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把老茶館畫成網紅地 陳安健20年來“交通茶館”系列作品首次集中展出

展覽現場。

長條凳、四方桌,青花蓋碗冒著熱氣,喝茶的人端著茶託,

拿著蓋子左右一撇,吹一口氣,一口茶下肚……昨天的重慶陰天,時不時下點小雨,沒有陽光從亮瓦透下來,位於黃桷坪的交通茶館看起來有些暗,但仔細一看,裡面喝茶的人好像不是以往天天出現在茶館的老茶客,而是羅中立、周春芽、葉永青、程叢林這樣的著名藝術家,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

老茶客們都去哪裡了?他們都去了旁邊四川美術學院黃桷坪校區內的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

那裡正在舉行川美教授陳安健的個展。14日,《見證交通茶館——陳安健個人作品展》在交通茶館舉行開幕式,展覽作品則在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展出,這是陳安健最大規模的一次個人,也是他畫了20年的“茶館系列”作品最集中過的一次展覽,而這一系列的所有作品,都與交通茶館有關。

陳安健 《茶館系列—小貓咪》 2017年

從畫到成為老闆

茶館成為陳安健20年的主題

從川美黃桷坪校區大門出發,往黃桷坪方向走200多米,就能看到交通茶館。裡面全部都是老茶館的擺設,沒有包房沒有空調,最貴的茶只要8塊錢一杯,自己帶茶的話只需要2塊錢,就能在茶館坐上一天。

從1999年開始,川美教授、畫家陳安健開始將茶客畫入了自己的油畫中,

陳安健說這其實來源於他的潛意識。陳安健1959年生於重慶,畢業於川美最著名的77、78級,“在那之前也畫了很多其他的畫,但都是在跟風,看到其他人畫什麼,自己就畫什麼,作品中沒有自己的語言和判斷。”陳安健小時候周圍就有很多茶館,不過他一直只是把茶館當做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啥子畫頭嘛,都是平常見到的。”陳安健這樣的想法在1999年突然有了變化,
“一開始沒有認真去想,所以覺得茶館很平常。但我發現沒有人把茶館作為主題來畫,茶館卻是我從小就很熟悉的東西。”在陳安健看來,“不論是畫家還是作家,只有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才能吃得透、理解的深。”

陳安健 《茶館系列》 2001年

在那之後,陳安健就把交通茶館作為了自己創作的一個切入口,

一畫就是20年。只要天氣好,他基本上都會去交通茶館,倒不是為了喝茶,而是和茶客交流。“只要是經常去那裡的茶客,基本上都認識我,一看到我去還會主動給我爆料,提供創作素材。”

不過陳安健可能一開始也沒想到,自己會從一名茶客變成茶館的“幕後”老闆。上世紀90年代末,交通茶館陷入經營危機,陳安健主動向老闆提出每月補貼茶館1000元,才讓茶館繼續存在。2005年,又有網吧老闆看中了交通茶館,陳安健為了保住茶館,以自己每個月出1500元租金、茶館出1500元租金的方式獲得了承租權。“現在也經常去,我不負責茶館經營,但我要叮囑佘老闆(茶館的運營者),一定要保證茶館的安全,需要維修什麼的,我來出錢。”13年來,陳安健在交通茶館的投資超過了20萬元。

陳安健 《茶館系列-田棒棒走黑棋》 2010年

和茶友成為朋友

陳安健畫茶友還請他們團年

從2000年開始,陳安健的“茶館系列”就開始在全世界各地參加展覽,或多或少也因為陳安健的“茶館系列”,現在的交通茶館,已經成為了重慶的一大網紅景點,來重慶必須要去交通茶館打卡,已經成為了很多遊客的標配。於是交通茶館裡也多了很多拿著手機拍攝甚至直播的年輕人,一開始茶客們都很反感,甚至還有茶客因此報了警。

“老茶客們有些不高興了,不願意有鏡頭對著他們拍,我只有去勸他們要與時俱進,茶館也是經營場所嘛,不能不准別人進來喝茶啊。”其實陳安健也碰到過這樣的情況,一開始他進交通茶館去拍攝素材,也讓茶客非常反感。“一開始他們也不高興,我只有去慢慢‘勾兌’。”陳安健說的“勾兌”就是和茶客們成為朋友,讓他們充分的信任自己。“我跟他們交朋友,也很關心他們,有的人開支不夠,我也會給一些支持,每年還要請他們吃團年飯。”陳安健每年都會答謝老茶客,2018年的團年飯甚至擺了18桌。“他們都是我的模特,我拍他們,他們一點都不會不高興。”

“這是一位退休的員警,可惜現在已經‘走’了。”“這是那個補鞋的,他補鞋的技術還多好的。”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的展廳裡格外熱鬧,以往這個時候應該坐在交通茶館喝茶的茶客,都來到了展廳內,對於他們來說,看畫展也是在尋找老茶友的身影。

展覽現場。

“我17歲就去交通茶館喝茶,到現在都二三十年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茶客一邊給記者介紹畫中人物的故事,一邊評論到:“陳教授的畫畫的好哦,你看這個畫的就像照相機照的一樣。”陳安健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正如此次展覽策展人、著名批評家王林所說,陳安健的“茶館系列”“不僅有現場描繪地點的直接性,而且凸現了對普通、平凡與日常的個人專注,陳安健以平民化的自我觀察,讓作品充滿市井味、煙火氣,因之而成為特別具有地方性的民俗圖像。”

