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銳參考|“正經教授不會邀請學生單獨來家”!美高校對性騷擾零容忍

好萊塢金牌製片人哈威·溫斯坦涉嫌性侵案去年10月被披露後,全球女性反性侵意識進一步覺醒。半年多來,越來越多的性騷擾受害者以“我也是”為話題標籤在社交媒體上勇敢說出自身遭遇。

目前,“我也是”運動已蔓延至美國大學校園。大學校園是青春的大觀園,但不是與社會隔絕的桃花源。防止性騷擾,從學校、教師到學生,都有各自的責任和義務。

美國是個教育大國,也是個學位大國。根據美國全國教育統計中心網站資料,2017-2018學年,美國高校預期頒授190萬個學士學位、79萬個碩士學位、18.3萬個博士學位。其中,女學士占比57.3%;女碩士占比58.8%;女博士占比52.9%,都超過了半數。

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的女性多於男性,至少在美國,已有逾35年歷史,且成為長期趨勢。在各行各業,越來越多的女性展現她們的智慧和能力,爭取曾經可以忽略不計的話語權。這是美國女性社會影響力上升的重要原因,也是半年多來“我也是”反性騷擾網路運動的重要推手。

即便如此,回顧美國校園和美國社會反性騷擾之路,不由讓人感慨,這是一條坎坷曲折的路,砌築每一點一滴進步的磚石,

是更多的堅持和勇敢。迄今在美國,儘管反性騷擾可以援引民權法作為法律保障,但一非刑事罪名,二無清晰界定,許多情況下,校方或協力廠商難以查證。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2017年,普林斯頓大學知名工程學終身教授塞爾希奧·貝爾杜被一名韓國女留學生舉報兩次把她單獨叫到家裡,對她進行性騷擾。學校經過兩個月調查,認定這名教授“有性騷擾行為”,

但只要求他參加8小時培訓作為懲戒,本學期仍在授課。

4月1日,杜克大學的學生所辦的《紀事報》報導說,杜克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威廉·裡韋拉去年因被數名學生舉報性騷擾劣跡而失去教職,今年1月轉入馬里蘭大學。在該報披露詳情後,馬里蘭大學即刻對他停止聘用。

哈佛大學今年3月曝光的醜聞更加嚴重:政治學系明星教授、曾任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的豪爾赫·多明格斯因至少18名前學生和同事控訴對她們實施過性騷擾或性侵犯,

終於被學校勒令“休假”,多明格斯本人決定退休。但是,多明格斯已經72歲。這些指控1979年就開始出現,並且早在1983年,哈佛就因多明格斯性騷擾一名女同事和一名女研究生,“嚴重行為不端”,給過他紀律處分。如果當時哈佛立即解除這個“鹹豬手”的教職,過去這35年,哈佛校園裡,理應明朗乾淨得多。

《哈佛法律紀事報》本月12日發表學生撰寫的評論文章說,

對這一醜聞,“沮喪但不吃驚”。文章引用了兩項調查結果:2015年美國高等院校聯合會調查發現,44%的女研究生稱她們遭遇過干擾她們學業表現的某種形式的性騷擾。2017年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網調查發現,在美國主要的研究型大學,每10名受訪女研究生就有一人曾經遭遇教職員工的性騷擾。

多數情況下,色狼教授被拉下馬,得力于多名學生的實名投訴;而多人投訴從另一方面又表明,色狼教授幾乎都是累犯。如果不揭露和懲罰他們,會導致更多學生的青春蒙上傷痛,人生遭到毀壞。

零容忍需要機制和培訓

“我也是”反性騷擾浪潮中,美國學術圈暴露了不少問題,同時也以實際案例一再證明零容忍的嚴懲機制對校園反性騷擾的重要性。客觀上,數十年來,美國高校不斷改進反性騷擾機制,出臺相關政策、針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培訓,長期積累的許多經驗做法均有可借鑒之處。

在美國,許多高等院校設立有“第九條辦公室”。所謂“第九條”,根據維琪百科,指美國1972年起施行的《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規定男女學生在體育、數學、科學或其他任何領域都應享受同等機會,禁止接受聯邦經費的教育機構有任何性別歧視行為,包括入學、招生、課程設置、職業教育、體育教育等各方面。美國法庭把破壞平等參與體育運動機會、性騷擾以及對孕婦的歧視等,都納入第九條。

