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州地理發現:揭秘三皇五帝都

201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甘肅省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

緊接著,我省提出了“隴東南為全球華夏兒女祭祖聖地”的口號。這一提法,並不是空穴來風。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把三皇開化、五帝奠基之地,鎖定在了今成縣一帶。

帝都昆侖山的位置

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人們對地球的認知增加了,從此可以站在世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但與此相悖的是,一些學者把今天才獲得的地理認知,強加到五千年前的先民頭上,說遠古時期的昆侖山就是今天所說的喀拉昆侖山。

這種說法,在今天看來,很顯然是不合適的。現今的喀拉昆侖山,地處高寒遙遠,在現在的條件下人們都難以到達,根本不適宜人類生存,更談不上先民在那裡繁衍生息了。以此推斷,代表中華文明起源的帝都昆侖山,不可能在西域之外。

重修昆侖山廟碑記

昆侖山,這座代表中華文明起源和華夏民族的精神高地就真的不存在嗎?從古籍中就沒有為我們留下一點蛛絲馬跡嗎?這個歷史謎團何解?我省歷史學者章越琴在著述《揭秘三皇五帝都》中,對此做了詳細的考證。另外兩位學者,袁靜安、吳隴鑫也從大量典籍中做了研究,並得出了與章越琴先生基本一致的結論,都把三皇五帝都指向了成州。

袁靜安根據《先秦史》中記載:“時當新石器初期,及其中期,則入甘、青、寧夏。至末期,乃向綏遠、陝西,東至山西、西南至西康。此時漸事農牧,其文化中心在甘肅。”而伏羲、女媧、炎帝、黃帝正處在新石器初期到中期,從而得出伏羲、女媧、炎帝、黃帝之都的文化中心就在甘肅的結論。

《韓非子·十過篇》載:“禹之祭器,朱染其內,黑畫其外。”這種形制的祭器,已在秦安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器實物中被證實。

由此推斷,甘肅也即夏朝文化中心區域。

《史記·天官書》記載:“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說明古帝都在隴山與蜀山之間,而今甘肅成縣恰好處在這一位置。章越琴根據《史記》“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的說法,認為古人是以星宿定的州域和首都,而不能簡單地以現在的地名去套用古代的地名,因為地名和人名一樣,重名重姓的人太多。

他認為,在星宿中,

有首星,眾星參北斗就是說,所謂首星,就是南斗和北斗。首星定位之地,就在隴山與蜀山之間的參星與南斗之地,而首星就枕在參星的頭上,且與南斗遙相對望。

《詩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南斗七星中的牽牛星就在漢水流域,而古代漢水專指西漢水,今天的成縣就在西漢水流域。為了佐證,章越琴還從穀歌地圖上進行查找,輸入“南斗”後,對應的經度33.65,緯度105.72,把此經緯度放在中國地圖上,其對應之地,就在古雍州區域的隴山與蜀山之間的成縣箕山。箕山也稱吉山、雞山,和今天的雞峰山是一個地方。

古代首都的概念

《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星,就是參星,而成縣是參星之地,是高辛氏(黃帝的曾孫帝嚳)遷實沈居大夏之地專門守護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也就是三皇五帝都之地。

為什麼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就是三皇五帝都之地?因為在古代,只有在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才能稱帝立都,不在宗廟之地,最高只能稱王。這也就決定了三皇五帝都只能在先君的宗廟之地、主祀之地,也說明了秦之前就只有一個古帝都的原因。因為商朝、周朝都沒有在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參星之地,商、周之都皆為王都,這也是商王、周王不能稱帝的原因。

由此推之,地處隴蜀區域內參星之地的成縣,就是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當然也就是三皇五帝都所在。而先君之主,就是伏羲。

那麼,先君之主伏羲生在何處,都城在何地?

《先秦史》引用《御覽》:“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仇夷山蓋即仇池山,在今成縣。”

需要說明的是,許多人認為甘肅西和縣仇池山,就是伏羲生處的仇池山,這是謬誤。西和縣誌載:“仇池山是西元196年氐人楊駒在此建立的仇池國,經晉至隋6個朝代,傳17代,長達358年的獨立王國。”這與上萬年之前的伏羲生處的仇池山沒有關係,只是地名偶同而已。

酈道元《水經注圖》中,明確把仇池山標注在今成縣西南約35公里處的紙坊鎮。這裡不僅是古帝伏羲治地即華夏第一個首都之地,而且是百王典籍記載的中央之地,是伏羲制定二十八宿之地。

清《秦州直隸州新志》載:“是為春皇,亦號天皇帝雄氏蒼精之君,生於仇夷,長於啟城,繼天出震肇修文教為百王典乎中央,別而全能全宿而有成,因號伏羲。”

章越琴認為,今天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產業,說河南是黃帝都,山西是堯都,這是站不住腳的。《史記》:“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今山西、河南處黃河中游,且距離帝都之星首宿有千里之遙。又證,段玉裁《說文》:“中國山川,唯首在隴蜀,紀地者必始於西,故起西域而雍州。”今山西、河南並不處在古代“西域而雍州”區域內。

儘管今河南安陽有實物考證說明這裡是商都,但商王都城是王都,而非帝都。

“中央土”何在?

