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見智精選 | 特朗普“重算”了一遍美國的貿易逆差,中國出口“壓力山大”

Why it matters?

就在昨天,紐聯儲自由街博客發文稱中國出口的黃金時代正在落幕;而頗為巧合的是,今天公佈的貿易資料中,中國的出口資料頗為亮眼。

在4月初的中美元首首次會晤後,中美即將針對貿易展開為期100天的雙邊談判。

中國的出口以及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再次開始吸引投資者的目光。

通過貿易帳再平衡來迎合特朗普?中國對美出口在過去數十年來的迅猛增長以兩點為代價:第一,美國對華貿易赤字不斷提高;第二,其他國家出口品在美市場份額不斷降低。中國作為世界出口巨頭已餘數十年。在美國,1990年,中國進口品(非石油類)僅占美國進口商品總數的2%,
2000年上升到8%,2010年提高到17%,與此相伴隨著的是美國對華日益增長的貿易赤字。然而,近年來,由於中國企業在中高端產品上面對歐美日先進技術企業的競爭;低端產品上面對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度等國的擠壓,中國出口的黃金時代似正逐漸褪色。若剔除出口資料中的轉口貿易,中國出口所得利潤實際上被誇大了,而美國貿易赤字實際上將更大。但轉口貿易對進出口具有對稱性影響,
因此是否將轉口貿易資料納入考量只會在數字上有所變動,不會對一國貿易狀況基本面之理解產生多大的改觀。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在貿易統計上剔除轉口貿易,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輿論宣傳之用——赤字更大,那麼即便以後對中國、墨西哥等國在貿易上發難也更有說服力。
中國商品如何在美攻城掠地?

2016年,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約為3500億美元,幾乎為美國總貿易赤字的一半,

參見下圖:

自1990年開始,中國對美出口年增長率為14%,其他國家對美出口年增長率為6%,換言之,中國以擠壓其他國家商品在美市場份額之方式,擴大了在美市場的佔有率。我們將出口商品分為電子產品、機械(非電子)、機械(電子類)及服裝四類,

繪製了反映中國出口品在美市場佔有率變化情況的圖表:

據分析,服裝類商品中,2002-2010年,墨西哥及中國香港出口占比分別下降7%與6%,韓國與中國臺灣也經歷著類似的下滑;電子產品方面,日本出口品份額降低了7%,而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加拿大等則降低了2%;電子設備方面,

日本、德國、英國、中國臺灣等之份額普遍下降了7%;非電子設備上,中國之所得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日本之所失。

據巴克萊,中國出口品在美數十年來的擴張,使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及因中國出口品競爭而導致的失業人數不斷增加(製造業崗位在美國授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後減少了近1/3),參見下圖:

不過,2010年左右,中國出口品在美市場攻城掠地的能力似乎被削弱了——服裝類出口品份額在過去5年來持續下跌;電子產品自去年開始下跌;電子設備及非電子設備也正面臨著相同的狀況。原因為何?

一方面,中國企業的中高端產品(如電子設備等)若要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則必須直接面對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先進科技的競爭;另一方面,中國生產的低端產品(如服裝)又面對著擁有著更大勞動力成本優勢的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國的擠壓。上下夾擊下,中國出口的黃金時期似正逐漸褪色。

概而言之,中國出口當下面臨的最大挑戰即,其商品已難以取代他國市場市場份額,因此對美出口增長率已放緩到其他國家對美出口增長率之平均水準。2000-2010年,中國對美出口以年20%的速度增長,而2010-2016則降至4%;同時,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出口增長率也以從2000-2010年間的21%降低到了2010年後的5%。

一個統計學問題:出口資料中的轉口貿易(re-export)?

國際貿易的最基本形態大概便是A國生產,出口給B國,從而賺得利潤。然而實際上國際貿易在許多情況下並不以此方式進行,而是A國生產,A出口給B加工,B再出口給C牟利,此即轉口貿易(如日本生產零部件,中國加工,隨後再將成品賣給美國)。實際上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出口中轉口貿易占比相當大,參見下圖:

因此,考慮到這點,中國在出口中所得利潤在很大程度上其實被高估了。同時,由上圖可見,2010年左右,中國出口中再出口貿易占比降至50%,隨後更是迅速下降,到2017年跌至17%。這既體現出中國勞動力成本之升高,也暗含了東亞產業轉移的資訊。好的一面是,中國國內高質勞動者收入或提高,壞的一面是,中國出口或受影響。

其實,出口資料中的轉口貿易不僅會使中國出口情況的衡量出現偏差,也會在衡量美國貿易狀況時使結果出現一定偏移。據巴克萊,特朗普政府近日主張改變貿易狀況的計算方式,去除轉口貿易的影響,得到的結果發現美國一二產業產品貿易赤字將進一步擴大近1萬億美元,從而使貿易赤字占GDP比增加1.4%,達5.3%,參見下圖:

