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千畝花田 構築獅山觀光農業新景觀

鮮花爛漫,正是踏青

好時節。“這裡就是一個免費的景點,我經常過來遊玩。”李嘉烽是獅山羅村人,在剛過去不久的“三八”婦女節當日,他便帶著妻子在獅山鎮小塘蓮塘村邊的玫瑰花海中賞花拍照,

度過了愜意舒適的一天。

■市民在花海中拍照。

近年來,每逢情人節、婦女節、母親節等節日前後,這一片玫瑰花海都會吸引一大波遊客慕名而至,賞花已成市民休閒娛樂的新選項。

作為佛山高新區核心園所在地的獅山,大面積的農業觀光去處數不勝數。

獅山沙水村的桃花、黎崗村的簕杜鵑、蓮子塘村的菊花……在發展農業的同時,更為城市增添了幾分姿色,讓市民盡享身邊的美生活、“森”呼吸。

小塘蓮塘村邊玫瑰花

花田緣來似故鄉

在獅山鎮小塘蓮塘村邊緣,一大片玫瑰花田已成為天然的影棚。日前,記者來到玫瑰花田,只見玫瑰花整齊地種在北江大堤與火車鐵路旁,近五成玫瑰花已綻放,一陣春風徐來,

愜意至極。

花農陳孝全是廣西人,15歲便來到廣東謀生,“我父母是農民,我自己也沒多少學識,所以就跟著一起種花,這一種,就是20年。”在不少人看來,翻地澆水、除草施肥這些農活幹不了三天,就會筋疲力盡了,而這些對於陳孝全來說,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活動。

“早上天沒亮就得起床,給花蕾包上花網,中午前就得把含苞待放的花一支支收割、包裝,午飯過後把花運送到廣州花市場。

”聊起農活,陳孝全一臉輕鬆。這時,他的朋友陳彬路過,指著他的雙手笑著說,“你別看他說得輕鬆,雙手都是皸裂,冬天更是慘不忍睹。”陳孝全扭過頭,把手放進口袋,“習慣啦,都習慣了。”

“我們在這裡認識,也在這裡成為了家人。”陳彬告訴記者,10年前,他與陳孝全還有附近的幾個花農一同來到這裡,一起忙農活,閒暇時就一起聊天。“這裡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故鄉。”陳彬感慨道,“孩子都是在這裡長大,

在這裡讀書,知足常樂就好。”

10年來,陳孝全與“同鄉們”一直堅守在這片玫瑰花田裡,起早摸黑,可以說,是這片田地哺乳著這群“同鄉人”。

賞花拍照兩相宜

偶爾一列火車呼嘯經過,加之北江大堤還沒被開發的原生態綠景,這一片天地可謂風光獨特又旖旎,成為市民遊客“小清新、耍文藝”的必到之處。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在這裡賞花、拍照之餘,還騎車、放風箏、野餐,其樂融融。

“一開始這裡人煙荒蕪,車也不見得有幾輛,我們都是把花收割、包裝好送至批發市場銷售。”陳孝全介紹。

“獅山蓮塘村的玫瑰花田所在位置由於條件限制,不能開發,我們就地取材,將其發展成觀光農業,數來已有10多年歷史了。”獅山鎮小塘社會管理處蓮塘村相關負責人張舜佳介紹,蓮塘村除了有玫瑰花田外,還有菊花、盆栽、樹木等不同的品種。“發展花類農業一方面解決荒廢土地問題,帶動當地經濟,另一方面還能給村民一個舒適的環境。”

小塘蓮塘村菊花

百畝菊花惹人醉

順著獅山小塘三環西路一路走去,這條近6公里長的道路兩旁遍植宮粉紫荊花,這個三月,正是花開之時,一顆顆紫荊花宛如款步而來的六朝粉黛,把市民引入一片賞花聖地。

經過三環西路,不遠處便是獅山小塘蓮塘村。走進村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300多畝的菊花田,鬱鬱蔥蔥、高低起伏的一片片花卉苗圃,奶白色的菊花含苞待放。記者來到這片田地,看到花農們正在緊張地修剪菊花。

“在這裡散步特別舒適。”村民周伯笑著說,他年屆六旬,平日裡喜歡在花田周邊的小村道溜達,在大榕樹下與三五好友聊天、下棋,甚是愜意。

“歡迎前來觀賞,喜歡的話摘三兩枝回去插花也可以喲。”看到記者走過,花農張三少熱情地招呼著。此時,他與妻子兩人正忙著修剪菊花,只見他雙手輕輕捏住一枝花,儘管帶著手套,手指仍非常靈活,幾秒鐘的時間就把一枝花的多餘花蕾全部摘掉。“別看我們動作那麼快,其實這工作非常花時間,一天最多只能摘完4排地。”

