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駕駛樂趣究竟是什麼?

去過AMG駕控營之後,也算是好好地將賓士幾乎所有在售的AMG車型都擼了一遍了,爽啊。然後我就在想了,駕駛樂趣究竟是什麼呢?

動力當然是駕駛樂趣的一部分,誰不喜歡油門一跺,車子就像筋斗雲一樣,10秒鐘扣光12分的車呢?動力是我們對駕駛樂趣的第一層理解。操控好的車當然樂趣無窮了,但這也不是“駕駛樂趣”的全部。

首先是你喜不喜歡開車,開車的交通環境,開車的心情。喜歡開車的,隨便坐上一輛車就能樂呵半天,這你就離駕駛樂趣又邁出一大步了。

再如果加上開車不趕時間,心情和解手完畢一樣舒暢,那簡直了,北汽新能源都能讓你開出駕駛樂趣來。

反過來,你去跟靠方向盤吃飯的人聊樂趣,例如開大眾計程車的司機,說你這個MQ200手動變速箱手感真棒,全世界無敵手。

他應該會覺得你和探討“回”字有多少種寫法的孔乙己一樣有深度,並還給你一個同情智障的眼神。

路況也是重點,你開著一輛本來很有駕駛樂趣的車,和各種馬路流氓短兵相接,見招拆招,樂趣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為什麼歐洲人買車會注重駕駛樂趣,

因為人家的駕駛環境就是爽啊,如果連好好開車都沒法保證,駕駛樂趣又從何而來?

然後要看車和人有多少互動,能不能調動人的情緒。人感到開心,一定是跟某樣東西發生了關聯,調動出了“樂”這種情緒。例如AMG的某些特定車型配備的可變聲浪排氣。明明是同樣的一輛車,相同的馬力,相同的賽道,相同的速度,排氣設置在文明模式和爆炸模式,開起來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開著爆炸模式,走到哪兒都像車屁股坐著一雷震子,特別帶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改了排氣,聽著聲音就感覺車子多了50匹了。

其他的像方向盤的轉向手感,座椅的承托力和包裹力,其實也屬於人和車發生交互的範疇,如果你能夠和汽車有更多的交流,

感覺到更多的來自汽車的“情緒”(雖然只是人為調校出來,客觀上並不存在),你就越能感受到車的樂趣。

一個典型的正面例子就是馬自達,你說昂克賽拉,動力不大加速不快,輪胎一般過彎極限不高,為什麼大家就是覺得馬自達的車很有駕駛樂趣呢?

這就是因為馬自達的車,轉向和油門、刹車,比例感非常好,和駕駛者保持了最豐富的溝通,就像是人的手腳的延伸。打轉向和踩油門,甚至包括發動機的呼吸聲,讓你感到不像是在操作一個機器,而是像用腦電波來操縱EVA一樣。馬自達們滿足了人類“駕馭”、“征服”、“完全掌控”的邪惡欲望,所以我們就感到興味盎然咯。

就算是300匹的思域,也未必比200匹的BRZ有樂趣。

對的,就是這種完全掌控的感覺,但是“度”也非常關鍵。就像女朋友一樣的,太聽話,覺得不好玩;太敏感,也不好玩。就是要那種能給你恰到好處的反應的,能夠體現出你的駕駛技術的,才最好玩。

很多人覺得賽車那麼吵,過彎極限那麼高,座椅又那麼有包裹性,換擋“哐當哐當”的特別有機械感,肯定很有駕駛樂趣。但事實上我覺得恰好相反,凡事過猶不及,排氣震耳欲聾,車身的顛簸又好比5級地震,賽車給人的回饋太過於強烈,以至於已經超過“逗你玩”的層次了。如果你有一個笑點超級低的朋友,笑話你只講出去三個字他就已經笑到要打120搶救了,久而久之,你不會覺得講笑話給他聽很好玩。賽車是人車互博,這已經不是樂趣的範疇了。

其次,賽車是為了能夠在賽道上壓榨出每一滴性能的速度機器,它的車身動態全都是為了更高效率地減速、過彎、加速而調校的,其實車身動態並不豐富。

我想,新老NSX就是很好地詮釋“快”和“好玩”並不是一回事的最佳例證。

車身動態不豐富的車,一定是沒有樂趣的車。就像高效率的發動機,和動力好的發動機,並不是一個概念,快的車和動態豐富的車,也是兩個概念。

寶馬M和各類法拉利就是這樣的例子,當然便宜一大截的豐田86/斯巴魯BRZ也屬此列。寶馬M系列的車身動態很豐富,尤其是車尾,老是想著要跑出來,簡直就是巨蟹座轉生,非常好玩。有的前驅車車尾也很喜歡亂跑,像嘉年華ST和本田CRZ,所以它們都是很好玩的前驅車。

如果真的要認真刷圈跑賽道,車尾過分活躍的設定一定快不到哪裡去。——我的意思不是說M車型跑得慢,而是如果它將車尾動態設置得貼服一點,甚至把一部分動力分配到前輪——就像保時捷做的那樣,一定能更快。