邀居民辦展覽

陳安健要繼續畫茶館主題

“見證交通茶館”展出了60余件陳安健的“茶館系列”作品,這是陳安健最大規模的一次個展,也是這一系列最集中的一次亮相。在陳安健看來,其實這不僅僅是他的個人,“更是黃桷坪的一個文化互動互動。”除了陳安健的油畫,展覽還專門拿了一個展廳,做了一個《生活在黃桷坪——駐地居民六人攝影作品展》,參展的6位“攝影師”都是生活在黃桷坪的普通人,有藝術基地的保安,有棒棒,有餐廳老闆,他們用他們手上的鏡頭,拍下了他們心目中的黃桷坪。

陳安健 《茶館系列—風風車》 2017年

“這次展覽對於我來說,不是回顧展,是我一個新的起步。”陳安健說,他最近一直在琢磨,“茶館系列”畫的有些飽和了,“我要探索新的創新,不能照老樣子畫下去,要畫更能打動觀眾的東西!”但是陳安健很堅持的一點,就是茶館題材不變,“還是畫茶館,但表現手段、表現形式要找到新的路徑。”

藝術家簡介>

陳安健,1959年生於重慶。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77級油畫系,現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美術協會第一屆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孔令強

才讓茶館繼續存在。2005年,又有網吧老闆看中了交通茶館,陳安健為了保住茶館,以自己每個月出1500元租金、茶館出1500元租金的方式獲得了承租權。“現在也經常去,我不負責茶館經營,但我要叮囑佘老闆(茶館的運營者),一定要保證茶館的安全,需要維修什麼的,我來出錢。”13年來,陳安健在交通茶館的投資超過了20萬元。

陳安健 《茶館系列-田棒棒走黑棋》 2010年

和茶友成為朋友

陳安健畫茶友還請他們團年

從2000年開始,陳安健的“茶館系列”就開始在全世界各地參加展覽,或多或少也因為陳安健的“茶館系列”,現在的交通茶館,已經成為了重慶的一大網紅景點,來重慶必須要去交通茶館打卡,已經成為了很多遊客的標配。於是交通茶館裡也多了很多拿著手機拍攝甚至直播的年輕人,一開始茶客們都很反感,甚至還有茶客因此報了警。

“老茶客們有些不高興了,不願意有鏡頭對著他們拍,我只有去勸他們要與時俱進,茶館也是經營場所嘛,不能不准別人進來喝茶啊。”其實陳安健也碰到過這樣的情況,一開始他進交通茶館去拍攝素材,也讓茶客非常反感。“一開始他們也不高興,我只有去慢慢‘勾兌’。”陳安健說的“勾兌”就是和茶客們成為朋友,讓他們充分的信任自己。“我跟他們交朋友,也很關心他們,有的人開支不夠,我也會給一些支持,每年還要請他們吃團年飯。”陳安健每年都會答謝老茶客,2018年的團年飯甚至擺了18桌。“他們都是我的模特,我拍他們,他們一點都不會不高興。”

“這是一位退休的員警,可惜現在已經‘走’了。”“這是那個補鞋的,他補鞋的技術還多好的。”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的展廳裡格外熱鬧,以往這個時候應該坐在交通茶館喝茶的茶客,都來到了展廳內,對於他們來說,看畫展也是在尋找老茶友的身影。

展覽現場。

“我17歲就去交通茶館喝茶,到現在都二三十年了。”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茶客一邊給記者介紹畫中人物的故事,一邊評論到:“陳教授的畫畫的好哦,你看這個畫的就像照相機照的一樣。”陳安健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生存狀態,以及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正如此次展覽策展人、著名批評家王林所說,陳安健的“茶館系列”“不僅有現場描繪地點的直接性,而且凸現了對普通、平凡與日常的個人專注,陳安健以平民化的自我觀察,讓作品充滿市井味、煙火氣,因之而成為特別具有地方性的民俗圖像。”

邀居民辦展覽

陳安健要繼續畫茶館主題

“見證交通茶館”展出了60余件陳安健的“茶館系列”作品,這是陳安健最大規模的一次個展,也是這一系列最集中的一次亮相。在陳安健看來,其實這不僅僅是他的個人,“更是黃桷坪的一個文化互動互動。”除了陳安健的油畫,展覽還專門拿了一個展廳,做了一個《生活在黃桷坪——駐地居民六人攝影作品展》,參展的6位“攝影師”都是生活在黃桷坪的普通人,有藝術基地的保安,有棒棒,有餐廳老闆,他們用他們手上的鏡頭,拍下了他們心目中的黃桷坪。

陳安健 《茶館系列—風風車》 2017年

“這次展覽對於我來說,不是回顧展,是我一個新的起步。”陳安健說,他最近一直在琢磨,“茶館系列”畫的有些飽和了,“我要探索新的創新,不能照老樣子畫下去,要畫更能打動觀眾的東西!”但是陳安健很堅持的一點,就是茶館題材不變,“還是畫茶館,但表現手段、表現形式要找到新的路徑。”

藝術家簡介>

陳安健,1959年生於重慶。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77級油畫系,現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重慶美術協會第一屆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孔令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