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活著沒意思”!農村老人自殺是一道社會“傷疤”

大多數中國農民都有著最樸素的願望,年輕時養兒育女,風燭殘年老有所養,求得善終,則此生無憾。

近三四十年來,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廣袤農村在富裕起來的同時,

延續數千年的鄉村秩序和倫理傳統面臨嚴峻考驗。農村老人自殺多發,是其中一個極為突出的挑戰。

轉型時代,這道深深的社會“傷疤”,拷問著我們的道德良知和治理體系。

“白天看電視,晚上看電視,

冷冷清清,活著沒意思”

洗漱乾淨,穿戴整齊,將鑰匙和現金交給兒子,

喝下早已準備好的農藥,出事前不時說起“活著沒意思”——這是我在老家湖南石門縣瞭解到的一個農村老人自殺案例。

萬幸的是,由於搶救及時,老人脫離了生命危險。時隔2年多,我和左鄰右舍又聊起這個“不缺吃穿”的老人究竟為啥要自殺。

“90多歲了,沒人照顧,家裡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兒媳婦住院三四年了,怕連累兒子”,這是聽得最多的答案。

據說,老人兒子曾提出將老人送到姐姐家裡照顧。

但“嫁出門的女兒潑出門的水”的陳舊觀念,讓兩個女兒和老人都難以接納對方。

鄰居們還說,老人兒子家雖不缺吃穿,但老人耳聾嚴重,兒子心煩時會大吼幾句。兩個女兒也極少來探望父親,偶爾來一次,打一轉就走,很少陪老人說說話。

一位長輩分析:“兒子做不到,女兒不像話,春嗲(當地人對老人的尊稱)天天一個人在家,白天看電視,晚上看電視,

冷冷清清,活著沒意思。”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燕舞研究農村老人自殺現象多年,他和研究團隊調查分析認為,在一些地方農村老年人自殺率有急劇上升的態勢。

10年前,劉燕舞到中部某地農村調查發現,一些村民小組近10年來老年人自殺死亡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30%以上。

我查閱近年來的研究論文發現,學界普遍認為,老年人自殺在農村增加趨勢明顯,

必須引起重視。

婆媳關係緊張、不贍養老人、打罵老人……很多農民早就見怪不怪

“老而不得善終”,這既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社會和時代的悲情一幕。

引發農村老人自殺的原因極為複雜。一些研究者從老年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多個角度做出了解釋。

在我看來,疾病困擾、家庭矛盾、孤苦無依、怕拖累子女,是農村老人自殺的四大主要誘因,而背後的鄉土社會轉型和鄉村道德失序則更值得認真反思。

在傳統社會,中國鄉村社會的結構和秩序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定的。

在相對狹小的地域範圍內,人們聚族而居,通過血緣、姻親等關係聯結在一起,形成了“小家庭—大家族”的穩定結構,內部通過家規家訓、傳統道德對家族成員的言行形成較強的約束。

近三四十年來,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傳統鄉土社會相對穩定的宗族結構迅速瓦解。

青年人結婚後,都選擇另立門戶組成新家庭,老人由原來的與兒孫共居為主變為多樣化的居住形式,獨居逐漸增多,或者在子女家輪流居住等。

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導致了傳統鄉村道德秩序瓦解。傳統孝道出現了淡化趨勢。對於婆媳關係緊張、不贍養老人、打罵老人……很多農民早就見怪不怪了。

某地有個極端例子:在外打工的兒子請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親。兩三天過去,發現父親沒有要去世的跡象,這個兒子就問父親:“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的。”老人隨後自殺,兒子則趕在一周內辦完喪事,回城繼續打工。

如果這個案例不是來自劉燕舞的田野調查,我相信大多數人絕對不敢相信。最讓人揪心的是,這種近乎“魔幻現實主義”的慘劇超出了善良人的想像,卻又真實存在。

大約四五年前,我在湖南鳳凰縣採訪,就碰到了一個極端“隔代家庭”。

一對年過七旬的苗族夫婦,帶著6個孫子孫女一起生活,兒女常年在外打工。體弱多病、家徒四壁、農事繁重、撫養孫輩心力交瘁……我在心裡為之悲歎,這對夫婦活著已經不易,還談何老有所養?

在一些地方,只有獨生子女的農村家庭,一旦子女常年外出或者不幸過世,老人不僅在生活上難以得到照顧,心理上也容易產生孤獨和悲傷的情緒,久而久之極易誘發自殺行為。

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無動於衷

人生雖漫長,但總有老去的一天,這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現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翻閱古籍,關於孝老尊親的論述浩若煙海,孝道,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部分。

而面對農村老人自殺抬頭的趨勢,我們在羞愧之餘,更應該想想怎麼辦。

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是大勢所趨。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只能被時代大潮所裹挾。

傳統鄉土社會解體和大規模人口遷徙帶來的骨肉離散、親情饑渴,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代價。

