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六旬國際院士跑完全馬,“希望能跑到104歲”

楚天都市報4月15日訊兩年前右腳不慎骨折,治療休息80天后就完成了一次全程馬拉松。美國醫學科學院國際院士、曾任國際物理醫學與康復醫學學會主席的勵建安教授前日來到武漢,

準備參加第三屆武漢馬拉松的全程馬拉松。66歲的勵建安是一位馬拉松達人,兩年內共跑過五次“全馬”。今日,他花費5個多小時跑完全馬後告訴楚天都市報記者,漢馬沿途景色非常美,感受到了大武漢的魅力,今年的目標是跑完“大滿貫”。

跑“漢馬”重在參與,

希望能跑完“大滿貫”

2016年9月22日,勵建安在晨跑時不慎將右腳外側扭傷,導致第五蹠骨基底部骨折。因為有重要學術活動,他晚上才到醫院進行簡單處理,接下來的幾天都使用足內側堅持步行。此時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用運動促進康復。

骨折後第5天。他在無拐杖的情況下步行半小時,走了近6000步。骨折後的第11天嘗試慢跑。2016年12月11日,距離骨折的第80天,勵建安在廣州馬拉松賽事上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次“全馬”。

兩年內,66歲勵建安在各地共跑過五次“全馬”。最近的一次是3月25日的重慶馬拉松。今年,他報名武漢馬拉松並幸運中簽。4月13日他專程來到武漢,參加“漢馬”的全馬比賽。

“早就聽說武漢馬拉松沿途的景色很美,我去年就想來參加,但很遺憾沒有中簽,今年能來非常高興。”勵建安表示,自己曾跑過兩次廣州馬拉松,還是醫師跑者隊的隊長,曾在兩年內跑過廈門馬拉松等五次“全馬”。

今年最大的希望就是跑完四大馬拉松“大滿貫”賽事。

勵建安表示,自己並沒有特別針對漢馬進行準備,馬拉松是業餘愛好,自己不追求成績。從兩年前開始,自己每月晨跑120至150公里。“對我而言,享受跑步,堅持鍛煉就是為跑馬拉松做的最好準備。

今天,勵建安和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首席科學家、中南醫院泌尿外科王行環教授等專家一同組成漢馬的最強醫衛界跑團,沿途飽覽江城美景的勵建安表示,跑完了漢馬才知道“大武漢”的稱號名不虛傳,東湖非常漂亮,漢馬賽道的沿途保障也非常充分。

希望更多群眾享受馬拉松

許多跑友擔心長期跑步特別是跑馬拉松會對膝部、踝部等關節造成磨損等傷害。

勵建安認為,運動非但不會磨損關節,還會令關節更加結實耐用。

“金屬軸承長時間使用確實會磨損,但人體的組織器官不一樣。凡是生物體都會越用越好,比如大腦越用越靈活,肌肉越用越發達,運動也可以使關節更強大。”勵建安表示,人體的各個關節、半月板等軟骨都沒有血管,它們就是靠壓力完成代謝。如果沒有壓力就會變薄、退變甚至老化,必須要讓壓力“擠”一下,將裡面代謝產物“擠”出來,壓力釋放時新鮮的關節液再進去。反復擠壓後,代謝才能向良性發展,關節和軟骨才能夠變厚,抗壓能力才會更好。而且骨骼的密度在力的作用下會更加結實,沒有力度就容易骨質疏鬆。

雖然現在中國馬拉松比賽如火如荼,昨日更是有數十場馬拉松同日開跑,但勵建安認為,目前國內的馬拉松賽事距離實現全民參與還有一定的距離。

勵建安表示,如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人群參與馬拉松還比較少。因為各種門檻要求,這類患者中的很多熱愛跑步的人沒有參與到馬拉松賽事中去。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患者也參與其中,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馬拉松運動帶來的快樂。

“罹患疾病或肢體功能障礙絕不是運動的終點,而在規範、合理、科學的康復指導下,運動本身正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節就是‘用進廢退’,只要平時堅持鍛煉,經常跑馬拉松也不會對關節造成傷害。我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勵建安表示,國際上記載的馬拉松跑者最大年齡為103歲,自己只要身體健康條件允許,希望每年都能參與幾次馬拉松。“最好能跑到104歲。”

將裡面代謝產物“擠”出來,壓力釋放時新鮮的關節液再進去。反復擠壓後,代謝才能向良性發展,關節和軟骨才能夠變厚,抗壓能力才會更好。而且骨骼的密度在力的作用下會更加結實,沒有力度就容易骨質疏鬆。

雖然現在中國馬拉松比賽如火如荼,昨日更是有數十場馬拉松同日開跑,但勵建安認為,目前國內的馬拉松賽事距離實現全民參與還有一定的距離。

勵建安表示,如今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人群參與馬拉松還比較少。因為各種門檻要求,這類患者中的很多熱愛跑步的人沒有參與到馬拉松賽事中去。希望能有更多這樣的患者也參與其中,能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馬拉松運動帶來的快樂。

“罹患疾病或肢體功能障礙絕不是運動的終點,而在規範、合理、科學的康復指導下,運動本身正是康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節就是‘用進廢退’,只要平時堅持鍛煉,經常跑馬拉松也不會對關節造成傷害。我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勵建安表示,國際上記載的馬拉松跑者最大年齡為103歲,自己只要身體健康條件允許,希望每年都能參與幾次馬拉松。“最好能跑到10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