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伊朗你要知道:波斯人與他們的拜火教

在宇宙之初,有兩種原始的力量,共生著,

他們是善和惡,存在於思想中、言語中、行為中。

讓智者在兩者間選擇正義,

做好的,不做卑賤的。

——《波斯古經》

伊朗亞茲德的拜火教聖地“恰克恰克”(Chak Chak)在沙漠深處,

官方名稱為“Pir-e-Sabz”。位於亞茲德西北72公里處,因為路途不便,我和幾個夥伴租車前往。

一路盡是廣闊的戈壁和沙漠,沒有樹木,毫無遮攔。遠處的山巒如刀削斧刻,似火焰起伏,這寸草不生的荒蠻野地,怎一個“苦逼”了得?莫說顛沛流離的亡命女子,

即便阿拉伯鐵騎,恐怕亦得趕緊逃離。所以,這“恰克恰克”確也是神的旨意。

拜火教是俗稱,正名為“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通常認為瑣羅亞斯德是歷史人物,大約生活在西元前6世紀初,可能是烏魯米耶(Urimiyeh)湖附近貴族家的祭司,身份與印度波羅門(Brahma)差不多。20歲開始,背包十年,遊歷四方,堅信自己就是先知,是光明智慧之神阿胡拉·馬茲達的使者,為世人傳播神的啟示。波斯民間傳說,守護神和天光混合而誕生瑣羅亞斯德,

他遠離人世,獨居仙山。歷經磨難創造拜火教後,在雷電聲中歸天。

聖地在懸崖間,路面正在拓寬,工人們見有客來,遠遠招呼。雖然作業比較困難,但還是靠著山崖修建了幾棟平頂房。每年6 月14 至18 日,伊朗和鄰國的拜火教徒都會來此朝聖。看來,擴建拓展勢在必然。

大門,波斯帝國的武士

最早的拜火教典籍毀於亞歷山大東征,薩珊王朝時拜火教成為國教,有了自己的經典《阿維斯塔》(Avesta),也叫《波斯古經》,意為“知識、諭令”,包括詩歌、儀式、道德和神學論文。瑣羅亞斯德本人的著作叫“伽塔什”(Gathas),多為對神的讚美詩。作為教主,瑣羅亞斯德認為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和邪惡之神安哥拉·曼紐(Angra Mainyu)間進行著達1.2萬年的戰爭,

最終“善”戰勝“惡”,“破壞性精神”永遠消失。拜火教不宣導自虐苦行,也不主張過分享受,宣揚“三善”精神,即善思、善言、善行。

兩位看守聖火的祭司年愈六十,看起來頗有氣度。見我靠在臺階上喘氣,指著一排自來水管,示意可直接飲用。山泉清涼,飽飲幾杯才覺得過癮。門票1萬里亞爾,老爹遞過一把鑰匙,讓我自行進去參觀。

創始人瑣羅亞斯德

阿契美尼德時期,拜火教得到統治者的垂青。大流士在銘文裡說,偉大的阿胡拉·馬茲達使他成為世界之王,表示“君權神授”。隨著帝國的擴張,拜火教迅速傳遍中西亞,成為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有朝廷做靠山,拜火教自然受到尊崇,廟宇遍地,看守聖火的祭司(Magis)們盡享榮耀。在波斯波利斯的浮雕裡,祭司就站在大流士的身後。“Magis”意為“有魔力的火焰”,英語“魔力”(Magic)即來源於此。

大廳裡面的牆壁上有三點聖火

“恰克恰克”也沒忘記曾經的輝煌,銅皮包裹著的門扇,上面雕飾阿契美尼德時期的武士,鬚髮捲曲凝結,整個腦袋像榴槤。門口備有拖鞋,換上才能入內。裡面是山洞,地面鋪大理石,中間放12個鐵盤的架子,頂端香煙繚繞。山岩間鑿出一個拱形壁龕,裡面鑲嵌三盞油燈,小如黃豆。如果真的長明不息,算來已近14個世紀。

中間是祭壇

波斯帝國獨尊拜火教主神阿胡拉·馬茲達,奉之為至高無上的造物主、救世主和保護神,將其形象鐫刻在神廟、聖殿和碑銘中。據說12月25日就是這位光明之神的誕辰,這不是耶誕節嗎?沒錯,該日原為拜火教的“光明節”,只不過阿胡拉先生沒能成為大“V”,粉絲太少,所以被耶穌搶了風頭。亞歷山大的入侵使拜火教遭受打擊,直到薩珊王朝將其尊為國教,才得以復蘇。阿拉伯人接管波斯後,初時還能容忍拜火教的存在。8世紀以後,宗教衝突尖銳,大批拜火教民改信伊斯蘭。西元916年,部分有財力的教徒逃往印度。13世紀中葉蒙古人的到來,使拜火教再次受到致命打擊,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亞茲德郊外的寂靜塔,也就是天葬台

岩壁間放著瑣羅亞斯德的簡介和畫像,這個絡腮鬍子的老者頭頂懸浮著的就是拜火教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披髮長須側身而望,手持小圓環,腰圍大圓環;兩翼伸展,前善後惡,分三層,寓思、言、行。可是,他捲曲的雙足細弱如患小兒麻痹,莫非是傳說中的“鳥人”?非也,他是智慧光明的化身,也稱“智慧老人”。

