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冬季取暖污染如何破?科學家“種太陽”創造無限清潔能源

出品:中國科普博覽 SELF格致論道講壇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環保部部長陳吉甯近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

治理霧霾下一步主攻冬季取暖污染。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提出,核能是當前較成熟的替代一次能源的方法之一。

其實,科學家已經開始了核能的研究,其中比較有亮點的就是承載著人類能源希望的“人造太陽”托卡馬克。它像太陽一樣可以產生無窮、永久的清潔能源,是人類能源的終極夢想。為此,中科院SELF講壇聯合墨子沙龍曾邀請中國工程院李建剛院士進行深度解讀。

李建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技大學教授,

中國磁約束聚變專家委員會召集人,《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主編

人造太陽:受控的核聚變裝置

什麼是人造太陽?托卡馬克又是什麼?

李建剛院士做了這樣一個類比:電影《鋼鐵俠》裡,鋼鐵俠胸前可發巨大光束的離子發射器其實就是一個人造太陽。

由於仿造原理是太陽內部的熱核聚變反應,所以稱之為“人造太陽”。當把裝置內的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之後,它會發生巨變進而產生巨大的能量。而這種受控的核聚變裝置叫托卡馬克(Tokamak),

名字來源於環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線圈(Kotushka)。

可大規模生產的無限量清潔能源

人造太陽有上億度的溫度,若要把它裝進普通的容器裡,在頃刻之間就能煙消雲散。於是科學家想到一個辦法——用磁的方法將這團上億度的等離子體火球懸浮起來,在不與容器周邊的材料接觸的條件下,

進行加熱、控制,進而成為“太陽”。

然而,現實操作卻異常複雜。

首先,懸浮起這團等離子體的火球不是普通的磁場,而是比地球南北極的磁場還要高兩萬倍以上的一個巨大磁場。

有了磁場還不夠,還要考慮懸浮所需的燃料。好在,這種燃料並不難獲得。李建剛院士指出,這種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它們在海水裡含量大,資源無限豐富。而且聚變之後的產物就是能源中子和氦氣,

完全不含其他高放的廢料。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造太陽作為資源來說是無限的而且絕對清潔,是可以大規模生產的。

關於聚變電站的原理,李院士說,首先得有一個類似籠子的磁體外殼(磁籠子),把它形成一個等離子體,用超高溫物體使它加熱到上億度,從而能產生氦和中子。中子跑到包層材料中使它加熱,加熱之後通過水使它轉換成蒸汽,通過蒸汽發電。

造出一個太陽?難難難,難於上青天!

科學家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點是超導。為了可以長久的、穩定發生聚變反應,就要實現電阻為零,要實現電阻為零,必須進行超導。什麼是超導?就是把上億度的磁籠子懸浮在-269度的這樣一個圓環裡面。

第二個難點是,一旦聚變發生,會產生強烈的衝擊波,即使被懸浮起來,它同樣與周邊材料有強相互作用。所以對可控範圍和時間要求務必精確到零點幾毫米零點幾毫秒以下,否則一旦偏心,什麼都將付之一炬。

解決第一個難點,首先需要用線圈使它懸浮起來,控制它處於中心位置不偏離。其次,裝置內要保持真空減少能量損失,內部一共有5層真空,類似一個超大的保溫爐,這樣才能實現一億度和-269度的結合。

解決第二個難點的思路是從材料上下手。在聚變裝置裡面,彙集了當今世界的各種極致技術,而採用的材料,也是世界上最硬的一種合金——鎢合金。在上億度的空間裡既要懸浮起來,還要同時防止衝擊波,難度可見一斑。

30年孤島苦鑽研為什麼中國一定要做?

東方超環

李建剛院士感歎道,從能源的需求上來說,中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加需要能源。雖然我們沒有發達國家那麼雄厚的資金和研究基礎,但幾任國家領導人都堅持我們必須做下去。

李建剛院士最早接觸到這個項目的時候,國內經濟不像現在這樣景氣,即使在全球範圍內,從事這個研究的人也很少,但在10年間,李建剛院士和他的團隊還是突破了諸多難點,創造了幾秒鐘幾百萬度等離子體放電的紀錄。

在九五大工程時,“人造太陽”這個提議在國內100多個提議中勝出。“人造太陽”計畫要率先在全世界實現一個全超導的托卡馬克——東方超環。保證它能穩定持久的進行放電,中心溫度比太陽內部還要高五到六倍。雖然在當時,這個計畫還只是驗證了實驗的可行性。

只有實驗可行性明顯是不夠的。1985年冷戰時期,雷根和戈巴契夫共同提議要在地球上建一個人造太陽,這個提議是要驗證聚變的工程可行性。經過談判,一共有七方參加,歐盟出資45%,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印度各出資9%,總耗資100億歐元。這是中國當時參加的最大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