張三少是梧州人,一家六口就生活在田地中的30多平方米的帳篷裡,6畝的菊花田成為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我們租用了6畝地,就靠夫妻兩人來打理。”張三少說,“春節前後是最忙的,所以我們好久沒有回老家過年啦。”為了能夠家人團圓,張三少把父母都接來生活,“父母年紀大了,做不了農活,就來幫忙帶小孩。”

張三少夫妻兩人每天早上天剛亮就得起床忙農活,到了晚上還得把當天收成的鮮花運到廣州批發市場,有時熬到淩晨兩三點,第二天照樣早早起床。如此往復,花開花落。

官窯黎崗村簕杜鵑

荒地勤耕成花海

在獅山官窯,有一處地方四季如春,玫紅色的簕杜鵑遍地開放。“我們茶餘飯後喜歡來這裡散步賞花,真慶倖家門口有這麼美的地方。”獅山官窯黎崗村的村民黃穎欣帶著小孩走在簕杜鵑花田間,“還有新婚夫婦來這裡拍婚紗照呢。”

這一片簕杜鵑花海就在獅山官窯黎崗村旁,占地約30畝,一棵棵簕杜鵑長得比人還高。順著花田的小石子路走去,記者找到正在忙農活的花農,年過五十的夫妻倆是廣州芳村人,從事鮮花種植行業已有多年,2012年來到這裡,一晃眼便是5年。

“我們剛來時,這一片都是荒廢之地,還有不少垃圾堆。”說這些年,花農黃姨回憶滿滿,“我們夫妻倆就像是兩頭開荒牛一樣,把長得比人還高的野草都割掉,還用小斗車載著小石子鋪路,才有了今天這般光景。”說著,文姨蹲下身子繼續除草。而另一邊,文叔正在忙著搬運盆栽,“這些都是客戶訂好了的,我得抓緊時間修葺好,要擺放整齊。”

“那一片長得比人還高的簕杜

鵑都是五年前來這裡的時候種下的了。”喜歡簕杜鵑的不只是文叔與文姨,這裡的村民以及路過的遊客,無不被這片花海吸引。走進簕杜鵑田地間,仿佛進入了一個玫紅色的世界。

居住在田地旁邊的黃長枝笑著說,“如果不是他們,這個地方估計還是野草叢生吧,我家門口就沒有這番美景咯。”“這裡好美啊,我昨天路過後發現了,今天就馬上帶女朋友過來了。”從大瀝前來的鄧耀明在這片花海中流連忘返。

松崗沙水村桃花

三月桃紅換綠芽

三月,是百花爭豔的時期,也是新芽萌發的時候。記者來到獅山鎮松崗沙水村,看到一名老人在田地裡為桃花逐一嫁接新苗。只見他腰間綁著一大束紅繩子,駝背稍稍向上拱起,仍然寶刀未老,在田地間穿梭自如。

“過幾天就要下雨了,我得趕緊嫁接好新苗,以免拖長了生長期。”說著,老人拿出一條紅繩,彎下腰,專注地用紅繩將幼苗和用來支撐的竹子綁在一起。抬頭望去,這裡一個月前還是一片粉紅,現在已經進入又一個新輪回,不少桃花的莖稈上已長出新葉。

這位老人叫區伯,今年已有75歲,從沙水村田地開始轉型為桃花田地的那一天起,區伯就一直堅持著種植桃花,他的駝背似乎在訴說著他40多年來的田地生活。

“種桃花呀,比你看到的要難。”談起種桃花之道,區伯滔滔不絕。“春天一到,

得砍掉枝幹,嫁接,施肥,灌溉,還得定時定候摘掉新芽,促進生長。”從年初忙到年尾,等待的就是桃花一年一次的開花。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多年來,獅山沙水村是享譽各地的“桃花品牌村”,其中,必定少不了像區伯這樣的花農的努力與堅持。區伯說,他自小便在這片土地上“打滾”,“我和老伴都很喜歡桃花,以前孩子們曾叫過我們退休別種了,可是我們心裡就放不下。”

“40多年來,獅山沙水村始終堅持著種植桃花,到今天,村內共超過100戶家庭種植,有360多畝桃花種植地,過萬棵桃花。可以說,沙水村家家戶戶都種植桃花。”獅山沙水村村委會書記、主任馮伯全說,沙水村的桃花供應給多個地方的花市場,包括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區,每年總有大批遊客、商賈雲集沙水村,爭購桃花。

