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歌德說,“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

德國詩人席勒:一個讀書成癮的世紀

1763年,世界上第一個《普遍義務教法》在德國普魯士誕生。1807年,普魯士政府承擔起“教育整個民族”的重任:所有的小學、中學和大學一概由國家出資,

德意志從此走上了一條全民免費教育的道路,從而將“閱讀革命”推向高☆禁☆潮。德意志帝國于1871年建立時,已基本上消滅了文盲(當時的法國和英國分別有24%和30%的文盲)。正是在這場閱讀革命的高☆禁☆潮中,德意志民族才成為“教育的民族”,一個具有“嚴守時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廉潔奉公、井然有序、熱愛科學”之美德的民族。

反觀我國歷史,儘管有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也沒有產生一場閱讀革命,

這裡有體制上的原因。中國自秦漢以來就建立起大一統的中央君主專制制度,一直壓制著任何自由思想的發展。2000年來中國25朝歷史竟然出不了一位真正的思想家,就是一個鐵證。至今中國人津津樂道的,仍然是2500年前春秋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

德國人讀書讀出了自我意識,讀出了在傳統面前的獨立與自由,而中國人讀書卻讀出了官本位,讀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當德國人在啟蒙的理性中走向科學時,中國人還在讀四書五經;當德國人在大改革中走向全民教育時,中國人還在大興文字獄。中國千百年來的愚民政策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新中國成立時,90%的中國人都是文盲。

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是交流融合的結果。那種所謂的“純粹的民族文化”不過是“貧血的文化”。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問題是交流,不僅是物質的交流,

更是精神的交流,而這種交流的第一步就是閱讀,閱讀世界上所有的好書!

德國哥廷根大學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圖書館1737年誕生于德國哥廷根大學,最早的圖書館學專業1808年也誕生於此。這裡是世界大學圖書館及其專業、也是今天所謂“資訊管理科學”的鼻祖,

它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藏書種類最多、功能最齊全的大學圖書館。

在德國,任何一位德國公民或遊客,只要持有能證明自我身份的證件,就可以自由進入任何大學圖書館,自由借閱任何書籍。大學圖書館都是開架的,讀者自取,一人一次限借5本,但歸還時須由專業管理員歸架,以免放錯位置。各大學所屬學院也配有圖書館,這種專業圖書館同樣大得驚人,

例如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院的圖書館,書架擺放的實際距離達2公里!

大學圖書館設有複印室和照相室,所需材料可以當場免費複印或拍照帶走。每個閱讀座位都配有電腦,該館沒有的書可以通過館際互借系統到別的館去借,這種互借系統甚至能幫你借到世界上任何一本書。有的大學圖書館24小時開放,不少學生帶上乾糧和飲料,進入圖書館徹夜不歸。

法蘭克福有“世界出版業的奧運會”

德國以主辦大型圖書博覽會聞名於世。每年春秋兩季,萊比錫圖書博覽會、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成為全球圖書廠商最大的盛會。萊比錫圖書博覽會有90多年歷史,而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獲得了“全球第一圖書博覽會”的美譽。

在法蘭克福,書展差不多有500多年的歷史。早在16世紀,這裡就是拉丁文精裝巨書出版商的聚集地。二戰後,為了振興德國文化,1949年舉辦了首屆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此後每年10月上旬舉辦一屆,為期7天,並且每年選擇一個國家作為主賓國,向世界介紹該國的書籍、作者等。博覽會對展品概不審查,責任由展出者自負。

半個世紀以來,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使這座城市成為“世界出版業的麥加”。這場“世界出版業的奧運會”,不僅是法蘭克福的節日,也是這座城市的一樁大買賣。每當盛會開幕,至少有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0家出版商前來“競技”。世界上約75%的版權貿易是通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達成的!

