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紫禁城的太和殿:宏偉的宮殿有一個隱藏了457年的秘密

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築,就是太和殿。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 ,金鑾殿,它是我國現存的,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古建築。但是,今天的這座金鑾殿與當初永樂年間建好的金鑾殿有很大的區別。

這個秘密到今天已經隱藏了457年了。

最初的金鑾殿名叫奉天殿,建於明永樂四年,根據《明世宗實錄記載:“奉天殿<原舊廣三十丈 深十五丈> ”,合到現在的計量單位,面闊達95米多,進深近48米,可以想像一下,那時的金鑾殿,應該幾乎占滿整個第三層基座,

一定是更加的氣勢逼人。現在的太和殿有多大呢?長十八丈五尺,寬十丈一尺,也就是面闊近64米,進深37米,面積縮小了幾乎一半,它的面寬甚至還不如,明代保存至今的,太廟大殿(面闊68.20米)和長陵稜恩殿(面寬66.75米)。這樣一個天大的秘密,相信許多小夥伴一定是今天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金鑾殿從建成之後,就一直命運多舛,根據記載,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及三大殿竣工,次年就發生大火,前三殿被全部焚毀,直到20年後的正統五年,才重建前三殿。沒想到,有先後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時, 金鑾殿又多次焚毀。現在的這座太和殿,是康熙年間修建的。一而再再而三的,修了燒,燒了修,

金鑾殿的名字也從奉天殿,改成了皇極殿 ,再改成沿用至今的太和殿。而今天太和殿的大小,應該是明嘉靖重建時,縮改而成的規模。這樣算起,這樣一個驚天秘密,已經隱瞞了457年了。為什麼要做這麼大的縮改呢?

據說,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多次的焚毀重建,

消耗了大量的國家財富,到嘉靖重建時已經財力不足,而且原來修大殿都是用楠木大柱,此時已經找不到那麼大的楠木了,只好進行縮減。還有一種可能,之所以每次著火都是三殿盡焚,是因為三大殿的體量過大,互相之間的間距因此過小,前後殿的兩側,又有木結構連廊連接兩廡,一處著火就火燒連片,縮減體量後,大殿之間拉開了間距。康熙重建時,還將太和殿兩側的側廊改成牆體,
也就是大殿東西最窄的兩間,原來連接東西兩廡的連廊,改成了現在的防火牆,這些都是出於防火考慮的。

金鑾殿雖然比初建時縮小了,但和漢白玉三台,及周圍的建築環境,達到了更好的平衡,我們站在它的面前,就能感覺到,一種恢弘莊嚴的氣息迎面而來。

一種恢弘莊嚴的氣息迎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