但是寶馬就不願意這麼做,至少真的要刷圈的話,會推出“認真刷圈版”。賓士的C63也是一樣,它靠動力可以把輪胎弄得像橡皮擦一樣在地面上摩擦摩擦,它沒辦法讓車尾穩穩當當地走線嗎?辦法一定有,可這會讓C 63變成一輛無趣的車。

GTR就是為了快而放棄駕駛樂趣的典型。

當然,“快”和“好玩”並不衝突,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快車都有駕駛樂趣,但是如果你要去追求極致的“快”或者極致的“樂趣”,另一方就要成為被拋棄的對象了。這竟然就像魚與熊掌,人就是那麼玄妙。

說了這麼多,那怎麼定義駕駛樂趣呢?首先,首先要將開車看成一件開心的事情,然後車要有豐富且清晰的人車資訊交換,操控要有有趣的動態, 有樂趣的車,一定是只有對汽車理解很深刻,同時自己也很喜歡開車的人才能搗鼓出來的。只有真正喜歡開車,才有辦法將這種對車的樂趣的要求,移植到自己經手的專案去。開過一些品牌的車,你能夠感覺到這個品牌的人,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車,也發自內心地希望你也喜歡他們調出來的車。

而有的工程師本身並不喜歡開車,只把駕駛當作一份工作,把駕駛性、操穩的標定項目,一個個當KPI那樣去滿足,這就永遠調不出有樂趣的車了。

這就是因為馬自達的車,轉向和油門、刹車,比例感非常好,和駕駛者保持了最豐富的溝通,就像是人的手腳的延伸。打轉向和踩油門,甚至包括發動機的呼吸聲,讓你感到不像是在操作一個機器,而是像用腦電波來操縱EVA一樣。馬自達們滿足了人類“駕馭”、“征服”、“完全掌控”的邪惡欲望,所以我們就感到興味盎然咯。

就算是300匹的思域,也未必比200匹的BRZ有樂趣。

對的,就是這種完全掌控的感覺,但是“度”也非常關鍵。就像女朋友一樣的,太聽話,覺得不好玩;太敏感,也不好玩。就是要那種能給你恰到好處的反應的,能夠體現出你的駕駛技術的,才最好玩。

很多人覺得賽車那麼吵,過彎極限那麼高,座椅又那麼有包裹性,換擋“哐當哐當”的特別有機械感,肯定很有駕駛樂趣。但事實上我覺得恰好相反,凡事過猶不及,排氣震耳欲聾,車身的顛簸又好比5級地震,賽車給人的回饋太過於強烈,以至於已經超過“逗你玩”的層次了。如果你有一個笑點超級低的朋友,笑話你只講出去三個字他就已經笑到要打120搶救了,久而久之,你不會覺得講笑話給他聽很好玩。賽車是人車互博,這已經不是樂趣的範疇了。

其次,賽車是為了能夠在賽道上壓榨出每一滴性能的速度機器,它的車身動態全都是為了更高效率地減速、過彎、加速而調校的,其實車身動態並不豐富。

我想,新老NSX就是很好地詮釋“快”和“好玩”並不是一回事的最佳例證。

車身動態不豐富的車,一定是沒有樂趣的車。就像高效率的發動機,和動力好的發動機,並不是一個概念,快的車和動態豐富的車,也是兩個概念。

寶馬M和各類法拉利就是這樣的例子,當然便宜一大截的豐田86/斯巴魯BRZ也屬此列。寶馬M系列的車身動態很豐富,尤其是車尾,老是想著要跑出來,簡直就是巨蟹座轉生,非常好玩。有的前驅車車尾也很喜歡亂跑,像嘉年華ST和本田CRZ,所以它們都是很好玩的前驅車。

如果真的要認真刷圈跑賽道,車尾過分活躍的設定一定快不到哪裡去。——我的意思不是說M車型跑得慢,而是如果它將車尾動態設置得貼服一點,甚至把一部分動力分配到前輪——就像保時捷做的那樣,一定能更快。

但是寶馬就不願意這麼做,至少真的要刷圈的話,會推出“認真刷圈版”。賓士的C63也是一樣,它靠動力可以把輪胎弄得像橡皮擦一樣在地面上摩擦摩擦,它沒辦法讓車尾穩穩當當地走線嗎?辦法一定有,可這會讓C 63變成一輛無趣的車。

GTR就是為了快而放棄駕駛樂趣的典型。

當然,“快”和“好玩”並不衝突,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快車都有駕駛樂趣,但是如果你要去追求極致的“快”或者極致的“樂趣”,另一方就要成為被拋棄的對象了。這竟然就像魚與熊掌,人就是那麼玄妙。

說了這麼多,那怎麼定義駕駛樂趣呢?首先,首先要將開車看成一件開心的事情,然後車要有豐富且清晰的人車資訊交換,操控要有有趣的動態, 有樂趣的車,一定是只有對汽車理解很深刻,同時自己也很喜歡開車的人才能搗鼓出來的。只有真正喜歡開車,才有辦法將這種對車的樂趣的要求,移植到自己經手的專案去。開過一些品牌的車,你能夠感覺到這個品牌的人,真的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車,也發自內心地希望你也喜歡他們調出來的車。

而有的工程師本身並不喜歡開車,只把駕駛當作一份工作,把駕駛性、操穩的標定項目,一個個當KPI那樣去滿足,這就永遠調不出有樂趣的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