設拉子波斯波利斯

拜火教于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史稱祆[xian]教、火祆教;晉後五胡亂華,祆教被北魏王朝接受,首度進入中國統治階層。北魏、北齊、北周的皇帝帶頭祭祀,隋唐的東京西京、南宋的汴梁鎮江都有祆祠。“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利用拜火教,自稱“粟特人最高的光明之神的化身”。“祿山”波斯語意為“光明”,他以教主身份蠱惑人們奔向“光明之火”,將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一蹶不振。還有個說法,安祿山粟特語為“Aleksandr”,按今天的譯法就是“亞歷山大”。不過說法受到質疑,安祿山與亞歷山大應該八杆子打不著。

亞茲德古城

我雙手抱拳,對著壁龕裡的三點聖火算是禮拜。不過,這裡沒有教主,只有祭壇和聖火。岩縫裡仍然有水滴下,但不再“恰克恰克”,地上放著幾個盆子,水落到裡面,蕩起層層漣漪。我走過去張嘴等待,但水滴卻偏了位置,濺得滿臉都是。

逃到印度的拜火教民最初來到一個叫“丟”(Diu)的島嶼上,19年後才被允許在古吉拉特(Gujarat)居住,稱“帕爾西人”(Parsis),至今遵循拜火教傳統,堅持不與外族通婚。拜火教強調“最近親結婚”,甚至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岡比西斯曾娶其姐妹。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時,帕爾西人迅速進入工商業領域,被稱為“印度的猶太人”,頭面人物甚至進入英國議會。20世紀中葉,英資撤出印度,許多企業為帕爾西財團收購,壟斷了印度商業領域。今天,帕爾西“塔塔”(Tatas)家族仍然控制著印度的重工業。諷刺的是,許多帕爾西財團的原始積累始于鴉☆禁☆片,顧主則是留著長辮子的中國人。

古代絲路旅館

洞口敞開,扶欄遠眺,只見群山疊嶂,土色連天,幾乎沒有生命的跡象。法國旅行家杜普雷(Dupre)說亞茲德有拜火教徒八千,“是為阿拉伯人侵略時棄其母國出亡在外的波斯遺民。……今只存于波斯境內亞茲德、克爾曼兩州,餘者避往印度河或古吉拉特境內。其逃亡于外者富逸,與留存本國的教民之勞苦適成反比。”

波斯帝國長期佔據兩河流域,是兩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拜火教的歷史貫穿著古典波斯的榮辱興衰,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在中近東地區活躍了1300多年,是古波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拜火教首創末日、來世、復活、天堂、地獄、善惡等二元論概念,認為自然由火、水、土、風組成,對後來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深遠。

伊朗設拉子,波斯波利斯

目前世界各地的拜火教徒約有14萬,其中9.2萬在印度,而伊朗本土只有1.7萬,北美地區有5000餘人。據說,近些年拜火教民們開始前往伊朗,踏上尋根問祖的旅程。

伊斯蘭化是波斯人心中永遠的痛。實際上,最高領袖霍梅尼和哈梅內伊是十二伊瑪目嫡系,為阿拉伯人後裔。而波斯人從骨子裡排斥阿拉伯人,尤其年輕一代,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與國家休戚與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是,現代伊朗四面楚歌。所以,伊朗人就在這樣的矛盾和不安中徘徊。

摘自小重山作品《伊朗,五月的薔薇》

□旅行提示

這一地區可在伊朗古城亞茲德租車前往,與梅博多古城及周圍景點作一日遊。

這個亦非東方亦非西方的神秘古國

她的面紗下究竟什麼樣?

壹行 · 伊朗 | 伊朗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神秘 | 波斯 | 熱情 | 美好

作者小重山,文章摘自《伊朗,五月的薔薇》,

文章由壹行伊朗編輯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客服,並注明出處

投稿請發至郵箱:yixingyilang@126.com

壹行 · 伊朗客服微信:614989451

壹行 · 伊朗公眾號:yixingyilang

祭司就站在大流士的身後。“Magis”意為“有魔力的火焰”,英語“魔力”(Magic)即來源於此。

大廳裡面的牆壁上有三點聖火

“恰克恰克”也沒忘記曾經的輝煌,銅皮包裹著的門扇,上面雕飾阿契美尼德時期的武士,鬚髮捲曲凝結,整個腦袋像榴槤。門口備有拖鞋,換上才能入內。裡面是山洞,地面鋪大理石,中間放12個鐵盤的架子,頂端香煙繚繞。山岩間鑿出一個拱形壁龕,裡面鑲嵌三盞油燈,小如黃豆。如果真的長明不息,算來已近14個世紀。

