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哪些東西,你可以接受二手貨?

大家都知道,很長時間裡,中國人消費觀中,“便宜”是極重要的一種商品屬性。但如果說什麼屬性能夠壓過它,大概就是“新”了。

早些年,小巴見過許多親戚朋友表哥表姐結婚,家長無論如何都要給子女置辦一套新房。

在長輩看來,以二手房來當新人的婚房,絕然不可接受。

買車,排斥則更甚。如果你決定買一輛二手車,定金都下好了,回家把這個消息告訴二老,老爸的臉可能馬上就拉下來,掏出來一張銀行卡,“退掉退掉,你馬上給我把這輛車退掉,去換輛一模一樣的新車,多出來的錢,我出。”

二手貨,除了珍奇古玩以外,都是很不受歡迎的。

如果我們去問,為什麼一定要買新的,得到的答覆,大概離不開這三點:

第一,怕丟人:買二手的東西,怕被人認為貪便宜,買不起新的,丟面子;

第二,怕被坑:便宜無好貨,要麼品質不好,要麼假的;

第三,可能是更加重要的:“新”是一種特殊的紀念屬性。

照理,中國過去並不怎麼富裕,

二手的商品更便宜,應該大家喜歡二手的才對。實際卻是相反的,在供給一端,因為窮,所以用得更狠,等到二手再賣的時候,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在需求一側,房、車難得買一次,下一次買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所以盡最大可能買好的、買新的。

最近幾年,我們討論得很多的,

是消費者改變了對“便宜”的看法。而對“新”的看法,則很少。

其實在小巴看來,“便宜”和“新”,看上去矛盾的兩個屬性,其實本質上可以歸結於一點,即過去太窮了。當生活條件、收入、財富一一改善之後,它們的改變,大體上應當是一致的。

最近幾天,小巴就在微信上隨機採訪了10位朋友, 6男4女,最小的26歲,最大的32歲,從收入和職業上看,受訪人都是白領、中層管理或者創業者,

典型的新中產,問問他們對二手商品的看法。樣本量不大,但當下城市新中產青年對於二手商品的消費觀念,也可以從中窺見一斑。

二手商品中,第一位的,是房子。“非新房不買”當然是一種過時的固執觀念,買什麼房子,只看需求和供給的匹配,其他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大部分人對二手房的態度也是如此。10位朋友中,8位有房,其中4位住的就是二手房,僅有一位無房的朋友明確表示,首套房只買新的。

除了買房之外,二手商品普及率,其實說不上高。綜合,只有3個人買過二手商品,一個買過二手化妝品和二手電腦,一個買過二手遊戲主機,剩下的一個,則堪稱二手達人,買過二手車、二手手機、二手電腦和二手遊戲主機。

比起普及率,二手商品的接受度,卻是要高很多,10個人裡面,沒有一個是拒絕所有二手商品的。哪怕不算房子這一項,也只有一位元認為,電子設備、汽車、化妝品、奢侈品和衣服等物件,她一樣二手的都不喜歡。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身邊的二手商品越來越多呢?

原因1,當然是性價比。

不論何時,便宜,在任何消費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屬性之一。

問題在於,你是否將其作為第一優先考慮的點。

我們去年出過一份《新中產白皮書》,其中有一條,就是說新中產的消費非常理性:他們仍然非常注重性價比,但前提是品質保障。

原因2,“我覺得品質還是可以保證的”。

二手交易中,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普遍存在,賣家必須以便捷的方式向買家證明,他賣的這件二手商品,品質與價格是匹配的。

鑒定品質相對容易的東西,往往都是耐用品、標準化程度高,而且二手交易要得以普及,還需要有足夠大的存量和需求,房子、電子設備、汽車,這三類商品,都符合這些條件。

比如二手房,就是這樣一件高標準化的商品,品質好壞是極容易辨識的。

你去看一套房,腳還沒踏進社區,周圍的配套就都盡收眼底;進了社區,綠化如何、外立面是否脫落、保安是否盡責等等,也是一看便知;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戶型如何、裝修如何、牆體有無裂縫、是否漏水等等,十分鐘的時間,也足以瞭解清楚。這樣的一件標準化商品,交易時,自然是不需要擔心在品質上被矇騙。

小巴採訪的這些朋友,他們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學習能力和甄別能力很強,稍微花一些時間瞭解,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因3,消費的純粹和理性化。

不管任何東西,你第一次買、第一次使用,都會顯得很特別,因而附帶了特殊的紀念屬性,讓人覺得“新”這一點很重要。

“新”是一種優點,但“非新不可”,則很難說是一種很好的習慣。說穿了,很多對“非新不可”的眷戀,都是因為窮慣了害的。如果你從小到大長在一個衣食無缺的家庭,該有的一應俱有,“新”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你從小看見過的、住過的房子,好的壞的,沒有10套也有8套,坐過的車,有好幾十種,用過的手機,多不勝數,那麼你不會覺得,新有多重要。相反,重要的是使用屬性——用得舒不舒服,品質是不是好。

