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兒奴媽媽快醒醒!“伺候”他一陣子,不能“包攬”他一輩子!

週末表姐帶著娃到我家小聚,我算是見識了一個“焦灼母親”的可怕。

娃搭著積木,表姐拿著水杯打斷,“趕緊喝口水!”,說完還和我吐槽“要是我不給他喝水,從來不會自己喝~”

娃拿了顆葡萄,

表姐一個箭步沖過來說:“停停停!不能整顆吃!我給你剝了皮,把籽兒弄出來你再吃,這麼大了都不會吐籽兒!”

娃用大人筷子夾菜,表姐一把搶過來說“你不會使筷子!弄得亂七八糟還戳眼睛。”說完還白了孩子一眼,對我說,“他們幼稚園班上好多孩子筷子用得可好呢,我家這個笨,到現在還不會。”

……

歐,買糕的!

不得不說,我小外甥的人生真是太艱難了,處處被保護,處處被禁止,

還要處處被鄙視……

1、多吃多穿多保護VS吃苦受凍想辦法

就三個字“孩子奴”,概括了很多中國長輩。

長大個得多吃!不生病得多穿!養孩子最重要的是保護!

幾個大人帶一個娃,整天追在屁股後面伺候著,一旦磕磕碰碰頭疼腦熱,家裡亂成一鍋粥。

每當這個時候,

我們總會感歎一下,人家國外一個媽帶N娃,還井井有條,是怎麼做到的啊?

美國家長重視“家務”:美國媽媽也會為照顧不好孩子而焦慮。但她們心中的“照顧不好”,不是磕碰生病,而是沒有教會ta適應社會的“服務技能”和“思考能力”

英國重視“餐桌教育”:從1歲半進行餐桌自理和禮儀的訓練,他們認為餐桌上的遷就,會造成孩子在生活中自私、任性、難以自控

日本從小鍛煉“意志力”:他們寧願冬天讓孩子受凍,

激發人體強大的調節能力。也不相信健康能通過“多穿多捂”保護出來

不要以為1歲的寶寶不會思考,ta們會適應你的方式,選擇自己的行為。就算他們那麼小,沒有能力真正自理,但很多中國寶寶心裡都有5個字:

一切有媽媽

而外國孩子小的時候,

心裡也有5個字:

生活靠自己

所以,當你的孩子正在“多吃多穿多保護”時,人家孩子正在“受凍吃苦想辦法”呢!

2、有一個隨時出手幫忙的媽媽,就有一個遇困難馬上退縮的孩子。

閨蜜小米總是覺得自己閨女膽小不自信,一挫敗就崩潰。

比如,

搭積木一失敗就全部推到,把積木都扔地上。食品袋一打不開,就生氣地踩碎。遇到自己的弱項遊戲,從來都躲躲閃閃,不參與這項遊戲。

比如,從來不敢在幼稚園便便,就算憋不住了拉在褲子上也不願在幼稚園上廁所。

其實,問題的根源當然還是媽媽,也是特典型一“孩兒奴”。

對閨女,她總是安排得妥帖周到,生怕孩子做不好或者受委屈。

在外面和別的小朋友玩,受到一點委屈,立馬出面為女兒“討公道”。閨女在玩遊戲的時候,遇到困難她立馬出手替閨女解決。

要說的這個道理可能惹很多媽媽不高興:無微不至的“包攬”,不是一份合格的愛,更像是你發洩愛子之心的任性。

所以,請收回那只隨時要扶起孩子的手,給他們機會去嘗試去試錯,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樣才會收穫一個敢於嘗試也不怕失敗的孩子。

3、你“伺候”了TA的童年,就要有準備“包攬”TA的一生。

有一天去朋友家吃飯,她12歲的女兒翹著二郎腿在沙發上拿著手機玩遊戲。“媽,給我洗幾顆葡萄來。”她媽說,“家裡來客人了,葡萄在冰箱,自己洗洗吧。”

謔,沒想到她女兒不高興了,神情忿忿的向媽媽抗議:一直都是你幫我為我洗水果的,為什麼今天就不洗呢?洗個水果要幾分鐘?

所以,有時,我們幫孩子做太多,實際上是在助長孩子一種“受之無愧感”,他們把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當做是習慣性獲得,毫無感激之情。

今天他認為你應該為他背書包、倒水、洗腳,明天他就會認為你應該為他找工作、買房子,如果某天你給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4、給了,不知感恩,不給,心生恨意。

寫到這裡,我想到幾年前機場弑母的留學生汪佳晶(被網友稱為汪九刀)。

他留日五年,卻從未像別的留學生一樣打工,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都伸手向母親要,而在國內的媽媽每月也僅有7000元的收入而已。

在機場,因為學費問題和母親發生爭執,一言不合就連捅母親九刀。

一直以來,他心安理得享受著母親含辛茹苦提供的溫室生活,當索取無果,他便滿腔憤恨,用刀坎向那個他叫了20多年“媽媽”的人。

別人給了,他覺得那是人家應該做的,不知感恩;

