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體會傳統文化:什麼是“八難”?

八難本是道教名詞,指人學道要經歷層次不同的八難。具體到內容上則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

據《真誥》:夫人難於見聞經法之遭者有八,故曰八難。《三十六部真經注》記載八難為:一者得生人道難;二者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值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值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

第二種。

在《道典論》引《靈寶真一自然經訣》雲:得生為人,而欲舍女作男,是一難;得生作男,而欲才智明遠,形容端偉,

是二難;諸善已備,而欲得生有道之國,是三難;貧窮而好道,是四難;富貴而信尚道士,遵奉經書,是五難;能受人之惡,而不與較,是六難;得見三洞寶經而勤誦供養,是七難;值見仙真說法教化之時而同志相遇,是八難。

第三種。

《雲笈七籤》卷三十五“雜修攝”將八難解釋為: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托閒居三難;不舍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棄利欲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禁☆欲八難。

八難還有另一層意思指八種難治的惡疾,這顯然已經從道教名詞脫離出來,成為古代醫學專有。按照《北斗本命延生經注》記載:八難者,
惡疾也。謂癱、瘓、癲、癇、瘋、癆、蟲、癩,此八者難治之惡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