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馬斯克鬆口承認Model 3產能太渣:太信任自動化 是我的錯

雖然最近稍微提升了一下Model 3的產量,昨天還宣佈了第三季度實現盈利消息,但這款車型的產能仍然被不斷詬病。

週五,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發推特自曝稱,Model 3量產瓶頸有很大一部分原因的確是自己的責任:“特斯拉的過度自動化是一個錯誤。

準確地說,是我的錯。”

在CBS播出幾個小時之後,他接受了一次採訪,他承認在特斯拉的獨立汽車製造廠裡安裝了太多的機器人。“人類的作用被低估了。”

他同時表示,車主們還得再等3-6個月。

這是46歲的馬斯克做出的一項重大讓步,他不到一年前就宣稱,特斯拉正在通過對機器人進行程式設計來快速生產車輛,從而獲得比老牌汽車製造商更優的競爭優勢。

分析師馬克斯·沃伯頓(Max Warburton)上個月就指出,馬斯克太沉溺自動化“過於野心勃勃”,是拖累特斯拉量產的一大敗筆。

“過去很多人都嘗試過,包括大眾汽車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但都失敗了。”

德國給的“靈感來源”

2016年末,特斯拉收購了德國製造技術專家格羅曼工程(Grohmann Engineering),馬斯克2月份曾表示,該設備在其位於內華達州里諾附近的電池工廠設計一種新的模組生產自動化系統。他說,該生產線需要在三月份運往美國,以幫助提高更多包裝的產量。

而在加入金融行業之前,伯恩斯坦的分析師沃伯頓曾在世界各地為一家頗具影響力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小組研究汽車組裝工廠。他寫道,特斯拉收購Grohmann收購和使用Kuka機器人,表明這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受德國自動化的啟發很深。

“德國原始設備製造商——傳統上是自動化領域最熱心的支持者——近年來實際上一直在不斷重蹈覆轍”“而最好的生產者——仍然是日本人——他們反而試圖限制自動化。

因為它很昂貴並且與品質在統計上呈負相關。精益生產的一個原則是‘穩定流程,然後才能實現自動化’。如果首先自動化,則會出現自動化錯誤。我們相信特斯拉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節奏太急的未來火星“狂想曲”?

特斯拉的工程團隊正在研究一個名為“Alien Dreadnought”的項目代碼,

以使弗里蒙特工廠實現高度自動化,Musk在2016年10月說,這將導致“真正瘋狂”的效率。他還談到了這將形成一種產品的製造能力,稱其為“製造機器的機器”。

“對於其他製造商來說,這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馬斯克在2017年5月的收益電話會議上表示。 “如果我處於他們的位置,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去年11月,特斯拉收購了Perbix,這是一家製造業用自動化機器的製造商,因為它正在努力獲得Model 3產品。

熟悉“鋼鐵俠”的人其實不難猜到,他如此執著於自動化生產,其實並非沒有理由——希望未來在火星上也能生產特斯拉,自動化可能是降本增效的最好手段。

但這次的險冒得太大。Model 3還要成為特斯拉產品走向千家萬戶、營收水準大上一個臺階的重要一步。就算能夠增發股票,也容易導致惡性玄幻,導致投資者拋售。在不扭虧,“被收購”很可能就是它的最終下場。

在公司宣佈這筆交易的前一周,46歲的馬斯克終於“揭穿”了機器人如何導致量產緩慢。“相比之下,Model S或Model X的自動化程度低得多,但我們卻可以縮短工時並實現高水準的生產。”

同時,馬斯克宣佈:“沒有必要籌集資金,第三季度開始,特斯拉就會扭虧為盈。”

熟悉“鋼鐵俠”的人其實不難猜到,他如此執著於自動化生產,其實並非沒有理由——希望未來在火星上也能生產特斯拉,自動化可能是降本增效的最好手段。

但這次的險冒得太大。Model 3還要成為特斯拉產品走向千家萬戶、營收水準大上一個臺階的重要一步。就算能夠增發股票,也容易導致惡性玄幻,導致投資者拋售。在不扭虧,“被收購”很可能就是它的最終下場。

在公司宣佈這筆交易的前一周,46歲的馬斯克終於“揭穿”了機器人如何導致量產緩慢。“相比之下,Model S或Model X的自動化程度低得多,但我們卻可以縮短工時並實現高水準的生產。”

同時,馬斯克宣佈:“沒有必要籌集資金,第三季度開始,特斯拉就會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