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 關於抗震這些你都瞭解嗎?

【中國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回想起十年前那個血與淚的日子,心中還是一陣悲痛。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人類在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

就在4月15、16日這兩天中,我國已經發生多起地震。我們無法阻擋大自然的力量,只能在自然災害發生前提前做好預防,在災難中正確應對,在災難發生後積極挽救。

政策制度跟得上

從世界範圍說,地震預報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我們的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地震預報不僅是“中國難”,也是“世界難”,好在科學研究人員從未停止探索與改進。自2009年起,中國地震局就啟動了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的相關工作。最近,項目可研報告獲國家發改委批復。

該工程擬在全國建設1萬餘個監測站點以及相應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業務系統,將在華北、南北地震帶、東南沿海和新疆天山中段4個重點區形成秒級地震預警能力,在全國形成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能力。將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即時地震台網,健全我國防震減災業務體系,為政府部門應急決策、公眾逃生避險、重大工程緊急處置提供資訊服務,
更有效減少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還印發了《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防災減災救災要更加注重發揮社會和市場的作用。

加大科普知識宣傳

當前我國對地震災害的預測能力相比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短期預報和突發情況下的預測成功率還相對偏低。雖然,由於近些年在國家的重視下,

國家對有關部門明確了工作,經過長期的努力和實踐,我國的地震災害預測能力,較之過去已經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幾乎能夠居於國際水準的先進行列。由於以上的局限性使我國對震災的防範和處理遠遠不能達到要求的水準,因此,對地震災害的預防和自救知識進行全民性的普及就具有了非常重大的意義。

地震科普知識宣傳是防震減災工作的主要部分,是有效控制地震災害的工具。

堅持作到深入持久地開展地震知識宣傳,做到防患於未然,通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宣傳,來不斷加深廣大人民群眾的抗災救災意識和增強面對地震災害發生時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就能很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群眾的抗災自覺性和戰勝困難的意志力,實現災害發生時把破壞和損失控制到最少程度的可能性。以此來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工作提供保障。

科技加持研究探索

預測地震是世界性難題,我國警報系統和地震速報技術也一直在不斷突破、進步。其中安防技術為地震預警、救援提供了極大支援。

RFID傳感收集位址活動資訊:物聯網最主要的本質就是RFID標籤技術,目前有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使用RFID和感測器來監控地震中的房屋。

地震報警系統監測新震情:地震報警器能同時對縱波和橫波進行檢測並進行語音報警。加之融合大資料分析技術,使得預警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發展,有望在未來繪製出預警雲圖。

視頻監控聯絡輔助:視頻監控系統作為抗震救災應急聯絡指揮的輔助系統,視頻監控、視訊會議等資料通信系統,在通報險情、指揮救援、緊急救助等方面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是傳統語音通信系統無法替代的。

無人機觀測災區現場:無人機作為遙感平臺,裝載各種感測器。在機腹設置不同的視窗,便於對地觀測。

智慧交通產品打通道路:地震後交通癱瘓,智慧交通產品可以幫忙指揮部門即時監控各個路口的車輛資訊,及時安排相應的車輛控制工作,讓救援人員及時到達現場,實施救援。

生命探測儀和熱成像攝像機尋找生還者:生命偵測儀和熱成像攝像機能在震後廢墟中探測、檢測廢墟中是否有人員待救,還可以用來調度直升飛機等高空設備的物流軌跡等等。

遠端醫療打破空間限制:醫療隊無法快速達到現場情況下,遠端醫療會診系統打破空間限制,將後方專家醫療資源及時傳送到災區一線,可以及時提供權威的醫療指導。

結語: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地震災害已對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巨大的威脅,提高全民防震意識已刻不容緩。地震災害知識的普及工作,是我國當前抗震救災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過普及深入的宣傳教育活動,來向廣大人民群眾推廣科學的地震防、抗、救知識和方法,逐步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的科學意識和防震減災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本文整理自:中國網,新華網,中國科普網,《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等)

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工作提供保障。

科技加持研究探索

預測地震是世界性難題,我國警報系統和地震速報技術也一直在不斷突破、進步。其中安防技術為地震預警、救援提供了極大支援。

RFID傳感收集位址活動資訊:物聯網最主要的本質就是RFID標籤技術,目前有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使用RFID和感測器來監控地震中的房屋。

地震報警系統監測新震情:地震報警器能同時對縱波和橫波進行檢測並進行語音報警。加之融合大資料分析技術,使得預警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發展,有望在未來繪製出預警雲圖。

視頻監控聯絡輔助:視頻監控系統作為抗震救災應急聯絡指揮的輔助系統,視頻監控、視訊會議等資料通信系統,在通報險情、指揮救援、緊急救助等方面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是傳統語音通信系統無法替代的。

無人機觀測災區現場:無人機作為遙感平臺,裝載各種感測器。在機腹設置不同的視窗,便於對地觀測。

智慧交通產品打通道路:地震後交通癱瘓,智慧交通產品可以幫忙指揮部門即時監控各個路口的車輛資訊,及時安排相應的車輛控制工作,讓救援人員及時到達現場,實施救援。

生命探測儀和熱成像攝像機尋找生還者:生命偵測儀和熱成像攝像機能在震後廢墟中探測、檢測廢墟中是否有人員待救,還可以用來調度直升飛機等高空設備的物流軌跡等等。

遠端醫療打破空間限制:醫療隊無法快速達到現場情況下,遠端醫療會診系統打破空間限制,將後方專家醫療資源及時傳送到災區一線,可以及時提供權威的醫療指導。

結語: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地震災害已對我國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巨大的威脅,提高全民防震意識已刻不容緩。地震災害知識的普及工作,是我國當前抗震救災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過普及深入的宣傳教育活動,來向廣大人民群眾推廣科學的地震防、抗、救知識和方法,逐步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的科學意識和防震減災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措施。(本文整理自:中國網,新華網,中國科普網,《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