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蘋果、華為、OPPO、小米、榮耀都在做AR,到底誰更勝一籌?

浪尖上的手機行業,從來不缺乏對熱點的追逐。從全面屏、到人工智慧、再到區塊鏈,在資本的熱捧之下,各大手機廠商都緊緊地跟進新的技術熱點。

2017年AR概念大熱,一直被智慧硬體廠商所看好,

手機廠商也不可避免的大舉進軍。到了今年,AR技術已經開始慢慢成熟,諸多手機廠商紛紛發佈了屬於自己的AR手機。

在今日下午榮耀10手機的發佈會上,AR也是榮耀的一大亮點。首先是拍照時支持AR手勢特效,其次還與騰訊聯合發佈了AR遊戲《一起來捉妖》,

還可用本款手機的AR內置功能實現與趙麗穎“合影”的拍照效果。

那麼,除了榮耀在AR方面的一些應用之外,AR技術與手機硬體到底還能產生哪些化學反應?這些AR手機究竟是一款什麼產品?有哪些手機廠商在追趕AR風口?AR手機真的能夠給手機行業帶來新的突破契機嗎?

AR+手機究竟能帶來哪些產品?

AR手機的發展依靠硬體和軟體共同完成。硬體包括移動晶片處理器、攝像頭模組、感測器,目前高通、英特爾等晶片巨頭都已經加入到AR移動晶片領域的研發,從硬體底層來改善AR在手機上的體驗,那麼這些手機廠商到底是如何將AR與手機進行結合的呢?

—— 聯想 ——

其實早在2016年11月,聯想就基於穀歌Tango平臺發佈了首部的AR手機PHAB2 Pro。該機搭載了三顆攝像頭,除了一顆常規的1600W攝像頭,還有一顆景深攝像頭和一顆動態追蹤/魚眼攝像頭,來支援精准的AR性能。但由於手機本身的不足和穀歌Tango的失敗,這款手機也草草收場。

—— 華碩 ——

2017年1月,華碩也在CES上發佈了全新的ZenFone AR手機,ZenFone AR最大特色是採用華碩為AR增強現實打造的2300W圖元TriCam三重鏡頭系統,

支援運動追蹤和景深探測。而這款手機也是穀歌Tango平臺的第二款機型。

—— 蘋果 ——

在2017年蘋果的發佈會上,庫克稱“AR技術讓他感到激動興奮,甚至想要尖叫”。Schiller 稱iPhone8和iPhoneX是“第一款真正為 AR 打造的智慧手機”,A11 晶片讓 iPhone 的 AR 功能可以更好的實現,另外其攝像頭專門為 AR 而校準,

刷新率達到 60 fps,擁有全新陀螺儀和加速計,以及準確的動作追蹤。在發佈會上,還進行了長時間、大篇幅的AR演示,來展示iPhone在AR方面的強大實力。

—— 華為 ——

在前不久的華為春季新品發佈會上,HUAWEI P20&P20 Pro也是搭載了強勁的AR功能,在發佈會上,華為方面花了十多分鐘來進行該功能的說明與演示。在發佈會上的演示,一輛保時捷就那麼憑空誕生,除了能夠在手機上觀看整車外觀、車內配飾之外,還能通過車窗跟“山頂上的朋友”say hello。

基於華為AR引擎,再結合麒麟晶片、HiAI、攝影技術和演算法進行垂直一體化整合,將會帶來更加強大的AR體驗。

—— OPPO ——

在OPPO的發佈會上,OPPO公佈了一些未來方向,將自建AR開發者平臺,該平臺最快將5月上線。OPPOAR開發者平臺聯合商湯科技支持跨平臺適配,支持iOS和Android兩個平臺。為了讓更多用戶體驗到AR應用的全新體驗,OPPO AR開發者平臺吸納了王者榮耀、京東等開發者入駐。

按照OPPO的規劃,預計到2018年底的時候,將有1億台OPPO終端支援AR應用。

—— 小米 ——

小米與 Google 達成合作,成為首批(還有華為和三星)搭載 ARCore 技術的廠商,手機上即可實現增強現實體驗,小米獨家首發了收款AR遊戲The Machines,雷軍也刻意安排了一場AR遊戲秀,來展示小米手機在AR功能方面的強大。

—— 三星 ——

三星2月底在 MWC上發佈了Galaxy S9 和 S9+手機,宣佈支援谷歌的增強現實開發套裝軟體ARCore,將與蘋果ARKit擁有幾乎一樣的AR功能,可以支援無數的AR應用,比較實際的就是AR Emojis,可以識別人臉製作自己的表情包。

除此之外,Google在官方博客中還宣佈,今年推出的 ARCore 設備還將包括LG、摩托羅拉、HMD /諾基亞、中興、索尼和 Vivo 等品牌。另外,Google 宣佈國內的京東商城、網易的部分應用也將集成 ARCore 技術。

AR手機體驗差,仍未真正實現落地應用

可以預見的是,AR必定將是改變智慧手機用戶體驗的一項關鍵技術,只不過當前大環境仍在探討AR與手機該如何結合,距離AR技術的真正落地仍然差臨門一腳。

雖然當前手機硬體正在不斷的出現、升級,AR技術與手機的結合越來越深入;但是直接影響著使用者體驗的軟體內容卻處於不合格的狀態。

目前看來,從蘋果、三星等傳統的國際手機巨頭,再到華為、OPPO、小米等國產品牌,他們推出的AR手機更多還是僅在手機硬體上支援AR應用,以及對AR在搜索、購物、遊戲等各方面的應用的期待。