德國一位官員說,所有這一切都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就是德國在“用讀書豐富國家的智慧”。事實上,德國的圖書出版業已經全球化。號稱世界出版第一大公司的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下轄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和美國第一大出版集團蘭登書屋,其銷售業績遠遠超過德國書業的總銷售額。

家裡沒有書,等於房子沒有窗戶

德國人喜歡讀書舉世聞名。只要在公共場所走一遭,不管是幽靜的草地、芳香的咖啡館,還是飛速疾駛的火車上,都會看到人們手捧一本書沉浸其中。甚至那些剛從建築工地下班的工人,還沒來得及換洗,跑進地鐵一坐下,就拿起書本啃了起來。德國歷史上出現如此眾多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與他們博覽群書有關。

德國人不僅喜歡讀書,而且喜歡購書、藏書,親朋好友饋贈禮物常常少不了書。據統計,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100多本。一個普通的德國家庭,每月購書支出達50歐元以上,占業餘愛好支出的10%。他們常說:“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星羅棋佈的圖書館是德國人又一精神家園。德國有1.4萬多家圖書館,深入每個居民社區,平均每1萬人即擁有1.7家圖書館。任何人走進離家最近的圖書館,只要出示當地居住證明,交上10歐元年費,便可在1分鐘內辦好借書卡。憑這張卡,可隨時在全國300多個城市的圖書館借書。德國所有的圖書館均實行電腦聯網,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借到全國任何一家圖書館的書。難怪有人說,在德國借書,比買啤酒還方便。

德國平均每年有8萬多冊新書出版,德國出版的書籍總數已達6億冊,年均總銷售額達95億歐元,對外輸出額每年都在10億歐元以上,全球每10本書中就有一本是德國出版的。每年至少有5000多種德文書被其他國家買下版權,翻譯成他國文字。

歌德說,“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在這個延續著綿長閱讀傳統的國家,文化生活永遠高於政治生活。

德國以主辦大型圖書博覽會聞名於世。每年春秋兩季,萊比錫圖書博覽會、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成為全球圖書廠商最大的盛會。萊比錫圖書博覽會有90多年歷史,而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獲得了“全球第一圖書博覽會”的美譽。

在法蘭克福,書展差不多有500多年的歷史。早在16世紀,這裡就是拉丁文精裝巨書出版商的聚集地。二戰後,為了振興德國文化,1949年舉辦了首屆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此後每年10月上旬舉辦一屆,為期7天,並且每年選擇一個國家作為主賓國,向世界介紹該國的書籍、作者等。博覽會對展品概不審查,責任由展出者自負。

半個世紀以來,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使這座城市成為“世界出版業的麥加”。這場“世界出版業的奧運會”,不僅是法蘭克福的節日,也是這座城市的一樁大買賣。每當盛會開幕,至少有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0家出版商前來“競技”。世界上約75%的版權貿易是通過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達成的!

德國一位官員說,所有這一切都圍繞一個中心展開,就是德國在“用讀書豐富國家的智慧”。事實上,德國的圖書出版業已經全球化。號稱世界出版第一大公司的德國貝塔斯曼集團,下轄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和美國第一大出版集團蘭登書屋,其銷售業績遠遠超過德國書業的總銷售額。

家裡沒有書,等於房子沒有窗戶

德國人喜歡讀書舉世聞名。只要在公共場所走一遭,不管是幽靜的草地、芳香的咖啡館,還是飛速疾駛的火車上,都會看到人們手捧一本書沉浸其中。甚至那些剛從建築工地下班的工人,還沒來得及換洗,跑進地鐵一坐下,就拿起書本啃了起來。德國歷史上出現如此眾多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與他們博覽群書有關。

德國人不僅喜歡讀書,而且喜歡購書、藏書,親朋好友饋贈禮物常常少不了書。據統計,德國每個家庭平均藏書近300冊,人均藏書100多本。一個普通的德國家庭,每月購書支出達50歐元以上,占業餘愛好支出的10%。他們常說:“一個家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星羅棋佈的圖書館是德國人又一精神家園。德國有1.4萬多家圖書館,深入每個居民社區,平均每1萬人即擁有1.7家圖書館。任何人走進離家最近的圖書館,只要出示當地居住證明,交上10歐元年費,便可在1分鐘內辦好借書卡。憑這張卡,可隨時在全國300多個城市的圖書館借書。德國所有的圖書館均實行電腦聯網,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借到全國任何一家圖書館的書。難怪有人說,在德國借書,比買啤酒還方便。

德國平均每年有8萬多冊新書出版,德國出版的書籍總數已達6億冊,年均總銷售額達95億歐元,對外輸出額每年都在10億歐元以上,全球每10本書中就有一本是德國出版的。每年至少有5000多種德文書被其他國家買下版權,翻譯成他國文字。

歌德說,“讀好書就是同高尚的人談話。”在這個延續著綿長閱讀傳統的國家,文化生活永遠高於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