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易經智慧:如何說話讓別人無法拒絕你的觀點!

生活中間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我們好心地去幫助別人,可是好話壞話說盡了,別人就是不聽。說多了反而得罪了他。還有的人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一遇到拒絕別人就犯愁,

本來是自己有理的事情,卻因為拒絕的方法不當,最終得罪了人。這些問題都和語言表達有關。其實說話是一門藝術,心直口快會讓人覺得幼稚;慢條斯理會被人看作裝酷;說實話容易得罪人;說客套話會讓人覺得虛偽等等。那怎樣說話才容易讓別人接受呢?這就牽扯到了一個語言修飾的問題。今天我們就探討《易經》中關於說話的藝術。

山火賁

在《易經》中有一個卦叫做“山火賁(bi 四聲)”,講的是修飾的問題。這個卦所講的原則適用性非常廣泛。大到國家政策的修改,房屋的修繕,小到個人的化妝和日常交流都適用。今天我們就針對於語言交流方面,探討對說話進行修飾的原則。簡單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約束說話的衝動和動機,

不要急於表達。

原文:賁其趾,舍車而徒。

有句古話叫做“三思而後行”。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說話方面。當有說話衝動的時候,有意識地先克制一下,在腦海裡面思考下:這句話該不該說?能不能說?說了以後對方會不會接受?同時還要在腦海裡面簡單地組織一下詞彙和語句,讓自己要說的話聽起來更加地合理。這在《易經》裡面叫做“賁其趾”。另外“舍車而徒”的意思用於語言方面,

還意味著:說話的時候語速不要過快不要過多。因為過快就會沒時間思考,過多就會有失。

二、充分考慮說話造成的影響。

原文:賁其須。

說話嘴巴會動,就帶動了鬍鬚。“賁其須”就是修飾鬍鬚,用於說話方面就是修飾說話造成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說話前後都要有修飾影響力的能力。

說話前需要預判這句話造成的影響力是什麼,在心裡提前做好思想準備。不能一句話拋出去,結果惹得對方暴跳如雷一拳打過來,而自己卻毫無防備,那樣就吃虧了。即使刻意地去激怒對方,也要事先做好挨打的準備。話說出去以後,當別人反詰的時候,要能夠為自己的話找到合適的理論證明。最起碼的也要有自圓其說的能力吧?如果連自圓其說都做不到,
那還是不要說的好。

三、說話宜柔和、講理、富有感染力。

原文:賁如,濡如,永貞吉。

原文中的“濡”的意思是潤澤、沾濕。用在說話方面就是:語氣柔和;語調和藹,情感上深入人心,從語氣到說話的內容都附合說話的場景,附合對方的心理和性情,這樣才會最大化地增強說話的感染力。也就是:說出去的話能夠滋潤對方的心田。“永貞吉”意思是永遠堅持正道就是吉祥的。用在說話上就是要“講理”。說出去的話能附合道理才是吉祥的,否則即使說的再好聽,最終還是會給自己惹來禍患。

說話技巧

那怎樣說話才算是有感染力呢?請持續關注下一期內容——山火賁卦(下)。

這樣才會最大化地增強說話的感染力。也就是:說出去的話能夠滋潤對方的心田。“永貞吉”意思是永遠堅持正道就是吉祥的。用在說話上就是要“講理”。說出去的話能附合道理才是吉祥的,否則即使說的再好聽,最終還是會給自己惹來禍患。

說話技巧

那怎樣說話才算是有感染力呢?請持續關注下一期內容——山火賁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