以華為 P20為例,其搭載的“AR發現”應用,目前理論上可以應用於搜索、購物、展示、遊戲、拍照和教育領域,但現實卻是在這些領域中嚴重缺乏AR內容的支援。可以在手機上進行VR呈現的內容寥寥無幾,雖然偶有定制化內容出現,也很難取得爆發性的效果。

在小米的發佈會上,雷軍還鼓勵開發者儘快為谷歌ARCore開發遊戲,滿足用戶的需求,發揮手機的最大可玩性。

這主要是目前AR生態架構沒能完全建立造成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內容接入標準,各家的平臺不一樣,相容性也有很大的差異,若各家做各家的內容,不能普適性地接入到所有的智慧硬體之中,就直接造成使用者對AR產品的不好體驗。

長時間沒有一款能夠引爆市場的AR作品出現,讓整個市場對AR的期待值不斷降低,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有用戶開始出現“冷漠以對”的現象。

寫在最後:手機市場目前正面臨著紅利的真空期,市場由增量轉向存量,還面臨著元器件成本的上漲,競爭的白熱化等殘酷的現實。

對於手機廠商而言,解題之道在於不斷探索新的突破點,幫助品牌找到新的增長點。AR作為一大市場熱點,各家紛紛跟進加大研發投入,不可厚非;但若只是做到能夠支持AR的簡單應用,不能完整的體現出AR給人們帶來的便利性,那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可做到,若再次陷入同質化的競爭之下,則又將缺失一次好的發展契機。

在發佈會上的演示,一輛保時捷就那麼憑空誕生,除了能夠在手機上觀看整車外觀、車內配飾之外,還能通過車窗跟“山頂上的朋友”say hello。

基於華為AR引擎,再結合麒麟晶片、HiAI、攝影技術和演算法進行垂直一體化整合,將會帶來更加強大的AR體驗。

—— OPPO ——

在OPPO的發佈會上,OPPO公佈了一些未來方向,將自建AR開發者平臺,該平臺最快將5月上線。OPPOAR開發者平臺聯合商湯科技支持跨平臺適配,支持iOS和Android兩個平臺。為了讓更多用戶體驗到AR應用的全新體驗,OPPO AR開發者平臺吸納了王者榮耀、京東等開發者入駐。

按照OPPO的規劃,預計到2018年底的時候,將有1億台OPPO終端支援AR應用。

—— 小米 ——

小米與 Google 達成合作,成為首批(還有華為和三星)搭載 ARCore 技術的廠商,手機上即可實現增強現實體驗,小米獨家首發了收款AR遊戲The Machines,雷軍也刻意安排了一場AR遊戲秀,來展示小米手機在AR功能方面的強大。

—— 三星 ——

三星2月底在 MWC上發佈了Galaxy S9 和 S9+手機,宣佈支援谷歌的增強現實開發套裝軟體ARCore,將與蘋果ARKit擁有幾乎一樣的AR功能,可以支援無數的AR應用,比較實際的就是AR Emojis,可以識別人臉製作自己的表情包。

除此之外,Google在官方博客中還宣佈,今年推出的 ARCore 設備還將包括LG、摩托羅拉、HMD /諾基亞、中興、索尼和 Vivo 等品牌。另外,Google 宣佈國內的京東商城、網易的部分應用也將集成 ARCore 技術。

AR手機體驗差,仍未真正實現落地應用

可以預見的是,AR必定將是改變智慧手機用戶體驗的一項關鍵技術,只不過當前大環境仍在探討AR與手機該如何結合,距離AR技術的真正落地仍然差臨門一腳。

雖然當前手機硬體正在不斷的出現、升級,AR技術與手機的結合越來越深入;但是直接影響著使用者體驗的軟體內容卻處於不合格的狀態。

目前看來,從蘋果、三星等傳統的國際手機巨頭,再到華為、OPPO、小米等國產品牌,他們推出的AR手機更多還是僅在手機硬體上支援AR應用,以及對AR在搜索、購物、遊戲等各方面的應用的期待。

以華為 P20為例,其搭載的“AR發現”應用,目前理論上可以應用於搜索、購物、展示、遊戲、拍照和教育領域,但現實卻是在這些領域中嚴重缺乏AR內容的支援。可以在手機上進行VR呈現的內容寥寥無幾,雖然偶有定制化內容出現,也很難取得爆發性的效果。

在小米的發佈會上,雷軍還鼓勵開發者儘快為谷歌ARCore開發遊戲,滿足用戶的需求,發揮手機的最大可玩性。

這主要是目前AR生態架構沒能完全建立造成的,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內容接入標準,各家的平臺不一樣,相容性也有很大的差異,若各家做各家的內容,不能普適性地接入到所有的智慧硬體之中,就直接造成使用者對AR產品的不好體驗。

長時間沒有一款能夠引爆市場的AR作品出現,讓整個市場對AR的期待值不斷降低,甚至到了現在已經有用戶開始出現“冷漠以對”的現象。

寫在最後:手機市場目前正面臨著紅利的真空期,市場由增量轉向存量,還面臨著元器件成本的上漲,競爭的白熱化等殘酷的現實。

對於手機廠商而言,解題之道在於不斷探索新的突破點,幫助品牌找到新的增長點。AR作為一大市場熱點,各家紛紛跟進加大研發投入,不可厚非;但若只是做到能夠支持AR的簡單應用,不能完整的體現出AR給人們帶來的便利性,那幾乎所有手機廠商都可做到,若再次陷入同質化的競爭之下,則又將缺失一次好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