》記者觀察

觀光農業或可成旅遊景點

半城樹木半城樓,滿城綠色滿眼春。當前,“創森”已成為佛山市的熱門話題,珠三角腹地的綠韻生態水鄉南海尤顯青翠,大街小巷,滿眼皆綠。這當中,少不了各鎮街對農業發展的肯定與支持。而佛高區核心區獅山鎮在保護生態綠化、發展產業旅遊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在眼下的“創森”衝刺階段,佛山高新區、獅山鎮孜孜不倦精誠作業。

“像獅山沙水村那樣把當地特色農業打造成品牌,其實是有利於鄉村發展與城市建設的。”獅山鎮小塘社會管理處蓮塘村相關負責人張舜佳表示,發展要立足於保護,“為了不破壞生態農業,同時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質,政府會逐步完善村內的基

礎配套,讓河湧更清澈,道路更整潔。”一片片鮮花田地,不僅是花農精耕細作的期待,也是佛高區“創森”給市民帶來的生態紅利。

如今,獅山鎮正全力建設“產城人融合”的廣佛副中心,在加強城市硬體建設的同時,不斷提升城市軟環境,以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品質生活大美之城。

千畝花田除了能帶動農業發展外,更能美化鄉村,讓蓮塘村、沙水村、黎崗村等古村煥發靚麗色彩,保護佛高區優美生態環境,助力佛山“創森”工作。可以預見,獅山鎮千畝觀光農業,正逐步成為市民遊客散心休閒之地,成為佛高區旅遊精品線路的新亮點,觀光農業美景值得期待。

文/圖珠江時報記者陸惠嫦通訊員佛高宣

帶動當地經濟,另一方面還能給村民一個舒適的環境。”

小塘蓮塘村菊花

百畝菊花惹人醉

順著獅山小塘三環西路一路走去,這條近6公里長的道路兩旁遍植宮粉紫荊花,這個三月,正是花開之時,一顆顆紫荊花宛如款步而來的六朝粉黛,把市民引入一片賞花聖地。

經過三環西路,不遠處便是獅山小塘蓮塘村。走進村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300多畝的菊花田,鬱鬱蔥蔥、高低起伏的一片片花卉苗圃,奶白色的菊花含苞待放。記者來到這片田地,看到花農們正在緊張地修剪菊花。

“在這裡散步特別舒適。”村民周伯笑著說,他年屆六旬,平日裡喜歡在花田周邊的小村道溜達,在大榕樹下與三五好友聊天、下棋,甚是愜意。

“歡迎前來觀賞,喜歡的話摘三兩枝回去插花也可以喲。”看到記者走過,花農張三少熱情地招呼著。此時,他與妻子兩人正忙著修剪菊花,只見他雙手輕輕捏住一枝花,儘管帶著手套,手指仍非常靈活,幾秒鐘的時間就把一枝花的多餘花蕾全部摘掉。“別看我們動作那麼快,其實這工作非常花時間,一天最多只能摘完4排地。”

張三少是梧州人,一家六口就生活在田地中的30多平方米的帳篷裡,6畝的菊花田成為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我們租用了6畝地,就靠夫妻兩人來打理。”張三少說,“春節前後是最忙的,所以我們好久沒有回老家過年啦。”為了能夠家人團圓,張三少把父母都接來生活,“父母年紀大了,做不了農活,就來幫忙帶小孩。”

張三少夫妻兩人每天早上天剛亮就得起床忙農活,到了晚上還得把當天收成的鮮花運到廣州批發市場,有時熬到淩晨兩三點,第二天照樣早早起床。如此往復,花開花落。

官窯黎崗村簕杜鵑

荒地勤耕成花海

在獅山官窯,有一處地方四季如春,玫紅色的簕杜鵑遍地開放。“我們茶餘飯後喜歡來這裡散步賞花,真慶倖家門口有這麼美的地方。”獅山官窯黎崗村的村民黃穎欣帶著小孩走在簕杜鵑花田間,“還有新婚夫婦來這裡拍婚紗照呢。”

這一片簕杜鵑花海就在獅山官窯黎崗村旁,占地約30畝,一棵棵簕杜鵑長得比人還高。順著花田的小石子路走去,記者找到正在忙農活的花農,年過五十的夫妻倆是廣州芳村人,從事鮮花種植行業已有多年,2012年來到這裡,一晃眼便是5年。