《水經注圖》中,吉星就是五行中地屬中土的南斗,其定位之地在今成縣,而中土的土亦即中央。許慎《說文解字·鳥部》載:“肅爽,五方神鳥也,東方發明,南方焦明,西方肅爽,北方幽昌,中央鳳凰。”由此可見,鳳凰之地就是華夏上古中古的中央之地,也是黃帝中央之地。

鳳凰山遠眺,上有明顯刻痕“中”字

章越琴先生考證,中國有許多鳳凰之地,而載入《水經注圖》的惟有成縣的鳳凰台。鳳凰,為中央;台,孔子《禮記》:“台,行天子禮的地方。”鳳凰台就是中央之地,黃帝都所在地,又叫鳳城,是上古中古定帝都的北斗定位之地。《水經注圖》中標注的鳳凰台,就在今成縣城東南5公里的鳳凰山。

如今的鳳凰山上,仍然能夠清晰地看到刻著一巨大的“中”字。伏羲之前,是母系社會,為鳳圖騰;伏羲時期是龍圖騰。而甲骨文的“中”字在演化中一直未變,這個字就成為華夏上古中古中央之地的物證,是中國“中”字的誕生地,也是黃帝中央的物證。

這個“中”字,以物證的形式告訴後人,古代華夏中國首都鳳羽旌旗就插在中字上,這裡就是鳳羽旌旗高高飄揚的華夏中央古帝都之地。

章越琴先生綜合這幾條資訊,認為曆(井星)、參星和南斗相會在今成縣,五行中地屬中土的南斗和中央鳳凰台也在成縣。黃帝都城的中央之地就在今成縣城東南5公里處的鳳凰台。

黃帝軒轅穀

清·顧祖禹地理巨著《讀史方輿紀要》明確記載,黃帝軒轅穀口在今成縣,這裡就是軒轅黃帝故里。書中有:“軒轅谷口在縣南七十裡,志雲縣境有玉屏山。”玉屏山是證明黃帝軒轅穀口的又一證據。

今成縣城東南5公里的廟灣甘溝鳳凰山左側的鹿玉山,就是玉屏山。清《成縣新志》:“玉屏山在縣東十裡,雲徑如舊志,所謂玉屏山是也。峭壁環拱,其狀如屏,上有獅子洞,洞口飛泉漱如玉。”

《成縣誌》:“不知始於何時,《元豐九域志》載,古跡門成州條已載軒轅廟。清《成縣新志》祠宇門謂軒轅廟,在縣西。則祠廟之設,宋已有之。”

黃帝是樞紐星之神,樞紐星是北斗第一星魁首星的別稱。北斗第一星樞紐星就定位在參星之地成縣。《史記》:“魁枕參首。”今成縣樞紐星之地,無疑就是黃帝樞紐之神之地了。

在成縣城西南15公里處,有個拋沙鎮東營村,村裡有五仙洞,有古碑記載黃帝的五個兒子在此學輕舉之術。《成縣誌》:“古代公孫氏五子曾於此學輕舉之術,故以五仙名山。”黃帝也稱公孫軒轅。

據章越琴先生考證,今陝西橋山王莽建的黃帝陵實為衣冠塚,而真黃帝陵橋山就在成縣鳳凰台區域。《漢書·地理志》:“上郡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塚。王莽自謂黃帝后,使治園位於橋山,渭之橋畤。”這說明,黃帝塚就在伏羲定位的南斗對應之地成縣。因為古代的南,標注就是伏羲定位的南斗,南斗都是標準的“南”。

方山與京都

上古時期,京華、京都的代稱叫方山。

方山在全國有多處,但均未在《史記》所說的“維首隴蜀”的區域內。在此區域外的方山,只能是秦漢之後才出現的。

《讀史方輿紀要·成縣》:“方山,在縣東四十裡,祝穆以為晉時武都氐當據此。按屠飛啖鐵據方山,蓋隴州之方山也。固山,在縣東南,先主取漢中,使張飛屯下辨,軍於固山,即此矣。”由此看出,方山在武都氐、下辨之地。今成縣在漢武帝元鼎六年為武都郡,在三國時為下辨。唐·杜佑也說:“同穀城一名武街城,即古下辨也。”