別人不給了,他就認為別人太不應該,心生恨意。

由此看來,適當地放手,適時地退出,在該做某事的年齡讓孩子自己去做某事,而且讓他意識到那就是他應該做的事是多麼重要。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對不起,即使你只有一歲,自己該做的事情還得自己做。

在他1歲半的時候,換下來的紙尿褲可以讓他自己扔到垃圾桶。

在他兩歲的時候,讓他把自己的積木放進玩具箱裡。

在他3歲的時候,要求他自己洗乾淨手再吃飯。

在他6歲的時候,學會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

……

最後,考拉媽媽想說的是,在你無時不刻想伸手替他幹的時候,告訴自己:為了孩子能體面地生活在這個世界,得體的退出才是自己應該時刻保持的正確姿勢。

孩子終究需要自己長大,需要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學會放手,讓他自己具備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這才是最理智的舐犢情深。

附上一份來自美國的《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請對照孩子的年齡段,讓他學會這些家務,並養成幹這些家務的習慣。

《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

18~24個月

✔可以讓寶寶自己拿湯勺吃飯;

✔把髒尿布或者紙尿褲扔到垃圾桶。

2~3歲

✔在家長指導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

✔幫大人拿取東西;

✔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

✔學會使用馬桶;

✔學會刷牙;

✔學會澆花(教會孩子多久澆一次、每次澆多少);

✔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

✔更好地使用馬桶;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給寵物餵食物(注意訓練孩子怎樣做才安全);

✔取報紙或信件;

✔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

立馬出面為女兒“討公道”。閨女在玩遊戲的時候,遇到困難她立馬出手替閨女解決。

要說的這個道理可能惹很多媽媽不高興:無微不至的“包攬”,不是一份合格的愛,更像是你發洩愛子之心的任性。

所以,請收回那只隨時要扶起孩子的手,給他們機會去嘗試去試錯,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樣才會收穫一個敢於嘗試也不怕失敗的孩子。

3、你“伺候”了TA的童年,就要有準備“包攬”TA的一生。

有一天去朋友家吃飯,她12歲的女兒翹著二郎腿在沙發上拿著手機玩遊戲。“媽,給我洗幾顆葡萄來。”她媽說,“家裡來客人了,葡萄在冰箱,自己洗洗吧。”

謔,沒想到她女兒不高興了,神情忿忿的向媽媽抗議:一直都是你幫我為我洗水果的,為什麼今天就不洗呢?洗個水果要幾分鐘?

所以,有時,我們幫孩子做太多,實際上是在助長孩子一種“受之無愧感”,他們把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當做是習慣性獲得,毫無感激之情。

今天他認為你應該為他背書包、倒水、洗腳,明天他就會認為你應該為他找工作、買房子,如果某天你給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4、給了,不知感恩,不給,心生恨意。

寫到這裡,我想到幾年前機場弑母的留學生汪佳晶(被網友稱為汪九刀)。

他留日五年,卻從未像別的留學生一樣打工,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都伸手向母親要,而在國內的媽媽每月也僅有7000元的收入而已。

在機場,因為學費問題和母親發生爭執,一言不合就連捅母親九刀。

一直以來,他心安理得享受著母親含辛茹苦提供的溫室生活,當索取無果,他便滿腔憤恨,用刀坎向那個他叫了20多年“媽媽”的人。

別人給了,他覺得那是人家應該做的,不知感恩;

別人不給了,他就認為別人太不應該,心生恨意。

由此看來,適當地放手,適時地退出,在該做某事的年齡讓孩子自己去做某事,而且讓他意識到那就是他應該做的事是多麼重要。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對不起,即使你只有一歲,自己該做的事情還得自己做。

在他1歲半的時候,換下來的紙尿褲可以讓他自己扔到垃圾桶。

在他兩歲的時候,讓他把自己的積木放進玩具箱裡。

在他3歲的時候,要求他自己洗乾淨手再吃飯。

在他6歲的時候,學會自己整理自己的書包。

……

最後,考拉媽媽想說的是,在你無時不刻想伸手替他幹的時候,告訴自己:為了孩子能體面地生活在這個世界,得體的退出才是自己應該時刻保持的正確姿勢。

孩子終究需要自己長大,需要自己去面對這個世界,學會放手,讓他自己具備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這才是最理智的舐犢情深。

附上一份來自美國的《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請對照孩子的年齡段,讓他學會這些家務,並養成幹這些家務的習慣。

《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

18~24個月

✔可以讓寶寶自己拿湯勺吃飯;

✔把髒尿布或者紙尿褲扔到垃圾桶。

2~3歲

✔在家長指導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

✔幫大人拿取東西;

✔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

✔學會使用馬桶;

✔學會刷牙;

✔學會澆花(教會孩子多久澆一次、每次澆多少);

✔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

✔更好地使用馬桶;

✔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給寵物餵食物(注意訓練孩子怎樣做才安全);

✔取報紙或信件;

✔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