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國首顆互聯網衛星發射成功 有一點98%的人都不知道

我國首顆互聯網衛星發射成功的報導引發廣泛關注,4月12日19時04分,我國第一顆互聯網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乙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其通信總容量達20Gbps,

超過我國已研製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互聯網衛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衛星互聯網時代的開啟。實踐十三號衛星工程總師劉方表示,通信衛星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最直觀的感受是,原來都是服務於廣播電視、骨幹網政府使用者、企業用戶、大使用者,現在可以服務于普通的個人使用者,比如隨身帶著wifi的轉接器,就可以把衛星信號變為wifi。”

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實踐十三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周穎介紹,實踐十三號是我國是我國第一顆互聯網衛星、第一個高通量通訊衛星,它把衛星應用從原來的的廣播電視推廣到互聯網領域,可用於航空機載、海事艦載、高鐵以及邊遠地區上網,還可用于遠端教育、遠端醫療等。

衛星業務開通後,飛機、輪船、高鐵及沙漠、山林等偏遠地區地面基站信號覆蓋不到的“四海八荒”之地,都將能享受寬頻多媒體互聯網服務,實現互聯網無處不在。它是“寬頻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將給老百姓的商務出行、旅遊、遠端醫療、教育、科學考察、災害應對指揮、應急通信帶來方便。

針對我國首顆互聯網衛星發射成功的報導,業內專家對金融界保險頻道表示,

關於衛星發射的保障問題,其實有很多人有所不知,那就是:我國的衛星發射是有保險保障的,而且比較成熟。我國的衛星保險以上世紀90年代初期安排長征系列火箭提供對外發射服務為開端,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射保險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太平洋保險公司承保,並依據商業慣例將大部分保費分保給國際市場,自留份額一般在3%左右。

業內專家還表示,

衛星發射保險包括火箭和衛星的製造階段的保險、發射前保險、發射保險和衛星在軌壽命保險。按照時間階段和保障對象劃分,最主要的還是發射保險,保障發射到入軌(大多是入軌運行180天)這一期間的風險,比如說自身損失,比如說第三者風險等等。另外一個常見的是在軌業務,主要是衛星在在軌運行期間的風險。衛星發射保險的保險金額通常由發射服務費、衛星的成本、保險費和額外費用構成。

隨著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保險經紀人作為最重要的一個發展特色進入中國航太保險市場,保險用戶可以委託經紀人,在保險市場尋找最合理的價格和最完善的保險方案,使自己得到更專業和更全面的保障。同時,對於體現國家榮譽、代表國家最高航太實力的重大航太事件如“神五”、“神六”飛船的發射,則開闢了一條公益性贊助和商業化保險相結合的道路。如在“神五”發射時就曾為楊利偉承保了贊助性的人身保險。

如在“神五”發射時就曾為楊利偉承保了贊助性的人身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