同時,《讀史方輿紀要》又曰:“方山即萬山矣。”由此延伸,方山即萬祖山、昆侖山。

中國人是以祖為國的,中國就是祖國。杜甫《木皮嶺》中:“首栗亭西,尚想鳳凰村……憶觀昆侖圖,目擊懸甫存。”《山海經·海內南經》:“方山就是蒼悟山。”而蒼悟山,則是倉頡造字山。

成縣不但是大禹乘翹翹車的方山之地,而且是離離鳥篆的蒼悟山。《古史地理》載:“《尚書》《路史》《紀年》《列女傳》等均記載,帝舜、丹朱、帝舜湘妃葬于方山。”方山是帝舜湘妃的陵墓,今成縣的河流在帝舜時期稱為湘水,南山為湘山。今湖南的湘水,在帝舜時期,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那還是“外國”。

《史記·夏本紀》多處記載舜、禹的首都在會稽山即稽首。錢穆《古史地理》:“方山乃會稽山。”這就佐證了成縣不僅是上古京都之地,而且是夏國都城所在。

《先秦史》:“夏少康之庶子雲,封於會稽。”夏少康庶子之後的夏桀居地在成縣,也佐證了方山乃會稽山這一說法。《戰國策》:“桀居地天井,即天門也。”這個天井,就在成縣城以西15公里的拋沙鎮西狹的西溝,內仍存留著石刻“天井”二字。著名的《西狹頌》碑刻就在此溝中。

禹都彭蠡今何在?

《史記·夏本紀》:“彭蠡即都,陽鳥所居。”禹都就是彭蠡,而陽鳥所居,是說禹居住在古帝定位的南斗之地的震澤。因為陽指的是震卦,《易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震,就是伏羲生地,伏羲生地前文已述,為今成縣紙坊鎮府城。

鳥,指的是南斗。由於南斗七星的排列似鳥,所以古人把南斗也稱鳥。

宋《成縣誌·金石文存》仇池碑記中載:“自兩儀肇判,混氣既分,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岡,禹別九州,奠高山大川、積石、龍門、彭蠡、震澤、砥柱、析城、太華、衡山之名著,故名山大川載于記載,班班可考。仇池福地,本名圍山,開山謂之仇夷,上有池,古號仇池。當戰國時,漢白馬氐所居,晉系胡羌,唐籍成州。”

這不僅說明,成縣是禹都彭蠡之地,也是陽鳥所居的南斗即南嶽衡山之地、震澤之地,更是大禹治水的積石、龍門之地,是《史記》所載中華七十二位古帝封的太華山。而現在所說的華山,俗稱少華山,不叫太華山。華山是秦之後的西嶽,不是秦之前的太華山。

今安徽霍山之衡山即南嶽,是漢武帝封的南嶽;今湖南衡陽的南嶽衡山則是隋文帝封的南嶽。

同時,成縣也是禹子啟的出生地。《成縣誌·金石文存》:“今存子美草堂,長方形,高68釐米,長84釐米,刻明朝進士、奉政大夫、陝西按察司分巡隴右道僉事、前南京刑部郎中太原白鎰七律一首:‘對縣南山秀出岐,少陵遺跡啟生祠。’”由此可見,今成縣杜甫草堂的明代碑文佐證成縣就是大禹兒子啟的出生地,從而也是禹都彭蠡之地。

該金石碑仍存,立于成縣杜甫草堂主廳通向碑廊的門口右側。

文聖武宗朝聖之地

章越琴先生在多年考證中,逐漸理出了一條清晰的朝聖脈絡,認為成縣自古以來就是大文豪和武林宗師的朝聖之地。

《成縣誌·隴右金石文錄》載,孔子到成縣朝聖時,不僅為葬在成縣的延陵季子墓撰寫碑文,還親自參加了延陵季子墓的揭碑儀式。

書聖王羲之西元353年到過成縣;詩仙李白在成縣朝聖時寫下名篇《蜀道難》,“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杜甫在這裡寫下了《鳳凰台》;畫聖吳道子在成縣城西20裡廣化寺畫觀音像;著名古經史學家馬融在成縣朝聖後,在廣化寺絳帳台講學。《甘肅新通志》:“廣化寺,在縣城西二十裡,即漢馬融絳帳台,故名。有唐吳道子畫觀音像碑。”

元末明初武林宗師張三豐在成縣東南20裡的華陽洞(金蓮洞)修道;秦皇漢武、秦二世曾來成縣朝聖,《成縣·西狹留韻19》:“千古一帝秦始皇登雞山,山上留有秦王宮;李世民幸雞山,山上至今留有唐王殿。”歷代文豪如蘇洵、蘇軾、趙孟頫均在成縣留有不朽之作。綜觀歷史,小小成縣熙熙攘攘,文人學士來此事例不勝枚舉。

