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好公司都不在意你有沒有“工作經驗”,只有爛公司才在意!

找工作面試的時候,估計聽的最多的除了你為什麼選這裡?或者你的夢想是什麼?還有一句就是“你以前做過相關的工作,有類似的經驗嗎?”

有經驗真的比沒經驗的做的會更好嗎?想法是很理想也有一定道理,

現實情況確實大相徑庭,那些有經驗的人在入職後,工作成績反而往往比不上那些毫無經驗的人。甚至,有經驗的人,大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這是為什麼呢?

“有相關工作經驗”這種招聘要求不奇怪,但仔細一想,似乎也有不太對勁的地方。

“有經驗的人,既然人家在其他公司幹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來你這裡?”言外之意是,通常,有經驗的人跳槽到你這裡,是因為他在原單位幹得不好;“既然他在原單位都幹得不好,你憑什麼指望他能在你這裡幹得很好呢?”

所以回到老話題,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往往要求“有同行業同崗位工作經驗”。這其實是很個很矛盾的問題。

除去“在原單位幹不好,在你這裡能幹得好的可能性不大”之外,

還有一個原因:有經驗的人,往往會把原先形成的錯誤的思維定式帶到新的工作中來。

的確這些經驗是需要花時間經歷去積累的,但是這些經驗卻不一定都有用,或者這些以前的經驗不一定適合新的環境和根本就是些沒用的。經驗,只是一種技巧性的東西,但並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而且一個人有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他的思維模式,

在相關領域呆久了,很多人都成了老油條,你說他沒經驗嗎?很有經驗,而且經驗還是一條條的,只是這些經驗除了讓他工作更輕鬆自在外,估計沒啥用了。而且你讓他改正也是對牛彈琴了,甚至就沒打算改。

【郭台銘在分析晚清衰敗的原因時,

給出的一個解釋,超過了大部分歷史學家的水準。他說,晚晴衰敗,是因為前面的康乾盛世太成功了,於是,後面的人,就一直在複製前人的經驗。正是對經驗的過度利用導致了失敗。“過去的經驗,不能保證你明天的成功,反而可能讓你變得更加無知。”】

我們能理解喜歡“有經驗”的公司,說明他們可以“上手快”,但這種公司單位是不是有點太過短視和急功近利了,換句話說,這地方也沒啥潛力可言了。

相反,倘若你招的是一張白紙的人,他知道自己啥都不懂,所以,反而比較謙虛老實,便於塑造、執行力也會比較強。

所以,在很多有競爭力的企業裡,在招聘非管理層的時候,更喜歡應屆生,就是因為可塑性強。當然有些公司不喜歡應屆生,這也情有可原,畢竟每家公司情況不同,員工跳槽太頻繁,小公司也負擔不了這個成本。這個不能一慨而論,而且大公司也一樣有會傾向招聘有經驗者,也不是是說他們都做錯了。

一般來說,有經驗的人,未必會多出色,但即便是差勁,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而沒經驗的人,可能有大潛力,但也可能花好多成本培訓了之後仍然一無所獲,招聘他們,是要冒風險的(但大部分HR是不敢冒這個險的)。因此,‘有相關經驗’,便成了保守型用人單位的首選。

除能力之外,那些從其他地方跳過來的、有經驗的員工,在忠誠度方面也是要考慮的問題。

婚姻中,白紙的你更受歡迎,而找員工的時候,卻是經驗優先。這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前幾日經過麥當勞的招聘廣告,上面寫的是:別人考核你的經驗,我們挖掘你的潛力!

這是不是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發現千里馬似乎沒啥大不了的,算不上真本事(更何況,有經驗,不等於就是千里馬),真正的伯樂,是會培養千里馬的。

所以現在的你有沒有經驗不是關鍵,關鍵是在於你對於經驗的態度,從無到有,誰也不是天生的。別管選擇大於努力,還是努力也是替別人幹,你目前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生活終究是自己的。

也不是是說他們都做錯了。

一般來說,有經驗的人,未必會多出色,但即便是差勁,也不會差到哪裡去;而沒經驗的人,可能有大潛力,但也可能花好多成本培訓了之後仍然一無所獲,招聘他們,是要冒風險的(但大部分HR是不敢冒這個險的)。因此,‘有相關經驗’,便成了保守型用人單位的首選。

除能力之外,那些從其他地方跳過來的、有經驗的員工,在忠誠度方面也是要考慮的問題。

婚姻中,白紙的你更受歡迎,而找員工的時候,卻是經驗優先。這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前幾日經過麥當勞的招聘廣告,上面寫的是:別人考核你的經驗,我們挖掘你的潛力!

這是不是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發現千里馬似乎沒啥大不了的,算不上真本事(更何況,有經驗,不等於就是千里馬),真正的伯樂,是會培養千里馬的。

所以現在的你有沒有經驗不是關鍵,關鍵是在於你對於經驗的態度,從無到有,誰也不是天生的。別管選擇大於努力,還是努力也是替別人幹,你目前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生活終究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