吧的門了。

恐懼的反面是自由,而且你通常會比一開始少幾根手指。

總得有一些時刻,你必須做一個成年人。那些時刻其實都是陰謀詭計,你可別信以為真。

別和其他人犯同樣的錯誤。你要犯一些了不起的錯誤,犯一些令人震驚的錯誤,這樣他們就別無選擇,只能對你犯的錯誤略微留一點印象了。

在討厭你的人面前表現得開心,這樣他們就會知道自己沒有惹你生氣,這還會把他們氣瘋了。

別故意摧殘自己。有一大群人願意免費摧殘你。

正常即為無聊。古怪就是更好。山羊可愛,不過只在數量不多的時候。

真好啊,有了這樣深刻而有趣的老爸,生活又多了一些期待。不然的話,總是被灌雞湯,總是被言語鼓勵著,真是很沒勁吧。

寫在最後

正因為上面種種,珍妮•羅森雖然備受折磨,卻也一直堅挺著。

她形容她們是生活在水平面以下的人,所以明白,當太陽出來的時候,她們應該盡情生活與翱翔。把正常人固定在穩妥的生活軌道上的隱形繩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固定住她們。有時候,她們和其他人一樣走在陽光下;有時候她們住在水底,一邊鬥爭,一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