2017年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公佈,華夏文明的歷史樞紐就是秦巴山區。而地理環境才是解開華夏文明源頭所在地的金鑰匙,因為任何文明的產生都要受氣候環境的制約,尤其是在上古時期,先民的地理活動範圍並不像現在這麼廣闊,而且首要的一點,是物產必須豐富,適宜人類生存才行。反觀當下所說青藏的喀拉昆侖山,即使現在也是生命的禁區,將現在的地理概念生搬硬套到上古時期,是十分牽強的,也是與事實不符的。

《中國國家地理》這樣表述道:“秦巴山地,不僅是南北分界線,還是華夏文明的歷史樞紐。數千年來,華夏大地上部落和朝代興衰、思想文化的激蕩,絕大部分也發生在這裡。”

求證還在繼續

在探尋三皇五帝之都的過程中,有幾個人不得不提到。

已退休在家的袁靜安先生,退休前為隴南師專副校長。他在為章越琴先生《揭秘三皇五帝都》一書作序時,認為章先生“首先尋找到了破解華夏古帝都之謎的方法,即伏羲二十八宿座標法,並在尋找到破解華夏古帝都之謎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研究華夏文明史的理論體系”。這書更大的突破,就是在伏羲八卦的宇宙形成框架裡創造的一個不折不扣的連續性文明,找到了華夏宇宙起源論程式的模本:伏羲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不再分殖的理論,即一種原始生命的物質,只存在64種變化,64種基本的運動模式。這種理論,涵蓋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古人對全人類的貢獻。

另外一個人物,是省工商聯副主席李雄先生。他根據上述幾位元學者的考證結果,深入成縣,做了大量田野調查,在對歷史古跡的探尋過程中,掌握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他認為,甘肅省作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有必要將成縣打造為“全球華夏兒女祭祖聖地”。

張炯之先生手稿

學者趙國正、張炯之通過對杜甫詩作的研究,進一步印證了章越琴的觀點。尤其是張炯之老先生,已是92歲高齡,仍然筆耕不輟,令人感佩。

《杜甫同穀詩編》作者張炯之,與甘肅省工商聯副主席李雄先生

在《杜甫同穀詩編》一書中,這兩位學者考證,詩聖杜甫到成縣後,根據所學的帝都昆侖圖,在《木皮嶺》一詩中寫道:“憶觀昆侖圖,目擊懸甫存。”杜甫根椐詩祖屈原的描述,最終來到成縣,目擊了古帝都昆侖懸甫的存在,完成了詩祖屈原探尋祖脈未成的願望。

杜甫面對真實存在的帝都昆侖山,他早知道五嶽之外,還有唯我獨尊的帝都昆侖在成縣,故說:“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但杜甫也只能是一腔熱血,獨自黯然傷感,無所作為,最後寫道:“對此欲何適?默傷垂老魂。”史學界如果不承認屈原在《離騷》中規劃的尋祖線路圖中所說的祖脈“西海”在成縣,而否定“帝都昆侖山”在甘肅成縣,也不相信杜甫目擊的“昆侖懸甫”在成縣,那所有的發言豈不成了無根之談了?

學者吳隴鑫在《黃帝故里在成縣考辯》中,他通過史料,在探尋黃帝故里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條由東向西演進的線索,從山東壽丘、河南新鄭、陝西黃陵、甘肅清水到西漢水上游的天水市齊壽山,越往西走,歷史時間就越是久遠,都逐漸接近了黃帝真正故里的核心地帶“西漢水流域”,從而反過來印證了華夏文明自西東漸的演化過程。

引述

號稱中華上古百科全書的《山海經》中,《海內西經》有言:“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

此說表明,海內應為最早的帝都之地西海,即古中國。海內昆侖山,不是山,是個大土丘,在西北,為我們定位了昆侖山的大方向。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此山萬物盡有。”

西海,即天池大澤。《水經注》載:“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開以為武都郡,天池大澤在西。”成縣漢稱武都郡。可見,西海在成縣西。屈原在《離騷》中也說:“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意思是從東方來西海的人,到了不周山左轉就可以到達西海。可見不周山在成縣東北方向。《淮南子·地形訓》說:“昆侖之山,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這與《辭源》解說的一樣:“兌山,番塚山,在今中國甘肅省成縣東北。”番塚山為地標,在成縣昆侖山的北面,實地踏勘與記載一致。

《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說的流沙,即今稱拋沙河,位於拋沙鎮。赤水,若以昆侖山為原點,赤在五行中為南方,昆侖山南邊的小川河稱赤水。黑水,以昆侖山為原點,黑在五行中為北方,昆侖山西邊的陸巷河為黑水。