把眼光集中在商品的使用屬性上,新品和次新品在品質方面的差別,其實很小,即便有,大多也體現在折舊的價格中。

兩三年前,沒有限價的時候,一般同一地段,二手房相比新樓盤,都要打個9折,其實兩套相差5年的房子,10年之後的新舊程度完全可能因為物業、保養等因素逆轉過來。於是有一些朋友就去買了二手房。

在3位元買過二手電筒子設備的受訪者中,一位常換手機、一位用八折的價格買了一台近乎于全新的頂配商務級筆記本、另一位買了一台PS4,他們需求分別是手機發燒友式的體驗感、日常辦公和試一試PS4玩遊戲,都是實用性功能。

還有一位女生,有的時候還會去買二手的化妝品,她說:“很多女生用化妝品會遇到過敏等問題,還有很多女生呢,就會特別喜歡試用各種化妝品,看看哪種效果好,比如我自己。”

我們總是說,新中產的消費日漸理性化。理性化的方式有很多種,在小巴看來,關注於自己的實際需求,然後買一樣針對性的商品滿足它,就是理性的體現,無關於新舊。

小互動

你的二手消費觀是怎樣的呢?在評論區裡說說吧~

本篇作者|真嘻|當值編輯|楊帥

責編|鄭媛眉|主編|魏丹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二手商品的接受度,卻是要高很多,10個人裡面,沒有一個是拒絕所有二手商品的。哪怕不算房子這一項,也只有一位元認為,電子設備、汽車、化妝品、奢侈品和衣服等物件,她一樣二手的都不喜歡。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身邊的二手商品越來越多呢?

原因1,當然是性價比。

不論何時,便宜,在任何消費中,仍然是最重要的屬性之一。

問題在於,你是否將其作為第一優先考慮的點。

我們去年出過一份《新中產白皮書》,其中有一條,就是說新中產的消費非常理性:他們仍然非常注重性價比,但前提是品質保障。

原因2,“我覺得品質還是可以保證的”。

二手交易中,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普遍存在,賣家必須以便捷的方式向買家證明,他賣的這件二手商品,品質與價格是匹配的。

鑒定品質相對容易的東西,往往都是耐用品、標準化程度高,而且二手交易要得以普及,還需要有足夠大的存量和需求,房子、電子設備、汽車,這三類商品,都符合這些條件。

比如二手房,就是這樣一件高標準化的商品,品質好壞是極容易辨識的。

你去看一套房,腳還沒踏進社區,周圍的配套就都盡收眼底;進了社區,綠化如何、外立面是否脫落、保安是否盡責等等,也是一看便知;一進門就可以看到戶型如何、裝修如何、牆體有無裂縫、是否漏水等等,十分鐘的時間,也足以瞭解清楚。這樣的一件標準化商品,交易時,自然是不需要擔心在品質上被矇騙。

小巴採訪的這些朋友,他們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學習能力和甄別能力很強,稍微花一些時間瞭解,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因3,消費的純粹和理性化。

不管任何東西,你第一次買、第一次使用,都會顯得很特別,因而附帶了特殊的紀念屬性,讓人覺得“新”這一點很重要。

“新”是一種優點,但“非新不可”,則很難說是一種很好的習慣。說穿了,很多對“非新不可”的眷戀,都是因為窮慣了害的。如果你從小到大長在一個衣食無缺的家庭,該有的一應俱有,“新”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你從小看見過的、住過的房子,好的壞的,沒有10套也有8套,坐過的車,有好幾十種,用過的手機,多不勝數,那麼你不會覺得,新有多重要。相反,重要的是使用屬性——用得舒不舒服,品質是不是好。

把眼光集中在商品的使用屬性上,新品和次新品在品質方面的差別,其實很小,即便有,大多也體現在折舊的價格中。

兩三年前,沒有限價的時候,一般同一地段,二手房相比新樓盤,都要打個9折,其實兩套相差5年的房子,10年之後的新舊程度完全可能因為物業、保養等因素逆轉過來。於是有一些朋友就去買了二手房。

在3位元買過二手電筒子設備的受訪者中,一位常換手機、一位用八折的價格買了一台近乎于全新的頂配商務級筆記本、另一位買了一台PS4,他們需求分別是手機發燒友式的體驗感、日常辦公和試一試PS4玩遊戲,都是實用性功能。

還有一位女生,有的時候還會去買二手的化妝品,她說:“很多女生用化妝品會遇到過敏等問題,還有很多女生呢,就會特別喜歡試用各種化妝品,看看哪種效果好,比如我自己。”

我們總是說,新中產的消費日漸理性化。理性化的方式有很多種,在小巴看來,關注於自己的實際需求,然後買一樣針對性的商品滿足它,就是理性的體現,無關於新舊。

小互動

你的二手消費觀是怎樣的呢?在評論區裡說說吧~

本篇作者|真嘻|當值編輯|楊帥

責編|鄭媛眉|主編|魏丹荑|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