“我們剛來時,這一片都是荒廢之地,還有不少垃圾堆。”說這些年,花農黃姨回憶滿滿,“我們夫妻倆就像是兩頭開荒牛一樣,把長得比人還高的野草都割掉,還用小斗車載著小石子鋪路,才有了今天這般光景。”說著,文姨蹲下身子繼續除草。而另一邊,文叔正在忙著搬運盆栽,“這些都是客戶訂好了的,我得抓緊時間修葺好,要擺放整齊。”

“那一片長得比人還高的簕杜

鵑都是五年前來這裡的時候種下的了。”喜歡簕杜鵑的不只是文叔與文姨,這裡的村民以及路過的遊客,無不被這片花海吸引。走進簕杜鵑田地間,仿佛進入了一個玫紅色的世界。

居住在田地旁邊的黃長枝笑著說,“如果不是他們,這個地方估計還是野草叢生吧,我家門口就沒有這番美景咯。”“這裡好美啊,我昨天路過後發現了,今天就馬上帶女朋友過來了。”從大瀝前來的鄧耀明在這片花海中流連忘返。

松崗沙水村桃花

三月桃紅換綠芽

三月,是百花爭豔的時期,也是新芽萌發的時候。記者來到獅山鎮松崗沙水村,看到一名老人在田地裡為桃花逐一嫁接新苗。只見他腰間綁著一大束紅繩子,駝背稍稍向上拱起,仍然寶刀未老,在田地間穿梭自如。

“過幾天就要下雨了,我得趕緊嫁接好新苗,以免拖長了生長期。”說著,老人拿出一條紅繩,彎下腰,專注地用紅繩將幼苗和用來支撐的竹子綁在一起。抬頭望去,這裡一個月前還是一片粉紅,現在已經進入又一個新輪回,不少桃花的莖稈上已長出新葉。

這位老人叫區伯,今年已有75歲,從沙水村田地開始轉型為桃花田地的那一天起,區伯就一直堅持著種植桃花,他的駝背似乎在訴說著他40多年來的田地生活。

“種桃花呀,比你看到的要難。”談起種桃花之道,區伯滔滔不絕。“春天一到,

得砍掉枝幹,嫁接,施肥,灌溉,還得定時定候摘掉新芽,促進生長。”從年初忙到年尾,等待的就是桃花一年一次的開花。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多年來,獅山沙水村是享譽各地的“桃花品牌村”,其中,必定少不了像區伯這樣的花農的努力與堅持。區伯說,他自小便在這片土地上“打滾”,“我和老伴都很喜歡桃花,以前孩子們曾叫過我們退休別種了,可是我們心裡就放不下。”

“40多年來,獅山沙水村始終堅持著種植桃花,到今天,村內共超過100戶家庭種植,有360多畝桃花種植地,過萬棵桃花。可以說,沙水村家家戶戶都種植桃花。”獅山沙水村村委會書記、主任馮伯全說,沙水村的桃花供應給多個地方的花市場,包括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區,每年總有大批遊客、商賈雲集沙水村,爭購桃花。

》記者觀察

觀光農業或可成旅遊景點

半城樹木半城樓,滿城綠色滿眼春。當前,“創森”已成為佛山市的熱門話題,珠三角腹地的綠韻生態水鄉南海尤顯青翠,大街小巷,滿眼皆綠。這當中,少不了各鎮街對農業發展的肯定與支持。而佛高區核心區獅山鎮在保護生態綠化、發展產業旅遊方面更是不遺餘力。在眼下的“創森”衝刺階段,佛山高新區、獅山鎮孜孜不倦精誠作業。

“像獅山沙水村那樣把當地特色農業打造成品牌,其實是有利於鄉村發展與城市建設的。”獅山鎮小塘社會管理處蓮塘村相關負責人張舜佳表示,發展要立足於保護,“為了不破壞生態農業,同時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質,政府會逐步完善村內的基

礎配套,讓河湧更清澈,道路更整潔。”一片片鮮花田地,不僅是花農精耕細作的期待,也是佛高區“創森”給市民帶來的生態紅利。

如今,獅山鎮正全力建設“產城人融合”的廣佛副中心,在加強城市硬體建設的同時,不斷提升城市軟環境,以打造“近者悅,遠者來”的品質生活大美之城。

千畝花田除了能帶動農業發展外,更能美化鄉村,讓蓮塘村、沙水村、黎崗村等古村煥發靚麗色彩,保護佛高區優美生態環境,助力佛山“創森”工作。可以預見,獅山鎮千畝觀光農業,正逐步成為市民遊客散心休閒之地,成為佛高區旅遊精品線路的新亮點,觀光農業美景值得期待。

文/圖珠江時報記者陸惠嫦通訊員佛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