西海以南,拋沙河以西,小川河以北,陸巷河以南,西漢水以東,有大山名曰昆侖。昆侖山上為丘,昆侖山下被這四條河水環繞。而“其外有炎火之山”,指的是昆侖山外有丹霞地貌的仇池山。“昆侖山上萬物盡有”,指昆侖山上動植物豐富,明顯說明古昆侖山不是西域昆侖山,西域昆侖山上不可能“萬物盡有”。古昆侖山周邊的地貌與成縣昆侖山完全吻合。

《史記·大宛傳》中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由此可知西域昆侖山是漢武帝欽定的,並非上古黃帝所居的昆侖山。《司馬相如傳》中:“躪懸甫,亂昆雞。”司馬相如這樣說,皆因漢武帝搞錯了昆侖懸甫,搞混了帝都雞頭山和昆侖山的位置。

凡今天到過成縣的人,自然就知道昆侖山和雞山的位置。古典記載的昆侖山與成縣昆侖山比對,就可以輕鬆對號入座。

《山海經·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中國神話中,西王母居於昆侖山上是國人皆知的事,恐怕天下唯有成縣昆侖山的南面有鳳凰山、雞頭山、畢鳥山,即文中三青鳥。又,《山海經·大荒西經》:“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鷲。”成縣雞山又稱鷲嶺。明隴右道宋琬詠道:“鷲嶺何年辟,雞巢此地傳。”從以上分析看,成縣雞山就是西王母所居的昆侖山,昆侖山南面的“鷲嶺”就是三青鳥之一。

其對應之地,就在古雍州區域的隴山與蜀山之間的成縣箕山。箕山也稱吉山、雞山,和今天的雞峰山是一個地方。

古代首都的概念

《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星,就是參星,而成縣是參星之地,是高辛氏(黃帝的曾孫帝嚳)遷實沈居大夏之地專門守護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也就是三皇五帝都之地。

為什麼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就是三皇五帝都之地?因為在古代,只有在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才能稱帝立都,不在宗廟之地,最高只能稱王。這也就決定了三皇五帝都只能在先君的宗廟之地、主祀之地,也說明了秦之前就只有一個古帝都的原因。因為商朝、周朝都沒有在主祀先君之主的宗廟參星之地,商、周之都皆為王都,這也是商王、周王不能稱帝的原因。

由此推之,地處隴蜀區域內參星之地的成縣,就是先君之主的宗廟之地,當然也就是三皇五帝都所在。而先君之主,就是伏羲。

那麼,先君之主伏羲生在何處,都城在何地?

《先秦史》引用《御覽》:“仇夷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仇夷山蓋即仇池山,在今成縣。”

需要說明的是,許多人認為甘肅西和縣仇池山,就是伏羲生處的仇池山,這是謬誤。西和縣誌載:“仇池山是西元196年氐人楊駒在此建立的仇池國,經晉至隋6個朝代,傳17代,長達358年的獨立王國。”這與上萬年之前的伏羲生處的仇池山沒有關係,只是地名偶同而已。

酈道元《水經注圖》中,明確把仇池山標注在今成縣西南約35公里處的紙坊鎮。這裡不僅是古帝伏羲治地即華夏第一個首都之地,而且是百王典籍記載的中央之地,是伏羲制定二十八宿之地。

清《秦州直隸州新志》載:“是為春皇,亦號天皇帝雄氏蒼精之君,生於仇夷,長於啟城,繼天出震肇修文教為百王典乎中央,別而全能全宿而有成,因號伏羲。”

章越琴認為,今天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產業,說河南是黃帝都,山西是堯都,這是站不住腳的。《史記》:“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今山西、河南處黃河中游,且距離帝都之星首宿有千里之遙。又證,段玉裁《說文》:“中國山川,唯首在隴蜀,紀地者必始於西,故起西域而雍州。”今山西、河南並不處在古代“西域而雍州”區域內。

儘管今河南安陽有實物考證說明這裡是商都,但商王都城是王都,而非帝都。

“中央土”何在?

《水經注圖》中,吉星就是五行中地屬中土的南斗,其定位之地在今成縣,而中土的土亦即中央。許慎《說文解字·鳥部》載:“肅爽,五方神鳥也,東方發明,南方焦明,西方肅爽,北方幽昌,中央鳳凰。”由此可見,鳳凰之地就是華夏上古中古的中央之地,也是黃帝中央之地。

鳳凰山遠眺,上有明顯刻痕“中”字

章越琴先生考證,中國有許多鳳凰之地,而載入《水經注圖》的惟有成縣的鳳凰台。鳳凰,為中央;台,孔子《禮記》:“台,行天子禮的地方。”鳳凰台就是中央之地,黃帝都所在地,又叫鳳城,是上古中古定帝都的北斗定位之地。《水經注圖》中標注的鳳凰台,就在今成縣城東南5公里的鳳凰山。

