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再見歐美!亞洲成為移民新趨勢,哪個國家接收最多?

被稱作東京“小韓國城”的新大久保(Shin-Okubo)近幾年似乎改頭換面了。一家家尼泊爾小餐館從原本的韓國燒烤店和皮膚護理店之間冒出來,配著閃爍的霓虹燈和大喇叭音樂。新大久保所在的新宿區大約有3000名尼泊爾人居住,

眼前的“尼泊爾小鎮”快要讓人忘了這裡曾經是韓國人的“地盤”。新大久保的變化正是亞洲移民的縮影:越來越多亞洲人在全世界流動,亞洲國家也在接收著越來越多移民,人數甚至超過了歐美。

▲聯合國對移民的定義是,

生活在出生國家以外國家或地區的人,包括外出務工者、難民、外國留學生以及隨海外工作者移居的家庭成員,不包括遊客和短暫出國的個人。

往東還是往西走?他們用腳投了亞洲一票

2004年,36歲的普斯卡爾(Thapa Puskar)來到日本。從語言學校畢業後,他獲得了一個國際管理學位,理想是開家公司。於是他一邊在小飯館兼職,一邊慢慢孕育著自己進入餐飲業的夢想。正是這份野心,

讓他成為了今天新大久保一家熱門尼泊爾酒館Solmari的經理。來自尼泊爾的移民們想念家鄉菜,也想互相討教在大城市的生存之道,於是普斯卡爾的酒館便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

▲酒館中有投影機、音響設備和舞臺,因此經常被尼泊爾人租用來舉辦熱鬧的聚會。

《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認為,普斯卡爾正是全球新一代移民的縮影,他們在離開自己的國度外出謀生時,選擇了往東走,而非往西。雖然美國仍然吸引著最多的移民,但亞洲在移民目的地列表中的熱度已經凸顯出來了。聯合國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移民人數達2.58億人,比2000年增加了50%。美國以5000萬的移入人口居首位,但沙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印度也成了移民接收大國。包括中東在內的亞洲,

為8000萬移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場所,這一人數約占移民總人數的30%。

▲北美和亞洲淨移民流入人數對比。亞洲國家在21世紀吸引了1670萬移民,2010年到2017年間1370萬,而20世紀90年代移民流入亞洲的人數才剛過100萬。

2000年開始,泰國接收了東亞最多的移民,達到230萬人,

緊隨其後的是馬來西亞和韓國。泰國和韓國因急需15歲到64歲之間的勞動人口,因此積極接收移民,並給予外國務工人員補貼。日本的情況也類似,服務業和建築業公司需要更多的外國勞工。到2017年底,日本擁有256萬外國居民,比之前10年多了近50萬。

美歐越是關上移民大門,“亞洲世紀”將越快到來

當36%的新國際移民流往亞洲國家時,美國和歐洲接收移民的比例降到了20%以下。在美國和歐洲這些移民們心中曾經的“希望之地”,反移民情緒正在高漲。美國總統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政策,試圖通過取消“綠卡抽獎”保住美國白人工人的工作機會。同時,美國支持減少外國勞動力的公共輿論和政治政策的呼聲也在升高,這些都使得流向美國的移民減少。大洋彼岸,歐洲的年輕人也正遭遇著持續走高的失業率,助推了反移民情緒。

《日經亞洲評論》寫道:“美歐越是關上移民大門,‘亞洲世紀’將越快到來。”人口統計資料證明了亞洲的生命力。亞洲移民的年齡中值從2000年的37歲下降到了35歲,而北美移民的年齡中值卻從38歲躍至45歲。聯合國預計,如果歐洲流入和流出的人口像2015年一樣持平的話,歐洲人口將開始縮水。如果移居北美的人口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長,北美人口在2050年以前還會繼續增長,但2040年將是增速變緩的轉捩點。

在與人口息息相關的經濟發展方面,亞洲經濟則將在流動移民勞動力充足的情況下,繼續擴張。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如果中國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2050年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占全球的一半,這一現象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前所未有的。

移民亞洲的趨勢中,亞洲人移居亞洲值得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移民流入的同時,亞洲國家也是移民的巨大來源地,其中印度位列榜首。2017年,居住在海外的印度人有1660萬,其中約20%的印度移民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定居。由於2020年迪拜世博會對建築業的瘋狂投入,阿聯酋接受了大批來自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務工者。印度勞動力占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口的30%。

中國、孟加拉和敘利亞也是國際移民的主要產出地,此外還有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生活在海外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中,亞洲占了6席。2017年,亞洲有6300萬的移民人口,其中四分之一是在亞洲內部流動。相比之下,亞洲出生但生活在歐洲的移民從24%掉到了19%。

▲全球四分之一的移民屬於亞洲人移居亞洲。

7年前,30歲的中國廣東姑娘趙媛媛(音譯)在曼谷讀研究生期間墜入愛河。她表示,曼谷的生活壓力比中國小,氣候也相似,而且在泰國如果會說漢語,工作機會很多。過去,許多人為了高收入移民到英語國家,但巴黎銀行債券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Ryutaro Kono)稱,“由於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選擇在鄰近(亞洲)國家找工作”。

反移民情緒正在高漲。美國總統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政策,試圖通過取消“綠卡抽獎”保住美國白人工人的工作機會。同時,美國支持減少外國勞動力的公共輿論和政治政策的呼聲也在升高,這些都使得流向美國的移民減少。大洋彼岸,歐洲的年輕人也正遭遇著持續走高的失業率,助推了反移民情緒。

《日經亞洲評論》寫道:“美歐越是關上移民大門,‘亞洲世紀’將越快到來。”人口統計資料證明了亞洲的生命力。亞洲移民的年齡中值從2000年的37歲下降到了35歲,而北美移民的年齡中值卻從38歲躍至45歲。聯合國預計,如果歐洲流入和流出的人口像2015年一樣持平的話,歐洲人口將開始縮水。如果移居北美的人口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長,北美人口在2050年以前還會繼續增長,但2040年將是增速變緩的轉捩點。

在與人口息息相關的經濟發展方面,亞洲經濟則將在流動移民勞動力充足的情況下,繼續擴張。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如果中國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2050年亞洲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占全球的一半,這一現象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前所未有的。

移民亞洲的趨勢中,亞洲人移居亞洲值得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移民流入的同時,亞洲國家也是移民的巨大來源地,其中印度位列榜首。2017年,居住在海外的印度人有1660萬,其中約20%的印度移民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定居。由於2020年迪拜世博會對建築業的瘋狂投入,阿聯酋接受了大批來自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務工者。印度勞動力占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口的30%。

中國、孟加拉和敘利亞也是國際移民的主要產出地,此外還有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生活在海外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中,亞洲占了6席。2017年,亞洲有6300萬的移民人口,其中四分之一是在亞洲內部流動。相比之下,亞洲出生但生活在歐洲的移民從24%掉到了19%。

▲全球四分之一的移民屬於亞洲人移居亞洲。

7年前,30歲的中國廣東姑娘趙媛媛(音譯)在曼谷讀研究生期間墜入愛河。她表示,曼谷的生活壓力比中國小,氣候也相似,而且在泰國如果會說漢語,工作機會很多。過去,許多人為了高收入移民到英語國家,但巴黎銀行債券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Ryutaro Kono)稱,“由於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選擇在鄰近(亞洲)國家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