但是,就農村老人自殺現象來說,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無動於衷。

要求解這道難題,必須通過創新制度安排、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重構農村社會道德秩序來實現,以此確保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當前,農村社會的轉型和重構還在進行之中。對農民價值觀紊亂、鄉村倫理道德失序造成的種種問題,儘管短時間內無法通過道德重建來徹底解決,但對於宗族力量消解以後留下的鄉村治理盲區,一方面基層黨委政府絕對不能缺位元,另一方面農村自治組織更應積極作為,引導廣大農民崇德向善。

在這方面,我採訪中發現湖南瀏陽創造出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建設“美麗屋場”、弘揚家風文化、評選表彰鄉賢……“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在潛移默化中,基層黨委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引導農民移風易俗,涵育了文明鄉風。

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於區域發展不協調、發展階段不同步,整個農村社會道德秩序的重建,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相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清楚,由於“人老財不來”,農村老人不得不靠“養兒防老”。

我經常設想,如果農村老人養老可以不過度依賴子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保障水準能大幅提高,那麼家庭矛盾糾紛、人倫慘劇會不會大大減少?

此外,我們不能忽視農村老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應對“空巢家庭”問題,可以考慮建立或加強農村社區(村落)老年團體的建設,使老人在家庭之外的村落同齡人中尋找到集體的溫暖和保護,從而減少農村老人因孤獨、無助、受虐而發生的自殺悲劇。

說了這麼多,還是難免挂一漏萬。最後補充一句,任何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解決方案,可能最終都會淪為空中閣樓。要讓社會環境對農村老人更加友好,必須從實際出發,推出更多符合實際的措施辦法。

近三四十年來,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傳統鄉土社會相對穩定的宗族結構迅速瓦解。

青年人結婚後,都選擇另立門戶組成新家庭,老人由原來的與兒孫共居為主變為多樣化的居住形式,獨居逐漸增多,或者在子女家輪流居住等。

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導致了傳統鄉村道德秩序瓦解。傳統孝道出現了淡化趨勢。對於婆媳關係緊張、不贍養老人、打罵老人……很多農民早就見怪不怪了。

某地有個極端例子:在外打工的兒子請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親。兩三天過去,發現父親沒有要去世的跡象,這個兒子就問父親:“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的。”老人隨後自殺,兒子則趕在一周內辦完喪事,回城繼續打工。

如果這個案例不是來自劉燕舞的田野調查,我相信大多數人絕對不敢相信。最讓人揪心的是,這種近乎“魔幻現實主義”的慘劇超出了善良人的想像,卻又真實存在。

大約四五年前,我在湖南鳳凰縣採訪,就碰到了一個極端“隔代家庭”。

一對年過七旬的苗族夫婦,帶著6個孫子孫女一起生活,兒女常年在外打工。體弱多病、家徒四壁、農事繁重、撫養孫輩心力交瘁……我在心裡為之悲歎,這對夫婦活著已經不易,還談何老有所養?

在一些地方,只有獨生子女的農村家庭,一旦子女常年外出或者不幸過世,老人不僅在生活上難以得到照顧,心理上也容易產生孤獨和悲傷的情緒,久而久之極易誘發自殺行為。

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無動於衷

人生雖漫長,但總有老去的一天,這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現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翻閱古籍,關於孝老尊親的論述浩若煙海,孝道,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部分。

而面對農村老人自殺抬頭的趨勢,我們在羞愧之餘,更應該想想怎麼辦。

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是大勢所趨。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只能被時代大潮所裹挾。

傳統鄉土社會解體和大規模人口遷徙帶來的骨肉離散、親情饑渴,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代價。

但是,就農村老人自殺現象來說,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無動於衷。

要求解這道難題,必須通過創新制度安排、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重構農村社會道德秩序來實現,以此確保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當前,農村社會的轉型和重構還在進行之中。對農民價值觀紊亂、鄉村倫理道德失序造成的種種問題,儘管短時間內無法通過道德重建來徹底解決,但對於宗族力量消解以後留下的鄉村治理盲區,一方面基層黨委政府絕對不能缺位元,另一方面農村自治組織更應積極作為,引導廣大農民崇德向善。

在這方面,我採訪中發現湖南瀏陽創造出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建設“美麗屋場”、弘揚家風文化、評選表彰鄉賢……“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在潛移默化中,基層黨委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引導農民移風易俗,涵育了文明鄉風。

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於區域發展不協調、發展階段不同步,整個農村社會道德秩序的重建,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相信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都清楚,由於“人老財不來”,農村老人不得不靠“養兒防老”。

我經常設想,如果農村老人養老可以不過度依賴子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保障水準能大幅提高,那麼家庭矛盾糾紛、人倫慘劇會不會大大減少?

此外,我們不能忽視農村老人的精神世界。比如,應對“空巢家庭”問題,可以考慮建立或加強農村社區(村落)老年團體的建設,使老人在家庭之外的村落同齡人中尋找到集體的溫暖和保護,從而減少農村老人因孤獨、無助、受虐而發生的自殺悲劇。

說了這麼多,還是難免挂一漏萬。最後補充一句,任何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解決方案,可能最終都會淪為空中閣樓。要讓社會環境對農村老人更加友好,必須從實際出發,推出更多符合實際的措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