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前恒大足校校長劉江南:讓體育成為生活剛需 讓體育有文化有品位

劉江南

“我是一個體育文化人”、“我是一個體育教育工作者”、“體育是有文化的”、“體育是有品位的”……“我現在每天堅持運動1小時,

還可以做50個俯臥撐”……在廣州體育學院的學術報告廳,廣州市體育局原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江南侃侃而談,關於“體育”的理解和認識,凝集了他40多年來的研究、經歷、探索和總結,令到場的廣州體院師生、市民受益匪淺。

去年9月,劉江南離開廣州恒大足校的消息刷爆朋友圈;隨後,媒體再也沒有他的任何消息。

沉寂多時,劉江南昨天首次公開露面,他希望借助“劉江南體育工作室”這個平臺,發揮一點餘熱,與社會各界進行充分的交流,讓“體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讓體育成為生活的“剛需”。

再見江南 一如從前

62歲的劉江南,有著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豐富經歷,從體育學者到體育行政管理者,再到民辦足校的掌舵者,他40餘年的工作履歷中橫跨了學界、政界、商界。

昨天,劉江南教授作了題為《樹立先進觀念,

構建智慧社區,為促進全民健身,實現全民健康做出應有貢獻》的講座。

雖然講的還是體育本質的“老問題”,但劉江南融入了很多新思想,特別是將幾十年來個人求學、執教、執政的經歷、感悟、認識和理解融入其中,妙語連珠,乾貨、猛料頻出,引來與會者的陣陣掌聲。

在講座中,劉教授講到:“觀念領先於行動,意識決定了行為。要想讓民眾關心體育、熱愛體育、參與體育,

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健康的生活觀、科學的參與觀,要從認識體育的價值和功能、認識體育對於人們健康的重要意義開始,並進行科學的指導和監督。”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劉江南近半年來首次公開亮相,在自己的母校,和師生分享自己的學識、感悟,沒有什麼比這一堂講座來得更自然、溫暖,而有親和力了。

“我從小搞體育,對體育有著濃厚的興趣,1977年恢復高考,我是第一屆本科生,

學習體育教育專業,”劉江南回憶道,對於體育的熱忱溢於言表,“我當年讀書只有一門課——武術,不是優秀,其他(功課)全優;上世紀80年代初,我考入廣州體院碩士研究生,在這裡學習、工作19年,然後到廣州市體育局工作10年……”

對於過往,劉江南娓娓道來,依舊神采飛揚。在體育局工作期間,他被譽為“明星體育局長”,而備受媒體關注。

雖然這些年經歷很多,但他始終不改儒雅的學者之風。

“我首先是體育教育工作者,體育是個好東西,我們對體育的認識還有偏差,如今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我們有責任告訴大家,應該讓體育回歸本源,像歐美發達國家一樣重視體育,深入研究體育的功能和對生活的影響。”

劉江南和廣州體院師生分享“體育人生”。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 攝

體育包含 文化品位

2002-2012年,劉江南出任廣州市體育局局長,從體育學者轉行體育行政管理者,這進一步拓寬了他的視野,豐富了對體育本質、功能的深層次認識。

“群眾體育是根本,是民生福祉,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為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劉江南說,在任期間他提出了很多觀點,令人耳目一新,“競技體育是標誌,標誌是很明亮、很耀眼的,是城市的地標、制高點,抓住這一點就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很可惜,中國足球還沒沖上去;體育產業是保障,體育可以掙錢養活自己,還能壯大社會的物質資源。”

他認為,在廣州市歷任領導的關心、重視以及廣州體育人的不懈努力下,廣州足球、羽毛球形成了兩大品牌,有口皆碑。

在足校工作的5年多時間裡,他也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足球的差距關鍵在於青少年教育,“教育局長、校長、家長,這‘三長’如果沒有對體育有正確的認識,中國足球、體育還要走一段很長的路;我認為,體育是個好東西,對小孩的成長至關重要,希望大家重視、善待體育,體育是有文化的,體育是有品位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這也是我的心願。”

體育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推廣體育 不遺餘力

在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從本科到專科,再到中小學,劉江南完成了體育教育工作者的“大滿貫”。

“作為一名體育教育工作者,從少年兒童到成人教育,我都經歷了,”劉江南說,這些年積累的財富,他希望能夠學以致用,“能夠發揮我的餘熱,借助‘劉江南體育工作室’搭建一個平臺,與社會進行充分的交流。”

雖然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但劉江南壯心不已,“我到美國、英國留學,看過、經歷過很多事情,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從教授到局長,再到校長;從學界到政界,再到商界,有很多東西值得與大家分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首先要做到身體健康,體育應該回歸本源,讓體育成為生活的‘剛需’。”

最後,劉江南和體院師生分享道,他每天都要運動一小時,一口氣還可以做50個俯臥撐。

此言一出,引來學生的嘖嘖讚歎和掌聲。

廣州天河網校的小將們在教練指導下進行訓練。

廣州天河網校的小將們在教練指導下進行訓練。

文/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 通訊員 李漩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 攝

體育包含 文化品位

2002-2012年,劉江南出任廣州市體育局局長,從體育學者轉行體育行政管理者,這進一步拓寬了他的視野,豐富了對體育本質、功能的深層次認識。

“群眾體育是根本,是民生福祉,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為了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劉江南說,在任期間他提出了很多觀點,令人耳目一新,“競技體育是標誌,標誌是很明亮、很耀眼的,是城市的地標、制高點,抓住這一點就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很可惜,中國足球還沒沖上去;體育產業是保障,體育可以掙錢養活自己,還能壯大社會的物質資源。”

他認為,在廣州市歷任領導的關心、重視以及廣州體育人的不懈努力下,廣州足球、羽毛球形成了兩大品牌,有口皆碑。

在足校工作的5年多時間裡,他也深刻地認識到,中國足球的差距關鍵在於青少年教育,“教育局長、校長、家長,這‘三長’如果沒有對體育有正確的認識,中國足球、體育還要走一段很長的路;我認為,體育是個好東西,對小孩的成長至關重要,希望大家重視、善待體育,體育是有文化的,體育是有品位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這也是我的心願。”

體育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

推廣體育 不遺餘力

在4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從本科到專科,再到中小學,劉江南完成了體育教育工作者的“大滿貫”。

“作為一名體育教育工作者,從少年兒童到成人教育,我都經歷了,”劉江南說,這些年積累的財富,他希望能夠學以致用,“能夠發揮我的餘熱,借助‘劉江南體育工作室’搭建一個平臺,與社會進行充分的交流。”

雖然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但劉江南壯心不已,“我到美國、英國留學,看過、經歷過很多事情,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從教授到局長,再到校長;從學界到政界,再到商界,有很多東西值得與大家分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首先要做到身體健康,體育應該回歸本源,讓體育成為生活的‘剛需’。”

最後,劉江南和體院師生分享道,他每天都要運動一小時,一口氣還可以做50個俯臥撐。

此言一出,引來學生的嘖嘖讚歎和掌聲。

廣州天河網校的小將們在教練指導下進行訓練。

廣州天河網校的小將們在教練指導下進行訓練。

文/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嘉暉 通訊員 李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