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對弈冷戰(一):史達林戰略失敗的根源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二戰是一個分水嶺。很多歷史書和影視作品也將二戰的結束作為敘述的時間節點。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對冷戰何時開始這一問題的討論。很多人將1946年3月5日邱吉爾發表的“鐵幕演說”視為冷戰的開始。

這些說法都是對大國博弈和國際政治延續性的誤解。

冷戰的苗頭實際上在二戰進行中就已經出現了。二戰中的美蘇英“戰時大同盟”本身就是一個互相不信任的組合,這實際上沒有什麼可奇怪的。正如邱吉爾所說: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也會在下院為惡魔說幾句好話。二戰其實有兩個戰場:一個是軍事戰場,就是盟軍和法西斯的戰爭。

另一個是外交戰場:這個戰場實際上是在盟國之間進行的。蘇聯利用英美對蘇德單獨媾和的擔心(畢竟《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近在眼前),不斷爭取英美對蘇聯的物資援助,但同時又拒絕對日本宣戰。(諷刺的是,到1945年日本還在奢望蘇聯可以調停);另一方面,英美也在開闢第二戰場方面與蘇聯討價還價。一方面,史達林承諾在戰後同意東歐國家舉行自由選舉;另一方面又與邱吉爾達成劃分勢力範圍的協定。
這種十九世紀的處理方式,對於邱吉爾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是對於美國來說則是一種背信棄義。二戰剛一結束,史達林就背棄承諾,將蘇聯安排的政府強加到東歐國家頭上。加深了美蘇之間的不信任。總的來說,冷戰早在二戰結束前就已經開始了。

二戰三巨頭

與人們對冷戰開始認識的差異相類似的是,二戰後的美蘇之間的行為實際上不是進攻性的對抗,而是防禦性的——至少初期是這樣的。美國行為的根源在於美國從來沒有在和平時期駐留歐洲的外交經驗,也不想承擔過多的責任。而蘇聯行為的根源要複雜得多,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這裡先說其中的兩個:第一是蘇聯的地緣政治現實。

這一點我們曾多次提到過。從沙皇時代到今天的俄羅斯都是一樣的。俄國/蘇聯的最大地緣缺陷在於它沒有溫帶水域的開放的戰略性不凍港;人地比例懸殊且沒有天然陸上邊界,造成俄國領導人心中深深地不安全感。這一事實,迫使史達林努力鞏固在東歐的勢力範圍,牢牢控制東歐衛星國,作為其西部盾牌。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則是從列寧開始,
蘇聯人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逐利性使得他們自己遲早會自相殘殺。一戰似乎是這個理論的最好證明。因此,史達林決定採取相對保守的防禦性戰略。

我們姑且不論這一理論是否正確。單就行為本身來說,這一戰略就是先天不足的。這一戰略要想成功,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它有賴於史達林可以證明,蘇聯的經濟社會要比西方更好,從而將歐洲人民爭取過來。其二,則是動用有效的外交手段離間西方國家。但是蘇聯在這兩方面都失敗了。條件一自不用說。出於鞏固南翼和在地中海獲得出海口的需要,史達林拒絕根據協定從伊朗北部撤軍,並且要求獲得對土耳其海峽的控制。這就觸及到了英美的底線。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尋求對蘇聯行為的解釋。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駐蘇聯外交官喬治·肯南提交了著名的“長電報”,其中提到了蘇聯行為根源的第三種原因:為了維持對內部的獨裁統治,蘇聯必須將外部世界視為敵對的。因此,美國希望讓步換來蘇聯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著名的遏制戰略就此提出。

遏制戰略之父喬治·肯南

這一戰略的提出也徹底改變了美國的行為。美國開始積極地介入歐洲。對於美國來說,蘇聯的軍事威脅也許並不是最嚴重的,畢竟這個時候美國依然壟斷著核武器。而歐洲國家在戰後的艱難的經濟才是對西方社會最大的威脅。“馬歇爾計畫”就此提出。實際上馬歇爾計畫與其說是經濟援助,倒不如說是一個”陷阱“——給蘇聯設下的套。首先,通過經濟援助,穩住歐洲國家的心。另一方面,馬歇爾計畫沒有限制蘇聯衛星國的參與,但是美國知道,蘇聯是不會允許其衛星國參加的。這就可能增加蘇聯集團之間的裂痕。

蘇聯果然中計。為了應對馬歇爾計畫,蘇聯加緊了對衛星國的控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當時東歐唯一的民主政府,也是很少的對蘇聯表示友好的政府。與鐵托的關係破裂,鐵托開始接受西方的援助。一計不成又生一計。1948年蘇聯封鎖柏林,但在美國強有力的空中運輸的保障下,這一計畫也失敗了。這一連串的行動,表明史達林嚴重低估了美國的能力,開始失去方寸。這一連串的行為,也加重了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擔憂。反倒是替美國掃清了通過歐洲復興方案和組建北約方面的障礙。西德也是在這一時期成立的。這也標誌著,史達林在冷戰對弈的第一回合徹底失敗。

其二,則是動用有效的外交手段離間西方國家。但是蘇聯在這兩方面都失敗了。條件一自不用說。出於鞏固南翼和在地中海獲得出海口的需要,史達林拒絕根據協定從伊朗北部撤軍,並且要求獲得對土耳其海峽的控制。這就觸及到了英美的底線。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尋求對蘇聯行為的解釋。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駐蘇聯外交官喬治·肯南提交了著名的“長電報”,其中提到了蘇聯行為根源的第三種原因:為了維持對內部的獨裁統治,蘇聯必須將外部世界視為敵對的。因此,美國希望讓步換來蘇聯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著名的遏制戰略就此提出。

遏制戰略之父喬治·肯南

這一戰略的提出也徹底改變了美國的行為。美國開始積極地介入歐洲。對於美國來說,蘇聯的軍事威脅也許並不是最嚴重的,畢竟這個時候美國依然壟斷著核武器。而歐洲國家在戰後的艱難的經濟才是對西方社會最大的威脅。“馬歇爾計畫”就此提出。實際上馬歇爾計畫與其說是經濟援助,倒不如說是一個”陷阱“——給蘇聯設下的套。首先,通過經濟援助,穩住歐洲國家的心。另一方面,馬歇爾計畫沒有限制蘇聯衛星國的參與,但是美國知道,蘇聯是不會允許其衛星國參加的。這就可能增加蘇聯集團之間的裂痕。

蘇聯果然中計。為了應對馬歇爾計畫,蘇聯加緊了對衛星國的控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當時東歐唯一的民主政府,也是很少的對蘇聯表示友好的政府。與鐵托的關係破裂,鐵托開始接受西方的援助。一計不成又生一計。1948年蘇聯封鎖柏林,但在美國強有力的空中運輸的保障下,這一計畫也失敗了。這一連串的行動,表明史達林嚴重低估了美國的能力,開始失去方寸。這一連串的行為,也加重了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擔憂。反倒是替美國掃清了通過歐洲復興方案和組建北約方面的障礙。西德也是在這一時期成立的。這也標誌著,史達林在冷戰對弈的第一回合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