如今的鳳凰山上,仍然能夠清晰地看到刻著一巨大的“中”字。伏羲之前,是母系社會,為鳳圖騰;伏羲時期是龍圖騰。而甲骨文的“中”字在演化中一直未變,這個字就成為華夏上古中古中央之地的物證,是中國“中”字的誕生地,也是黃帝中央的物證。

這個“中”字,以物證的形式告訴後人,古代華夏中國首都鳳羽旌旗就插在中字上,這裡就是鳳羽旌旗高高飄揚的華夏中央古帝都之地。

章越琴先生綜合這幾條資訊,認為曆(井星)、參星和南斗相會在今成縣,五行中地屬中土的南斗和中央鳳凰台也在成縣。黃帝都城的中央之地就在今成縣城東南5公里處的鳳凰台。

黃帝軒轅穀

清·顧祖禹地理巨著《讀史方輿紀要》明確記載,黃帝軒轅穀口在今成縣,這裡就是軒轅黃帝故里。書中有:“軒轅谷口在縣南七十裡,志雲縣境有玉屏山。”玉屏山是證明黃帝軒轅穀口的又一證據。

今成縣城東南5公里的廟灣甘溝鳳凰山左側的鹿玉山,就是玉屏山。清《成縣新志》:“玉屏山在縣東十裡,雲徑如舊志,所謂玉屏山是也。峭壁環拱,其狀如屏,上有獅子洞,洞口飛泉漱如玉。”

《成縣誌》:“不知始於何時,《元豐九域志》載,古跡門成州條已載軒轅廟。清《成縣新志》祠宇門謂軒轅廟,在縣西。則祠廟之設,宋已有之。”

黃帝是樞紐星之神,樞紐星是北斗第一星魁首星的別稱。北斗第一星樞紐星就定位在參星之地成縣。《史記》:“魁枕參首。”今成縣樞紐星之地,無疑就是黃帝樞紐之神之地了。

在成縣城西南15公里處,有個拋沙鎮東營村,村裡有五仙洞,有古碑記載黃帝的五個兒子在此學輕舉之術。《成縣誌》:“古代公孫氏五子曾於此學輕舉之術,故以五仙名山。”黃帝也稱公孫軒轅。

據章越琴先生考證,今陝西橋山王莽建的黃帝陵實為衣冠塚,而真黃帝陵橋山就在成縣鳳凰台區域。《漢書·地理志》:“上郡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塚。王莽自謂黃帝后,使治園位於橋山,渭之橋畤。”這說明,黃帝塚就在伏羲定位的南斗對應之地成縣。因為古代的南,標注就是伏羲定位的南斗,南斗都是標準的“南”。

方山與京都

上古時期,京華、京都的代稱叫方山。

方山在全國有多處,但均未在《史記》所說的“維首隴蜀”的區域內。在此區域外的方山,只能是秦漢之後才出現的。

《讀史方輿紀要·成縣》:“方山,在縣東四十裡,祝穆以為晉時武都氐當據此。按屠飛啖鐵據方山,蓋隴州之方山也。固山,在縣東南,先主取漢中,使張飛屯下辨,軍於固山,即此矣。”由此看出,方山在武都氐、下辨之地。今成縣在漢武帝元鼎六年為武都郡,在三國時為下辨。唐·杜佑也說:“同穀城一名武街城,即古下辨也。”

同時,《讀史方輿紀要》又曰:“方山即萬山矣。”由此延伸,方山即萬祖山、昆侖山。

中國人是以祖為國的,中國就是祖國。杜甫《木皮嶺》中:“首栗亭西,尚想鳳凰村……憶觀昆侖圖,目擊懸甫存。”《山海經·海內南經》:“方山就是蒼悟山。”而蒼悟山,則是倉頡造字山。

成縣不但是大禹乘翹翹車的方山之地,而且是離離鳥篆的蒼悟山。《古史地理》載:“《尚書》《路史》《紀年》《列女傳》等均記載,帝舜、丹朱、帝舜湘妃葬于方山。”方山是帝舜湘妃的陵墓,今成縣的河流在帝舜時期稱為湘水,南山為湘山。今湖南的湘水,在帝舜時期,對於中原王朝來說,那還是“外國”。

《史記·夏本紀》多處記載舜、禹的首都在會稽山即稽首。錢穆《古史地理》:“方山乃會稽山。”這就佐證了成縣不僅是上古京都之地,而且是夏國都城所在。

《先秦史》:“夏少康之庶子雲,封於會稽。”夏少康庶子之後的夏桀居地在成縣,也佐證了方山乃會稽山這一說法。《戰國策》:“桀居地天井,即天門也。”這個天井,就在成縣城以西15公里的拋沙鎮西狹的西溝,內仍存留著石刻“天井”二字。著名的《西狹頌》碑刻就在此溝中。

禹都彭蠡今何在?