布朗大學一名化學系碩士畢業生告訴本報記者,每學期開學和期中的時候,學校都會為學生舉辦講座,告知學校禁止師生戀以及學生應當如何應對教師性騷擾。一學年下來,這樣的講座至少4次。她說,她為本科生當助教時,學校對她進行了同樣的培訓,內容包括不可以和本科生談戀愛,不可以和學生一對一單獨吃飯、喝酒,即便一師一生單獨喝咖啡也不合適。

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馬嘯介紹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師入職、學生入學時,都要接受相關培訓。教師不得對學生性別、性向、殘疾、種族進行歧視;異性師生在辦公室單獨談事,除非需要保護隱私,通常會把門打開;老師不能對學生使用性暗示或引誘性話語。學校設立有防騷擾、防歧視、反霸淩的專門機構和舉報機制,超脫並獨立於各個院系,對學生投訴會進行嚴肅處理,而學生一般有證據才會舉報。他認為,對於教授性騷擾學生,一經查實,懲罰應當從重,方能以儆效尤。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官網發佈的《教師指南》明文規定,教師應避免與其“現在的學生”發生性關係,並對“現在的學生”進行了定義:正在選修這名教師所開設的課程,或在研究、獎項、論文寫作等方面正接受其監督或指導的學生。這份指南說,師生關係存續期間,彼此間的任何“浪漫”或者性關係都會嚴重腐蝕師生關係,不僅破壞師生關係準則,而且嚴重損害這名教師其他學生的教育環境。

師生“浪漫關係”都是禁忌

休士頓大學明湖分校會計學教授杜暉說,她在美國當教授快20年,從來沒有邀請學生單獨來過自己家;除非學生特別要求,辦公室一定開著門。她說,在美國,“正經教授從來不會邀請學生單獨來自己家。如果教授這麼做,學生就會意識到這是一個‘警示信號’”。

“美國大學裡有一種普遍的共識,就是師生之間的任何浪漫關係都是一種禁忌。與你的學生約會,就丟掉你的工作。”杜暉教授說。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人文學院教授劉敬輝曾就此詳細諮詢負責相關事務的教授。劉敬輝教授介紹說,學校在聘用新教師時,會告誡不得與學生約會或發生性關係。校方也不鼓勵教師和學生討論個人感情等私人問題,以免給學生帶來某種關係特殊的暗示,如果學生要求談個人問題,可以推薦找學校諮詢服務機構。

不僅如此,校方還建議教師要麼不公佈私人電話,要麼告訴所有學生,並注意不打學生私人電話,有問題可以利用課間或教師辦公時間問,否則容易被誤會為“特殊照顧”。實際生活中,存在學生因不滿成績等原因故意構陷老師的情形,因此教師也要學會自我保護,應在教學大綱中先行寫清楚評分細則和標準。如遇學生糾纏,可請其他教師員工在場。

目前,在“我也是”浪潮推動下,美國高校對性騷擾的低容忍氛圍正在向零容忍轉變。賓夕法尼亞大學最近就更新了相關規定,明文禁止該校教師與正在該校就讀的任何本科生約會或發生性關係,理由是“不允許非學術或個人關係干擾師生關係的整體誠信”。

誠然,任何制度和規定都堵不住人心的所有漏洞,但不管怎樣,塑造對性騷擾零容忍的校園機制和氛圍,已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的迫切呼聲。頂著教師光環的“鹹豬手”多一分忌憚,青春就能少一些悲劇,師生關係也能更少地受到玷污。

有些美國學校專門發佈相關的教師指南,對課堂內外的師生關係準則做出明文規定。圖為美國師生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紀事》網路版雜誌)

色狼教授幾乎都是累犯。如果不揭露和懲罰他們,會導致更多學生的青春蒙上傷痛,人生遭到毀壞。

零容忍需要機制和培訓

“我也是”反性騷擾浪潮中,美國學術圈暴露了不少問題,同時也以實際案例一再證明零容忍的嚴懲機制對校園反性騷擾的重要性。客觀上,數十年來,美國高校不斷改進反性騷擾機制,出臺相關政策、針對教師和學生進行培訓,長期積累的許多經驗做法均有可借鑒之處。