通過這個專案,現在國內的企業發展得非常好,在西安擁有了全世界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超導公司,一年生產150噸線圈短樣,可用於滿足航母起落架的需求。在山西,太鋼鋼鐵集團現在能年產15000噸的耐強輻射不銹鋼材料。雖然現在離聚變實現還有一段距離,但通過國際合作,中間過程的這些技術都能很好地應用於國民經濟當中。

未來中國的聚變到底怎麼做?60年內實現商用

李建剛院士表示,希望在十年之後建造中國自己的工程堆來演示發電,在50年到60年間能夠商用化。目前已經有了初步的聚變堆設計圖,它外表看起來像一隻大鵬,象徵著人類追求聚變的夢想,也象徵著中華民族騰飛的夢想。經過今後二三十年的努力,這個中國製造的人造太陽將會冉冉升起。

李建剛院士提起,自己在上大學的時候便擁有這樣一個夢想,那就是在他有生之年造出一個人造太陽。

“美國、歐洲、日本,他們都是發達國家,它們被過去文明的光芒所照耀,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是黑暗沉寂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希望人造太陽最好而且必須建在中國,不僅為我們國家提供長期發展的能源,還要照亮世界上其他沒有被文明照亮的地方!”

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獲取更多資訊(http://self.org.cn/)。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

用超高溫物體使它加熱到上億度,從而能產生氦和中子。中子跑到包層材料中使它加熱,加熱之後通過水使它轉換成蒸汽,通過蒸汽發電。

造出一個太陽?難難難,難於上青天!

科學家們遇到的第一個難點是超導。為了可以長久的、穩定發生聚變反應,就要實現電阻為零,要實現電阻為零,必須進行超導。什麼是超導?就是把上億度的磁籠子懸浮在-269度的這樣一個圓環裡面。

第二個難點是,一旦聚變發生,會產生強烈的衝擊波,即使被懸浮起來,它同樣與周邊材料有強相互作用。所以對可控範圍和時間要求務必精確到零點幾毫米零點幾毫秒以下,否則一旦偏心,什麼都將付之一炬。

解決第一個難點,首先需要用線圈使它懸浮起來,控制它處於中心位置不偏離。其次,裝置內要保持真空減少能量損失,內部一共有5層真空,類似一個超大的保溫爐,這樣才能實現一億度和-269度的結合。

解決第二個難點的思路是從材料上下手。在聚變裝置裡面,彙集了當今世界的各種極致技術,而採用的材料,也是世界上最硬的一種合金——鎢合金。在上億度的空間裡既要懸浮起來,還要同時防止衝擊波,難度可見一斑。

30年孤島苦鑽研為什麼中國一定要做?

東方超環

李建剛院士感歎道,從能源的需求上來說,中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加需要能源。雖然我們沒有發達國家那麼雄厚的資金和研究基礎,但幾任國家領導人都堅持我們必須做下去。

李建剛院士最早接觸到這個項目的時候,國內經濟不像現在這樣景氣,即使在全球範圍內,從事這個研究的人也很少,但在10年間,李建剛院士和他的團隊還是突破了諸多難點,創造了幾秒鐘幾百萬度等離子體放電的紀錄。

在九五大工程時,“人造太陽”這個提議在國內100多個提議中勝出。“人造太陽”計畫要率先在全世界實現一個全超導的托卡馬克——東方超環。保證它能穩定持久的進行放電,中心溫度比太陽內部還要高五到六倍。雖然在當時,這個計畫還只是驗證了實驗的可行性。

只有實驗可行性明顯是不夠的。1985年冷戰時期,雷根和戈巴契夫共同提議要在地球上建一個人造太陽,這個提議是要驗證聚變的工程可行性。經過談判,一共有七方參加,歐盟出資45%,中國、日本、美國、韓國、印度各出資9%,總耗資100億歐元。這是中國當時參加的最大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

通過這個專案,現在國內的企業發展得非常好,在西安擁有了全世界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產量最高的超導公司,一年生產150噸線圈短樣,可用於滿足航母起落架的需求。在山西,太鋼鋼鐵集團現在能年產15000噸的耐強輻射不銹鋼材料。雖然現在離聚變實現還有一段距離,但通過國際合作,中間過程的這些技術都能很好地應用於國民經濟當中。

未來中國的聚變到底怎麼做?60年內實現商用

李建剛院士表示,希望在十年之後建造中國自己的工程堆來演示發電,在50年到60年間能夠商用化。目前已經有了初步的聚變堆設計圖,它外表看起來像一隻大鵬,象徵著人類追求聚變的夢想,也象徵著中華民族騰飛的夢想。經過今後二三十年的努力,這個中國製造的人造太陽將會冉冉升起。

李建剛院士提起,自己在上大學的時候便擁有這樣一個夢想,那就是在他有生之年造出一個人造太陽。

“美國、歐洲、日本,他們都是發達國家,它們被過去文明的光芒所照耀,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是黑暗沉寂的。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希望人造太陽最好而且必須建在中國,不僅為我們國家提供長期發展的能源,還要照亮世界上其他沒有被文明照亮的地方!”

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獲取更多資訊(http://self.org.cn/)。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