《史記·夏本紀》:“彭蠡即都,陽鳥所居。”禹都就是彭蠡,而陽鳥所居,是說禹居住在古帝定位的南斗之地的震澤。因為陽指的是震卦,《易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震,就是伏羲生地,伏羲生地前文已述,為今成縣紙坊鎮府城。

鳥,指的是南斗。由於南斗七星的排列似鳥,所以古人把南斗也稱鳥。

宋《成縣誌·金石文存》仇池碑記中載:“自兩儀肇判,混氣既分,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岡,禹別九州,奠高山大川、積石、龍門、彭蠡、震澤、砥柱、析城、太華、衡山之名著,故名山大川載于記載,班班可考。仇池福地,本名圍山,開山謂之仇夷,上有池,古號仇池。當戰國時,漢白馬氐所居,晉系胡羌,唐籍成州。”

這不僅說明,成縣是禹都彭蠡之地,也是陽鳥所居的南斗即南嶽衡山之地、震澤之地,更是大禹治水的積石、龍門之地,是《史記》所載中華七十二位古帝封的太華山。而現在所說的華山,俗稱少華山,不叫太華山。華山是秦之後的西嶽,不是秦之前的太華山。

今安徽霍山之衡山即南嶽,是漢武帝封的南嶽;今湖南衡陽的南嶽衡山則是隋文帝封的南嶽。

同時,成縣也是禹子啟的出生地。《成縣誌·金石文存》:“今存子美草堂,長方形,高68釐米,長84釐米,刻明朝進士、奉政大夫、陝西按察司分巡隴右道僉事、前南京刑部郎中太原白鎰七律一首:‘對縣南山秀出岐,少陵遺跡啟生祠。’”由此可見,今成縣杜甫草堂的明代碑文佐證成縣就是大禹兒子啟的出生地,從而也是禹都彭蠡之地。

該金石碑仍存,立于成縣杜甫草堂主廳通向碑廊的門口右側。

文聖武宗朝聖之地

章越琴先生在多年考證中,逐漸理出了一條清晰的朝聖脈絡,認為成縣自古以來就是大文豪和武林宗師的朝聖之地。

《成縣誌·隴右金石文錄》載,孔子到成縣朝聖時,不僅為葬在成縣的延陵季子墓撰寫碑文,還親自參加了延陵季子墓的揭碑儀式。

書聖王羲之西元353年到過成縣;詩仙李白在成縣朝聖時寫下名篇《蜀道難》,“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杜甫在這裡寫下了《鳳凰台》;畫聖吳道子在成縣城西20裡廣化寺畫觀音像;著名古經史學家馬融在成縣朝聖後,在廣化寺絳帳台講學。《甘肅新通志》:“廣化寺,在縣城西二十裡,即漢馬融絳帳台,故名。有唐吳道子畫觀音像碑。”

元末明初武林宗師張三豐在成縣東南20裡的華陽洞(金蓮洞)修道;秦皇漢武、秦二世曾來成縣朝聖,《成縣·西狹留韻19》:“千古一帝秦始皇登雞山,山上留有秦王宮;李世民幸雞山,山上至今留有唐王殿。”歷代文豪如蘇洵、蘇軾、趙孟頫均在成縣留有不朽之作。綜觀歷史,小小成縣熙熙攘攘,文人學士來此事例不勝枚舉。

2017年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曾公佈,華夏文明的歷史樞紐就是秦巴山區。而地理環境才是解開華夏文明源頭所在地的金鑰匙,因為任何文明的產生都要受氣候環境的制約,尤其是在上古時期,先民的地理活動範圍並不像現在這麼廣闊,而且首要的一點,是物產必須豐富,適宜人類生存才行。反觀當下所說青藏的喀拉昆侖山,即使現在也是生命的禁區,將現在的地理概念生搬硬套到上古時期,是十分牽強的,也是與事實不符的。

《中國國家地理》這樣表述道:“秦巴山地,不僅是南北分界線,還是華夏文明的歷史樞紐。數千年來,華夏大地上部落和朝代興衰、思想文化的激蕩,絕大部分也發生在這裡。”

求證還在繼續

在探尋三皇五帝之都的過程中,有幾個人不得不提到。

已退休在家的袁靜安先生,退休前為隴南師專副校長。他在為章越琴先生《揭秘三皇五帝都》一書作序時,認為章先生“首先尋找到了破解華夏古帝都之謎的方法,即伏羲二十八宿座標法,並在尋找到破解華夏古帝都之謎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研究華夏文明史的理論體系”。這書更大的突破,就是在伏羲八卦的宇宙形成框架裡創造的一個不折不扣的連續性文明,找到了華夏宇宙起源論程式的模本:伏羲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不再分殖的理論,即一種原始生命的物質,只存在64種變化,64種基本的運動模式。這種理論,涵蓋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古人對全人類的貢獻。