在美國,許多高等院校設立有“第九條辦公室”。所謂“第九條”,根據維琪百科,指美國1972年起施行的《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規定男女學生在體育、數學、科學或其他任何領域都應享受同等機會,禁止接受聯邦經費的教育機構有任何性別歧視行為,包括入學、招生、課程設置、職業教育、體育教育等各方面。美國法庭把破壞平等參與體育運動機會、性騷擾以及對孕婦的歧視等,都納入第九條。

布朗大學一名化學系碩士畢業生告訴本報記者,每學期開學和期中的時候,學校都會為學生舉辦講座,告知學校禁止師生戀以及學生應當如何應對教師性騷擾。一學年下來,這樣的講座至少4次。她說,她為本科生當助教時,學校對她進行了同樣的培訓,內容包括不可以和本科生談戀愛,不可以和學生一對一單獨吃飯、喝酒,即便一師一生單獨喝咖啡也不合適。

畢業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馬嘯介紹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師入職、學生入學時,都要接受相關培訓。教師不得對學生性別、性向、殘疾、種族進行歧視;異性師生在辦公室單獨談事,除非需要保護隱私,通常會把門打開;老師不能對學生使用性暗示或引誘性話語。學校設立有防騷擾、防歧視、反霸淩的專門機構和舉報機制,超脫並獨立於各個院系,對學生投訴會進行嚴肅處理,而學生一般有證據才會舉報。他認為,對於教授性騷擾學生,一經查實,懲罰應當從重,方能以儆效尤。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官網發佈的《教師指南》明文規定,教師應避免與其“現在的學生”發生性關係,並對“現在的學生”進行了定義:正在選修這名教師所開設的課程,或在研究、獎項、論文寫作等方面正接受其監督或指導的學生。這份指南說,師生關係存續期間,彼此間的任何“浪漫”或者性關係都會嚴重腐蝕師生關係,不僅破壞師生關係準則,而且嚴重損害這名教師其他學生的教育環境。

師生“浪漫關係”都是禁忌

休士頓大學明湖分校會計學教授杜暉說,她在美國當教授快20年,從來沒有邀請學生單獨來過自己家;除非學生特別要求,辦公室一定開著門。她說,在美國,“正經教授從來不會邀請學生單獨來自己家。如果教授這麼做,學生就會意識到這是一個‘警示信號’”。

“美國大學裡有一種普遍的共識,就是師生之間的任何浪漫關係都是一種禁忌。與你的學生約會,就丟掉你的工作。”杜暉教授說。

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人文學院教授劉敬輝曾就此詳細諮詢負責相關事務的教授。劉敬輝教授介紹說,學校在聘用新教師時,會告誡不得與學生約會或發生性關係。校方也不鼓勵教師和學生討論個人感情等私人問題,以免給學生帶來某種關係特殊的暗示,如果學生要求談個人問題,可以推薦找學校諮詢服務機構。

不僅如此,校方還建議教師要麼不公佈私人電話,要麼告訴所有學生,並注意不打學生私人電話,有問題可以利用課間或教師辦公時間問,否則容易被誤會為“特殊照顧”。實際生活中,存在學生因不滿成績等原因故意構陷老師的情形,因此教師也要學會自我保護,應在教學大綱中先行寫清楚評分細則和標準。如遇學生糾纏,可請其他教師員工在場。

目前,在“我也是”浪潮推動下,美國高校對性騷擾的低容忍氛圍正在向零容忍轉變。賓夕法尼亞大學最近就更新了相關規定,明文禁止該校教師與正在該校就讀的任何本科生約會或發生性關係,理由是“不允許非學術或個人關係干擾師生關係的整體誠信”。

誠然,任何制度和規定都堵不住人心的所有漏洞,但不管怎樣,塑造對性騷擾零容忍的校園機制和氛圍,已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的迫切呼聲。頂著教師光環的“鹹豬手”多一分忌憚,青春就能少一些悲劇,師生關係也能更少地受到玷污。

有些美國學校專門發佈相關的教師指南,對課堂內外的師生關係準則做出明文規定。圖為美國師生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紀事》網路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