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河淌水的故鄉!一縣一品公益助農,雲南彌渡特色農產品卷蹄

哎~~~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小河淌水》

彌渡古名勃弄川。彌渡縣,地處雲南高原西部、大理州東南部,東與祥雲、南華縣接壤,南與景東、南澗縣毗鄰,西靠巍山縣,北連大理市。彌渡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自西北向東南呈狹長地形。是紅河發源地之一和瀾滄江中游經濟帶的腹帶,古稱"六詔咽喉",是聞名全國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繡荷包》等,被譽為東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唐開元二十六年(738),今彌渡屬南詔國勃弄賧。民國元年(1912),設立彌渡縣。

密祉景區位於雲南省中西部,是文明禮儀之鄉,素有“三鄉兩區一古道”的美譽,即“中國花燈之鄉、文化之鄉、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鄉,太極山州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革命老區,文盛街茶馬古驛道”。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以及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資源,旅遊景點較多,物阜天華,山川秀美。

南詔鐵柱廟又名鐵柱觀、鐵柱廟,位於雲南省大理州彌渡縣西面約6公里的太花鄉鐵柱廟村。因廟內的一根鐵柱而出名,是彌渡縣最著名的古跡。南詔鐵柱,又稱崖川鐵柱、建寧鐵柱或天尊柱,鑄于唐、南詔時期,不僅是大理州內僅有的六項國家級重點文物之一,也是全國絕無僅有的珍貴文物,是彌渡的鎮縣之寶。

至於建柱的原因,有多種傳說。最盛行的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平定南蠻,繳兵器,鑄鐵柱紀功,後由南詔世隆重鑄。廟內環境清幽宜人,高大翠綠的古榕,造型古樸優美的梅樹,繽紛盛開的茶花、杜鵑,芳香襲人的桂花,潔白、姹紫的玉蘭、牡丹,幽靜、自然的紫竹林以及生機盎然的綠茵草坪、青石板鋪就的整齊路面,苗木搭配得相得益彰的山石,營造出一種肅穆、優雅的故刹氛圍。

一縣一品(彌渡卷蹄)

卷蹄是雲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美食,素以色鮮味美、食法多樣、易於貯存而深受當地各族人民的喜愛。其中尤以彌渡縣一帶所制最為有名,故又稱“彌渡卷蹄。將豬腿洗淨,從小蹄角上面用刀子劃開皮肉,將骨剔出(瘦肉不用取出),把瘦肉劃切成條狀,寬約3-5釐米,厚為2-4釐米,越長越好。配料調好,與食鹽一起在瘦肉上揉搓,把球米放碗內,加白酒,點燃白酒,邊燒邊攪,約燒15分鐘即可。用牛角刀或匕首取出小蹄與腿之間的骨頭,不要劃破皮,把瘦肉放在裡面,塗抹好調料,用線縫好刀口。從小蹄以上用筷子般粗細的繩子一道挨一道紮緊(越緊越好)。將捆好的卷蹄放盆內醃2晝夜,再放沸水鍋內煮至熟透(不要煮得太爛),撈出晾涼,解掉捆繩,拆去縫線,空處用蘿蔔絲和炒大米粉(大米炒熟磨碎)填塞,放時壇內,密封壇口,15-20日後即可食用。

 油汪汪、紅潤潤、香噴噴滋潤粑糯——小鍋鹵餌塊

點擊右上角,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援!

把瘦肉劃切成條狀,寬約3-5釐米,厚為2-4釐米,越長越好。配料調好,與食鹽一起在瘦肉上揉搓,把球米放碗內,加白酒,點燃白酒,邊燒邊攪,約燒15分鐘即可。用牛角刀或匕首取出小蹄與腿之間的骨頭,不要劃破皮,把瘦肉放在裡面,塗抹好調料,用線縫好刀口。從小蹄以上用筷子般粗細的繩子一道挨一道紮緊(越緊越好)。將捆好的卷蹄放盆內醃2晝夜,再放沸水鍋內煮至熟透(不要煮得太爛),撈出晾涼,解掉捆繩,拆去縫線,空處用蘿蔔絲和炒大米粉(大米炒熟磨碎)填塞,放時壇內,密封壇口,15-20日後即可食用。

 油汪汪、紅潤潤、香噴噴滋潤粑糯——小鍋鹵餌塊

點擊右上角,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