另外一個人物,是省工商聯副主席李雄先生。他根據上述幾位元學者的考證結果,深入成縣,做了大量田野調查,在對歷史古跡的探尋過程中,掌握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他認為,甘肅省作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有必要將成縣打造為“全球華夏兒女祭祖聖地”。

張炯之先生手稿

學者趙國正、張炯之通過對杜甫詩作的研究,進一步印證了章越琴的觀點。尤其是張炯之老先生,已是92歲高齡,仍然筆耕不輟,令人感佩。

《杜甫同穀詩編》作者張炯之,與甘肅省工商聯副主席李雄先生

在《杜甫同穀詩編》一書中,這兩位學者考證,詩聖杜甫到成縣後,根據所學的帝都昆侖圖,在《木皮嶺》一詩中寫道:“憶觀昆侖圖,目擊懸甫存。”杜甫根椐詩祖屈原的描述,最終來到成縣,目擊了古帝都昆侖懸甫的存在,完成了詩祖屈原探尋祖脈未成的願望。

杜甫面對真實存在的帝都昆侖山,他早知道五嶽之外,還有唯我獨尊的帝都昆侖在成縣,故說:“始知五嶽外,別有他山尊。”但杜甫也只能是一腔熱血,獨自黯然傷感,無所作為,最後寫道:“對此欲何適?默傷垂老魂。”史學界如果不承認屈原在《離騷》中規劃的尋祖線路圖中所說的祖脈“西海”在成縣,而否定“帝都昆侖山”在甘肅成縣,也不相信杜甫目擊的“昆侖懸甫”在成縣,那所有的發言豈不成了無根之談了?

學者吳隴鑫在《黃帝故里在成縣考辯》中,他通過史料,在探尋黃帝故里的過程中,發現了一條由東向西演進的線索,從山東壽丘、河南新鄭、陝西黃陵、甘肅清水到西漢水上游的天水市齊壽山,越往西走,歷史時間就越是久遠,都逐漸接近了黃帝真正故里的核心地帶“西漢水流域”,從而反過來印證了華夏文明自西東漸的演化過程。

引述

號稱中華上古百科全書的《山海經》中,《海內西經》有言:“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

此說表明,海內應為最早的帝都之地西海,即古中國。海內昆侖山,不是山,是個大土丘,在西北,為我們定位了昆侖山的大方向。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此山萬物盡有。”

西海,即天池大澤。《水經注》載:“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開以為武都郡,天池大澤在西。”成縣漢稱武都郡。可見,西海在成縣西。屈原在《離騷》中也說:“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意思是從東方來西海的人,到了不周山左轉就可以到達西海。可見不周山在成縣東北方向。《淮南子·地形訓》說:“昆侖之山,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這與《辭源》解說的一樣:“兌山,番塚山,在今中國甘肅省成縣東北。”番塚山為地標,在成縣昆侖山的北面,實地踏勘與記載一致。

《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說的流沙,即今稱拋沙河,位於拋沙鎮。赤水,若以昆侖山為原點,赤在五行中為南方,昆侖山南邊的小川河稱赤水。黑水,以昆侖山為原點,黑在五行中為北方,昆侖山西邊的陸巷河為黑水。

西海以南,拋沙河以西,小川河以北,陸巷河以南,西漢水以東,有大山名曰昆侖。昆侖山上為丘,昆侖山下被這四條河水環繞。而“其外有炎火之山”,指的是昆侖山外有丹霞地貌的仇池山。“昆侖山上萬物盡有”,指昆侖山上動植物豐富,明顯說明古昆侖山不是西域昆侖山,西域昆侖山上不可能“萬物盡有”。古昆侖山周邊的地貌與成縣昆侖山完全吻合。

《史記·大宛傳》中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由此可知西域昆侖山是漢武帝欽定的,並非上古黃帝所居的昆侖山。《司馬相如傳》中:“躪懸甫,亂昆雞。”司馬相如這樣說,皆因漢武帝搞錯了昆侖懸甫,搞混了帝都雞頭山和昆侖山的位置。

凡今天到過成縣的人,自然就知道昆侖山和雞山的位置。古典記載的昆侖山與成縣昆侖山比對,就可以輕鬆對號入座。

《山海經·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中國神話中,西王母居於昆侖山上是國人皆知的事,恐怕天下唯有成縣昆侖山的南面有鳳凰山、雞頭山、畢鳥山,即文中三青鳥。又,《山海經·大荒西經》:“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鷲。”成縣雞山又稱鷲嶺。明隴右道宋琬詠道:“鷲嶺何年辟,雞巢此地傳。”從以上分析看,成縣雞山就是西王母所居的昆侖山,昆侖山南面的“鷲嶺”就是三青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