不過,轉口貿易對進出口具有對稱性的影響,所以其並不會使新的國家浮現成為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攻訐的物件。特朗普政府之所以這麼做,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看起來更大”的貿易赤字發揮輿論宣傳作用,為針對中國、墨西哥等美國的主要貿易赤字國發難時提供某些所謂依據而已。

貿易再平衡作為籌碼

據華爾街見聞,中國3月原油進口量創下歷史記錄,高達3895萬噸,相當於日均進口921萬桶,環比大增23%,同比增速接近20%。一季度進口原油同比增長15%,至1.05億噸,相當於日均進口855萬桶。今年2月,中國超過加拿大,成了美國葉岩油的最大買家。美國當月向中國出口了808萬桶原油,為2015年底該國廢除原油出口禁令以來的最高水準。

同時,美國商務部將在4月公佈對主要貿易國的匯率評估,判斷其他國家同美國貿易中是否利用“不公平”的匯率取得優勢。市場普遍預期特朗普政府更傾向於把中國定於“不公平貿易”(unfair trade)國家,而不是“貨幣操縱國”(currency manipulator )。

如何摘掉“不公平貿易”國家的帽子?這需要去進行貿易再平衡。倘若出口已成強弩之末,那在進口上做文章亦不失為良策——舉例來說,美國對華實行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也是造成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原因。因此,對於特朗普在貿易端的施壓,中國同樣不缺反擊籌碼。

不過,2010年左右,中國出口品在美市場攻城掠地的能力似乎被削弱了——服裝類出口品份額在過去5年來持續下跌;電子產品自去年開始下跌;電子設備及非電子設備也正面臨著相同的狀況。原因為何?

一方面,中國企業的中高端產品(如電子設備等)若要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則必須直接面對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先進科技的競爭;另一方面,中國生產的低端產品(如服裝)又面對著擁有著更大勞動力成本優勢的越南、印度、孟加拉等國的擠壓。上下夾擊下,中國出口的黃金時期似正逐漸褪色。

概而言之,中國出口當下面臨的最大挑戰即,其商品已難以取代他國市場市場份額,因此對美出口增長率已放緩到其他國家對美出口增長率之平均水準。2000-2010年,中國對美出口以年20%的速度增長,而2010-2016則降至4%;同時,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出口增長率也以從2000-2010年間的21%降低到了2010年後的5%。

一個統計學問題:出口資料中的轉口貿易(re-export)?

國際貿易的最基本形態大概便是A國生產,出口給B國,從而賺得利潤。然而實際上國際貿易在許多情況下並不以此方式進行,而是A國生產,A出口給B加工,B再出口給C牟利,此即轉口貿易(如日本生產零部件,中國加工,隨後再將成品賣給美國)。實際上過去數十年來,中國出口中轉口貿易占比相當大,參見下圖:

因此,考慮到這點,中國在出口中所得利潤在很大程度上其實被高估了。同時,由上圖可見,2010年左右,中國出口中再出口貿易占比降至50%,隨後更是迅速下降,到2017年跌至17%。這既體現出中國勞動力成本之升高,也暗含了東亞產業轉移的資訊。好的一面是,中國國內高質勞動者收入或提高,壞的一面是,中國出口或受影響。

其實,出口資料中的轉口貿易不僅會使中國出口情況的衡量出現偏差,也會在衡量美國貿易狀況時使結果出現一定偏移。據巴克萊,特朗普政府近日主張改變貿易狀況的計算方式,去除轉口貿易的影響,得到的結果發現美國一二產業產品貿易赤字將進一步擴大近1萬億美元,從而使貿易赤字占GDP比增加1.4%,達5.3%,參見下圖:

不過,轉口貿易對進出口具有對稱性的影響,所以其並不會使新的國家浮現成為特朗普政府在貿易問題上攻訐的物件。特朗普政府之所以這麼做,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讓“看起來更大”的貿易赤字發揮輿論宣傳作用,為針對中國、墨西哥等美國的主要貿易赤字國發難時提供某些所謂依據而已。

貿易再平衡作為籌碼

據華爾街見聞,中國3月原油進口量創下歷史記錄,高達3895萬噸,相當於日均進口921萬桶,環比大增23%,同比增速接近20%。一季度進口原油同比增長15%,至1.05億噸,相當於日均進口855萬桶。今年2月,中國超過加拿大,成了美國葉岩油的最大買家。美國當月向中國出口了808萬桶原油,為2015年底該國廢除原油出口禁令以來的最高水準。

同時,美國商務部將在4月公佈對主要貿易國的匯率評估,判斷其他國家同美國貿易中是否利用“不公平”的匯率取得優勢。市場普遍預期特朗普政府更傾向於把中國定於“不公平貿易”(unfair trade)國家,而不是“貨幣操縱國”(currency manipulator )。

如何摘掉“不公平貿易”國家的帽子?這需要去進行貿易再平衡。倘若出口已成強弩之末,那在進口上做文章亦不失為良策——舉例來說,美國對華實行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也是造成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的原因。因此,對於特朗普在貿易端的施壓,中國同樣不缺反擊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