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了祖國統一,毛主席提出了這個大膽的設想,蔣介石卻沒有回應

在五六十年代,是兩岸展開對話比較頻繁的時期,毛主席派出的代表是章士釗,而臺灣方面派出的代表是曹聚仁,讓人覺得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就是這兩位代表都可以算成他們兩個人的半個老鄉,

章士釗是湖南人,而曹聚仁則是浙江人。

兩個人分別受到了自己的領導的信任,而且全是民主人士,也願意為了祖國的統一願意貢獻一點兒自己的力量,於是他們積極的行動著,但是非常讓人覺得遺憾的是這個工作剛剛取得了一點兒成果的時候,兩個人就先後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九五六年三月份的時候,七十五歲的章士釗接受了毛澤東的委託,帶著一份信到了香港,然後把信轉交給了一個人,那就是蔣介石以前的秘書,名字叫做許孝炎。

在章士釗的別傳裡面記載,當時在臺北的蔣介石的官邸裡,蔣介石拿著毛主席送來的信,靜靜地坐在沙發上,看了半個小時,一句話都沒有說,許孝炎非常著急,

但是也不敢問,只能不停的喝水。

這封信裡分析當時的國內外的局勢,提出要展開第三次合作,提出了“一綱四目”的說法,最後在信的最後向蔣介石發出了邀請,希望在祖國統一以後,蔣介石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看一看。

然而蔣介石並沒有對這份信作出任何的回應,
只是和許孝炎說了簡單的四個字,那就是“你辛苦了”,然後就帶著自己的老部下去逛公園了,然後非常客氣地把他送走了。這個事情後來就沒有了下文。

但是這封信無疑使得蔣介石思考了很多事情,特別是對毛主席提出的一綱四目,毛主席還在這封信裡充分表達了政府的誠意,允許他保留自己的部隊。

​同年的七月份,也就是在章士釗把這封信送出去三四個月以後,蔣經國到了香港,找到了當時一個非常有名的記者,也是自己曾經的宣傳主力--曹聚仁,希望他可以去北京,看看大陸的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七月十六日的時候,周恩來在頤和園接見了這位元熱心統一的記者,

再次強調了“一綱四目”。

那就是臺灣必須回歸到大陸,其他方面都是好商量的。比如說可以給臺灣外交的權利,還有軍事政治等方面都可以由蔣介石自己來做主,中國還可以給臺灣經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