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16屆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將於2018年5月26日起拉開序幕

就在下個月,全球矚目的藝術盛典即將開始。

從5月26日起,

2018年第16屆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將正式拉開序幕。

威尼斯雙年展堪稱國際當代藝術的最高展會,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於 1895 年首次舉行,所含的國際視覺藝術雙年展與建築雙年展分單、雙年輪流舉行。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在 120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已成為建築藝術和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盛事。

威尼斯雙年展作為國際性的展覽,同以往一樣,處處展示出實驗和先鋒的姿態。為了讓中國傳統藝術在國際舞臺上發聲,European Cultural Centre歐洲文化中心以及GAA Foundation 全球藝術事務基金會聯合主辦“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中國傳統藝術特展”。這個展覽作為平行展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將把結合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特質的藝術品引入世界文化藝術前沿大展,

為中國傳統藝術建立一個專業的展示交流平臺,也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橋樑。

據悉,“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策展人由來自義大利的lucia Pedrana先生和來自中國的袁莉女士擔任。

展覽地點將位於威尼斯古城中心的Santa Marina宮殿,這是坐落在 Rialto 橋和聖馬可廣場之間的一座卓爾不群的建築,曾是多個國家在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國家館展覽場地。

本次展覽策展人袁莉表示,“在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中國館已經將皮影、蘇繡等民間藝術融入各種當代的裝置中,不過,中國傳統藝術門類眾多、深厚廣博,需要將更多傳統藝術呈現在世界面前,這是一種走出去的文化自信。”

一味推崇傳統,是不是讓中國藝術止步不前呢?中國傳統藝術特展關注傳統工藝、非遺專案,也關注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世界的藝術形式和理念的碰撞。

中國傳統藝術如何詮釋當代藝術,又如何重新關照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這是“中國傳統藝術特展”所提出並逐步回答的問題。

“中國傳統藝術特展”將展示多個傳統藝術門類的作品,例如中國古琴、德化白瓷、唐卡、漆藝、還有岩彩國畫、茉莉花茶、貴州苗繡、軟木畫等。這些藝術門類都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典型代表,但是它們並非一成不變,傳統藝術在生存、傳承、發展中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又包含了時代氣息。展覽現場,還將引進國際先進的AR技術,從平面到立體進行展示,讓參觀者體驗富有新意互動空間,這將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對於舉辦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意義,袁莉談到,中國傳統藝術一直為每一個中國人帶來精神滋養,但是很多傳統藝術如今也處於生存的邊緣。國際上對待中國傳統藝術的態度,也是我們需要瞭解的。帶中國傳統藝術走出去,或許可以尋得另一番天地。換一個角度,如果說很多傳統藝術處於瀕危狀態,那世界上盛行的當代藝術同樣也有百病纏身的危機。中國傳統藝術特展可以讓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進行一次集中的對比、參照和碰撞,讓當代藝術也擁有更多可借鑒的元素和發展維度。

本屆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的主題早在2017年6月7日就已經公佈,主題為“自由空間”,將帶給公眾可供審視的實例、提案和元素,用建築的或非建築的作品來審視建築的諸多特性,並揭示建築蘊含的美與力量。中國傳統藝術特展中的很多作品高度契合本次展覽的主題,例如大漆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塗料之王”,大漆與桐油的組合無毒無害,防水防腐造就千年不朽的中國建築;再比如,古琴,古琴本身是樂器、也是漆器,文化積澱深厚,在近年來,現代人對於精神生活的訴求越發強烈,茶空間、文人空間等新中式空間成為熱點,古琴又在新的文化氛圍中趨熱。可見,中國傳統藝術總是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藝術門類又相互交織。因而,傳統藝術特展的意義,不僅在於呼應本屆展覽的主題和與當代藝術的交融,也有利於傳統藝術門類之間的對話。

筆者瞭解到,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主辦方為展覽做了大量籌備工作,對接了歐洲當地的重要資源。展覽開始之後,主辦方將安排參與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藝術家與歐洲當地的政要、畫廊主、藝術品投資人進行洽談,為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尋求更多發展機遇。

本次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參展作品都是為展覽專門創作的,在製作工藝、表現方式、藝術審美上都達到更高的標準。目前展覽工作正在有序籌備中,期待中國傳統藝術特展在威尼斯雙年展中的精彩呈現。

(資料圖片)

“中國傳統藝術特展”將展示多個傳統藝術門類的作品,例如中國古琴、德化白瓷、唐卡、漆藝、還有岩彩國畫、茉莉花茶、貴州苗繡、軟木畫等。這些藝術門類都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典型代表,但是它們並非一成不變,傳統藝術在生存、傳承、發展中既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又包含了時代氣息。展覽現場,還將引進國際先進的AR技術,從平面到立體進行展示,讓參觀者體驗富有新意互動空間,這將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對於舉辦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意義,袁莉談到,中國傳統藝術一直為每一個中國人帶來精神滋養,但是很多傳統藝術如今也處於生存的邊緣。國際上對待中國傳統藝術的態度,也是我們需要瞭解的。帶中國傳統藝術走出去,或許可以尋得另一番天地。換一個角度,如果說很多傳統藝術處於瀕危狀態,那世界上盛行的當代藝術同樣也有百病纏身的危機。中國傳統藝術特展可以讓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進行一次集中的對比、參照和碰撞,讓當代藝術也擁有更多可借鑒的元素和發展維度。

本屆威尼斯建築設計雙年展的主題早在2017年6月7日就已經公佈,主題為“自由空間”,將帶給公眾可供審視的實例、提案和元素,用建築的或非建築的作品來審視建築的諸多特性,並揭示建築蘊含的美與力量。中國傳統藝術特展中的很多作品高度契合本次展覽的主題,例如大漆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塗料之王”,大漆與桐油的組合無毒無害,防水防腐造就千年不朽的中國建築;再比如,古琴,古琴本身是樂器、也是漆器,文化積澱深厚,在近年來,現代人對於精神生活的訴求越發強烈,茶空間、文人空間等新中式空間成為熱點,古琴又在新的文化氛圍中趨熱。可見,中國傳統藝術總是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藝術門類又相互交織。因而,傳統藝術特展的意義,不僅在於呼應本屆展覽的主題和與當代藝術的交融,也有利於傳統藝術門類之間的對話。

筆者瞭解到,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主辦方為展覽做了大量籌備工作,對接了歐洲當地的重要資源。展覽開始之後,主辦方將安排參與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藝術家與歐洲當地的政要、畫廊主、藝術品投資人進行洽談,為中國傳統藝術作品尋求更多發展機遇。

本次中國傳統藝術特展的參展作品都是為展覽專門創作的,在製作工藝、表現方式、藝術審美上都達到更高的標準。目前展覽工作正在有序籌備中,期待中國傳統藝術特展在威尼斯雙年展中的精彩呈現。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