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國名義統一,實則暗潮湧動 盤點民國五大軍閥

“中華民國”是我國的近代歷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發生的許多事件,深刻影響了我國的發展;在這個階段,同樣產生了一批舉足輕重的人物,其中對“中華民國”產生了極其重要影響的人物,

那就是軍閥。軍閥通常是以地域範圍來劃分派系的,每個派系都有自己掌控的區域。軍閥的存在貫穿“中華民國”從誕生到最後滅亡,共計三十七年。分為兩個階段,其一是1913年至1928年期間;第二段則是1929年以後。

第一個時期,

自袁世凱下臺以後,各地軍閥傭兵自重,形成了一個相對分裂的局面。這一時期有五大軍閥聲名顯赫。他們分別是:張作霖,奉系軍閥;控制的地區主要是東北三省,曾經一度入主北京;1928年6月被日本軍方陷害。曹錕,直系軍閥;主要在直隸(今河北)等地活動,1923年通過賄賂成為總統,1937年因拒絕向日本妥協而獲得讚譽,1938年5月病逝。段祺瑞,皖系軍閥,為軍隊的近代化作出卓越貢獻;但他同樣也是一名政治家,
在政壇上摸滾打爬長達15年,1936年11月病逝。孫傳芳,直系軍閥,曾留學日本,號“東南王”,營區跨東南五省,實力非常雄厚;東北淪陷以後,拒絕與日本“合作”,1935年11月遭刺殺身亡。吳佩孚,直系軍閥;在軍閥混戰期間,屢戰屢勝,戰功卓著;在北伐中失利以後一蹶不振,1939年12月病逝。他也是第一位被《Time》雜誌評選為封面人物的中國人。

第二個時期,是在1929年定都南京後。各地軍閥勢力發生了變化,特別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重新洗牌,又形成了新的五大地域軍閥集團。

新桂系軍閥,這個集團以李宗仁最為出名,徐州會戰在他的指揮下獲得勝利,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台兒莊戰役,李宗仁後來官至副總統、代總統。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閻錫山本人被稱為“土皇帝”,控制了山西及周邊部分地區近40年。以馮玉祥為代表的西北軍閥,馮玉祥本人。張學良是東北軍閥的統帥,是原統帥張作霖的兒子,在各路軍閥當中,東北系的勢力比較雄厚,因父親遭暗算,張學良毅然決定改旗易幟,歸附南京;張學良最大的貢獻在於1936年的“12·12事變”,
迫使蔣介石同意與中共重新開展合作,改變了時政形勢。以劉湘、龍雲為代表的整個西南軍閥集團。西南諸省,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因此未能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集團,有些甚至是一個省區都沒能統一,比如在四川,劉湘只能算是勢力比較大的軍閥,但是這些地方軍閥地處偏遠,中央對他們的控制比較鬆弛,所以也算是一個個的“獨立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