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 蘋果製造為何難回本土?

受到中美貿易長期存在順差,以及美國製造業回歸影響,

中美兩國關係正被貿易戰蒙上一層陰影。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曾經多次表示,希望蘋果手機製造工廠能夠回歸美國,並同時承諾會降低稅收。同時,也有一些美國聲音認為,蘋果手機組裝基地設在中國成為中美貿易順差的重要原因。

特朗普的本意是,希望蘋果公司的CEO庫克能夠把蘋果手機所有的產業鏈都搬回美國來生產,這樣可以增添幾十甚至上百萬個工作崗位。

但特朗普對蘋果公司提出的要求,庫克既沒有正面回答,更沒有採取措施積極回應。

為此,馬雲在《華爾街日報》刊登署名文章,他將一這現象總結為“中國是收入的順差,美國是利潤的順差”。他還是以蘋果作為典型案例,蘋果公司在加州開發專利晶片和作業系統,由中國生產商把韓國生產的部件組裝成成品,當韓國和中國從銷售配件和組裝成品中拿到一些微利時,

美國卻拿走了幾乎全部的利潤。蘋果公司每年賺取的利潤高達480億美元。

平心而論,在一台蘋果手機中,開發專利晶片和作業系統是在美國加州設計的。而原材料多數是進口的,零部件主要也是由日本、韓國生產的,而中國的富士康別看基地規模龐大,但作為蘋果的代工企業,只獲得大約10%的價格空間。如果美國把整個蘋果手機進口的價格都算在對華貿易逆差上,這是不厚道的演算法。

現在看來,儘管貿易戰的陰影不斷擴散,但是在中美兩國研究者來看,鑒於蘋果手機的規模化生產需要跨國合作是如此緊密和重要,甚至沒有人願意衝動到讓它成為貿易戰的受害者。那麼,特朗普要蘋果製造回歸,而蘋果公司卻竭力反對呢?

首先,在蘋果手機生產上面,中國企業賺得實在可憐,獲得最豐厚利潤的是蘋果公司,如果特朗普非要把手機製造搬回國內生產,即使蘋果能在短期內弄出這樣一條產業鏈,那在美國本土生產的配件和組裝成本也會扶搖直上。本來蘋果公司每年能賺480億美元,如果搬回本土,利潤肯定會被侵蝕,庫克當然心有不甘。

有資料顯示,一台iPhone7最低售價649美元,總成本大約為237.45美元,

其中歸於中國的加工成本僅約5.96美元;在價值153.88美元的核心電子元器件中,中國僅1家公司參與電池供應,價值約2.5美元。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加工和提供電池總共獲得8.5美元,而美國企業僅在提供核心元器件一項上就獲得64美元。

再者,儘管國內加工廠並不掌握核心部件的設計、生產能力,但是由於蘋果在技術上整體的領先,非核心部件的生產也需要很高的工藝技術水準,一些海外的企業能夠生產,但優良率不高,滿足不了蘋果規模化生產的需求。蘋果手機目前這種製造工藝方面的領先、產業鏈的完整是全球其他市場所不具備的。

為蘋果提供服務的各個中國製造廠具有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這種不可替代性並不僅僅來源於廉價的勞動力,更重要的是完整的產業鏈所提供的規模化生產能力。這是蘋果選擇在中國開設工廠的原因之一,也是特朗普所忽視的事情。

最後,中低端製造也有多年積累的專利技術。世界加工廠分工格局目前已經形成。別以為富士康為蘋果代工沒有一點智慧財產權,實際上在為蘋果生產的過程中,國內的工廠也形成了一批生產環節的智慧財產權,而這些都是短時間難以替代的。

截止至2017年,富士康申請專利數是 128400 項,獲准專利數目,超過64300 項。一般人以為富士康就是靠砍價(costdown)方法去搶奪訂單,可從來不知道,郭台銘真正是靠“專利壁壘”來維持他的龐大帝國。

舉個例子,電腦主機板上的連結器,那小小的玩意兒,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專利都在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手上,郭台銘曾多次說,他的帝國要維持下去,只有三個武器,一是供應鏈,一是專利,還有一個是工業銀行。可見,專利技術也是中國製造無法被替代的殺手鐧。

美國一些政客認為,製造業應該回歸美國,這樣中美貿易順差可以縮小。但是美國商人們卻持不同看法,這既有製造業回歸後,各項成本的上升,得不償失。也有全球產業鏈分工已經形成,各國攜手合作,再回歸本土,美國企業沒這能力!更關鍵的是,即使中低端製造業也有專利技術,要想保證商品短時間規模化生產還得依賴中國。

但是由於蘋果在技術上整體的領先,非核心部件的生產也需要很高的工藝技術水準,一些海外的企業能夠生產,但優良率不高,滿足不了蘋果規模化生產的需求。蘋果手機目前這種製造工藝方面的領先、產業鏈的完整是全球其他市場所不具備的。

為蘋果提供服務的各個中國製造廠具有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這種不可替代性並不僅僅來源於廉價的勞動力,更重要的是完整的產業鏈所提供的規模化生產能力。這是蘋果選擇在中國開設工廠的原因之一,也是特朗普所忽視的事情。

最後,中低端製造也有多年積累的專利技術。世界加工廠分工格局目前已經形成。別以為富士康為蘋果代工沒有一點智慧財產權,實際上在為蘋果生產的過程中,國內的工廠也形成了一批生產環節的智慧財產權,而這些都是短時間難以替代的。

截止至2017年,富士康申請專利數是 128400 項,獲准專利數目,超過64300 項。一般人以為富士康就是靠砍價(costdown)方法去搶奪訂單,可從來不知道,郭台銘真正是靠“專利壁壘”來維持他的龐大帝國。

舉個例子,電腦主機板上的連結器,那小小的玩意兒,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專利都在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手上,郭台銘曾多次說,他的帝國要維持下去,只有三個武器,一是供應鏈,一是專利,還有一個是工業銀行。可見,專利技術也是中國製造無法被替代的殺手鐧。

美國一些政客認為,製造業應該回歸美國,這樣中美貿易順差可以縮小。但是美國商人們卻持不同看法,這既有製造業回歸後,各項成本的上升,得不償失。也有全球產業鏈分工已經形成,各國攜手合作,再回歸本土,美國企業沒這能力!更關鍵的是,即使中低端製造業也有專利技術,要想保證商品短時間規模化生產還得依賴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