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和旅遊是靈魂與載體還是詩與遠方?

國家政府機構改革終於塵埃落定了。其他部門的改革暫且不論,

先來談一談與咱息息相關的文化部吧。

文化部與國家旅遊局的合併,生髮出一個新部委——文化和旅遊部。二者的“合併”,絕非是誰吃掉誰的問題,而是合併後生成一個新單位,或者用“涅槃”來形容更為恰當,即二者合併而涅槃,生髮出文化和旅遊部。

文化和旅遊部,並非是中國首創,早已有之、他國有之。世界上曾經把文化和旅遊合為一個部委的大有國在:土耳其、印度、韓國和新加坡等,

是也。就是說,文化和旅遊共處於一個部委,是有其合理性的。

文化部和旅遊局合併以後,不少人都在探討:文化和旅遊究竟是什麼關係。我所聽到的,大體上有兩種。

一種觀點是:“靈魂”與“載體”的關係,即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

但這種提法似乎有抬高文化、貶低旅遊之嫌,故不再這麼提了。

第二種觀點是:“詩和遠方”的關係,這是典型的“秋雨式語言”,是借用余雨秋先生的說法。用“詩”來代替文化,用“遠方”來代替旅遊,這個比喻確實不錯,還蠻有些詩意的.

但竊以為,這兩個比喻都未能切中肯綮。前者難免不使人產生“文化是頭腦”和“旅遊軀體”的感覺,這不利於二者的“共生”與“共融”。後者不免使人產生一種“虛無縹緲” 、 “玄之又玄”的感覺。

其實,文化和旅遊是一對“孿生兄弟”,二者從古至今就相互依存、不離不棄、優勢互補、相得益彰。在這對“兄弟”中,孰先孰後?恕我直言,肯定是先有旅遊後有文化的,因為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旅遊則在人未成為人之前就已經存在,原始人的遷徙、跋山涉水、尋覓食物的過程,就是旅遊的早期階段。來自中亞大草原的雅利安人,

一部分人向東南方向遷徙到南亞,創造出印度文明,一部分西進到現在的歐洲大陸,形成了西方文明。印度文明、歐洲文明等,都和人類“大遷徙”,即原始形態的“旅遊”有關。在人類遷徙、流動以及同自然和人類本身鬥爭都過程中,逐漸獲得各種資訊,轉而積累為知識,知識進一步提升為文化。所以說,文化和旅遊是密不可分的。

對於文化和旅遊的關係,古人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關係。

在人類歷史上,文化與旅遊的結合曾經孕育出無數個文化大家,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李白,撰寫《徐霞客遊記》的徐弘祖,撰寫〈物種起源》的達爾文;撰寫《馬可•波羅遊記》馬可•波羅等。可以列舉出無數個文化和旅遊相結合而生成的文化大師和文化名著。

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化和旅遊的結合,有利於我國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些津津樂道于“純文化”,擔心文化被旅遊商品化、通俗化的人,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為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創建點贊!

沼荷(原創)

2918/04/16 清晨

於家中 枕上

耕耘齋主沼荷,原名車兆和,中國文化部外聯局文化官員;曾擔任中國駐菲律賓、美國華盛頓、以色列、土耳其、南非、韓國和美國洛杉磯等使(領)館文化官員與文化參贊;曾擔任首爾中國文化院院長等職務。主要著作有《假如還有來生——沼荷詩詞選》、《夕陽斜照——沼荷文化外交散記》;譯作《以色列詩人——拉亥爾詩選》、《紅寶石——南非短篇小說精粹》、《世界兒童文學選》(合譯);在中外報刊雜誌上發表數十篇介紹異域風情的文章……

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化和旅遊的結合,有利於我國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些津津樂道于“純文化”,擔心文化被旅遊商品化、通俗化的人,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為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創建點贊!

沼荷(原創)

2918/04/16 清晨

於家中 枕上

耕耘齋主沼荷,原名車兆和,中國文化部外聯局文化官員;曾擔任中國駐菲律賓、美國華盛頓、以色列、土耳其、南非、韓國和美國洛杉磯等使(領)館文化官員與文化參贊;曾擔任首爾中國文化院院長等職務。主要著作有《假如還有來生——沼荷詩詞選》、《夕陽斜照——沼荷文化外交散記》;譯作《以色列詩人——拉亥爾詩選》、《紅寶石——南非短篇小說精粹》、《世界兒童文學選》(合譯);在中外報刊雜誌上發表數十篇介紹異域風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