中間是祭壇

波斯帝國獨尊拜火教主神阿胡拉·馬茲達,奉之為至高無上的造物主、救世主和保護神,將其形象鐫刻在神廟、聖殿和碑銘中。據說12月25日就是這位光明之神的誕辰,這不是耶誕節嗎?沒錯,該日原為拜火教的“光明節”,只不過阿胡拉先生沒能成為大“V”,粉絲太少,所以被耶穌搶了風頭。亞歷山大的入侵使拜火教遭受打擊,直到薩珊王朝將其尊為國教,才得以復蘇。阿拉伯人接管波斯後,初時還能容忍拜火教的存在。8世紀以後,宗教衝突尖銳,大批拜火教民改信伊斯蘭。西元916年,部分有財力的教徒逃往印度。13世紀中葉蒙古人的到來,使拜火教再次受到致命打擊,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亞茲德郊外的寂靜塔,也就是天葬台

岩壁間放著瑣羅亞斯德的簡介和畫像,這個絡腮鬍子的老者頭頂懸浮著的就是拜火教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披髮長須側身而望,手持小圓環,腰圍大圓環;兩翼伸展,前善後惡,分三層,寓思、言、行。可是,他捲曲的雙足細弱如患小兒麻痹,莫非是傳說中的“鳥人”?非也,他是智慧光明的化身,也稱“智慧老人”。

設拉子波斯波利斯

拜火教于南北朝時傳入中國,史稱祆[xian]教、火祆教;晉後五胡亂華,祆教被北魏王朝接受,首度進入中國統治階層。北魏、北齊、北周的皇帝帶頭祭祀,隋唐的東京西京、南宋的汴梁鎮江都有祆祠。“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利用拜火教,自稱“粟特人最高的光明之神的化身”。“祿山”波斯語意為“光明”,他以教主身份蠱惑人們奔向“光明之火”,將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一蹶不振。還有個說法,安祿山粟特語為“Aleksandr”,按今天的譯法就是“亞歷山大”。不過說法受到質疑,安祿山與亞歷山大應該八杆子打不著。

亞茲德古城

我雙手抱拳,對著壁龕裡的三點聖火算是禮拜。不過,這裡沒有教主,只有祭壇和聖火。岩縫裡仍然有水滴下,但不再“恰克恰克”,地上放著幾個盆子,水落到裡面,蕩起層層漣漪。我走過去張嘴等待,但水滴卻偏了位置,濺得滿臉都是。

逃到印度的拜火教民最初來到一個叫“丟”(Diu)的島嶼上,19年後才被允許在古吉拉特(Gujarat)居住,稱“帕爾西人”(Parsis),至今遵循拜火教傳統,堅持不與外族通婚。拜火教強調“最近親結婚”,甚至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岡比西斯曾娶其姐妹。英國殖民者統治印度時,帕爾西人迅速進入工商業領域,被稱為“印度的猶太人”,頭面人物甚至進入英國議會。20世紀中葉,英資撤出印度,許多企業為帕爾西財團收購,壟斷了印度商業領域。今天,帕爾西“塔塔”(Tatas)家族仍然控制著印度的重工業。諷刺的是,許多帕爾西財團的原始積累始于鴉☆禁☆片,顧主則是留著長辮子的中國人。

古代絲路旅館

洞口敞開,扶欄遠眺,只見群山疊嶂,土色連天,幾乎沒有生命的跡象。法國旅行家杜普雷(Dupre)說亞茲德有拜火教徒八千,“是為阿拉伯人侵略時棄其母國出亡在外的波斯遺民。……今只存于波斯境內亞茲德、克爾曼兩州,餘者避往印度河或古吉拉特境內。其逃亡于外者富逸,與留存本國的教民之勞苦適成反比。”

波斯帝國長期佔據兩河流域,是兩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拜火教的歷史貫穿著古典波斯的榮辱興衰,作為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在中近東地區活躍了1300多年,是古波斯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拜火教首創末日、來世、復活、天堂、地獄、善惡等二元論概念,認為自然由火、水、土、風組成,對後來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深遠。

伊朗設拉子,波斯波利斯

目前世界各地的拜火教徒約有14萬,其中9.2萬在印度,而伊朗本土只有1.7萬,北美地區有5000餘人。據說,近些年拜火教民們開始前往伊朗,踏上尋根問祖的旅程。

伊斯蘭化是波斯人心中永遠的痛。實際上,最高領袖霍梅尼和哈梅內伊是十二伊瑪目嫡系,為阿拉伯人後裔。而波斯人從骨子裡排斥阿拉伯人,尤其年輕一代,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與國家休戚與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可是,現代伊朗四面楚歌。所以,伊朗人就在這樣的矛盾和不安中徘徊。

摘自小重山作品《伊朗,五月的薔薇》

□旅行提示

這一地區可在伊朗古城亞茲德租車前往,與梅博多古城及周圍景點作一日遊。

這個亦非東方亦非西方的神秘古國

她的面紗下究竟什麼樣?

壹行 · 伊朗 | 伊朗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神秘 | 波斯 | 熱情 | 美好

作者小重山,文章摘自《伊朗,五月的薔薇》,

文章由壹行伊朗編輯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客服,並注明出處

投稿請發至郵箱:yixingyilang@126.com

壹行 · 伊朗客服微信:614989451

壹行 · 伊朗公眾號:yixingyi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