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夾縫中艱難求生 國內VR公司的生存現狀

雖然說VR市場一直被很多人看好,但是對於很多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來說,日子並不好過。這些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面臨著內憂外患,在VR市場的夾縫中艱難的生存著。

2017VR倒閉已經成了小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幾乎連再見都來不及說。從整個行業上來看,VR的確拯救了很多公司,而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也期待能夠在VR領域大展拳腳,不過這些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在市場的強烈衝擊下,生存之路卻顯得十分困難。這其中有技術因素,

也有整個市場環境的因素。

科技巨頭霸佔優質資源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Digi-Capita做出的預估報告,VR/AR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各路豪傑紛至遝來,但折戟沉沙的也不在少數。有人這樣形容現在VR從業者的心態:乾等著是在燃燒卡路里,走錯路燒的卻是油錢。究其原因固然有Google、Facebook、微軟等龐大體量的競爭對手,更重要的原因是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自身短板將極大的制約企業發展。

競爭是推進行業前行的驅動力,競爭同時也造就了一批陪葬者。處在這樣的風口,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直面什麼樣的市場?目前行業還處於野蠻生產階段,這片新藍海也源源不斷的吸引大量的創業者湧入,可是行業大框架已經基本成型,三星、Facebook、Google等巨頭掌握了行業的頭寸,擁有絕對優勢性的資源。那麼在這個高起點的行業競爭中,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的壓力可想而知。

用戶培養轉換路在何方?

憑藉著Galaxy S系列和Note系列的超高人氣,2014年三星就和Oculus公司開展合作推出了售價為99美元的三星Gear VR硬體,經常有購機送Gear VR的活動。然而直到2016年三星才宣佈Gear VR用戶數量突破100萬,由此可見,用戶到VR轉換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大公司尚且如此,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想要培養搶奪用戶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如果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做支撐很難繼續下去。

目前VR行業的主要玩家是Facebook、三星、HTC和索尼。

除HTC之外,其他三位玩家都在各自行業中處於老大地位,擁有龐大的使用者規模,這都成為了其發展VR的重要先決條件。而HTC Vive之所以熱門的原因則離不開硬體本身的性能和卓越的沉浸式全景體驗,更離不開HTC在手機市場失利後的孤注一擲,而這種孤注一擲恐怕是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想都不敢想的正確選項。

打造優質體驗需要高昂成本

對於任意一家企業來說,

成本一直是企業生存的核心問題。而一家VR行業裡的創業公司,在面對科技巨頭的競爭力,最佳方式就是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個核心對於VR行業來說就是沉浸式體驗!但這種體驗的代價卻是成本不菲的!吸引用戶購買的必然是高品質的沉浸感體驗,在宣傳上這顯然是一場比O2O更為慘烈的燒錢行為,面對這樣的資金需求,恐怕不是一個想幹成事的小型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能承擔起的。

雖然說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VR內容和硬體的開發成本會逐漸的降低,但是在VR開發這個長長的生態鏈當中,無論是零部件、演算法、軟體、商業,都需要一個非常龐大的資金做支援。反觀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不僅僅面臨著資金問題,還面臨著技術不成熟、內容品質差、知名度不高等局面,這更增加了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的生存難度,而市場上又留給這些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們,多少的生存空間呢?

小結:

VR產業的所謂熱只是投資方的熱,消費環節根本就沒有熱過,VR產業始終沒能變現。和去年整個互聯網都在談VR不同的是,今年談VR的人少了,不過撇去浮華煩躁,一些原本反VR的業內觀察人士反倒調整了對VR的看法,他們認為過去不看好VR,只是不看好終端形態,它終歸還是內容與體驗驅動。調整的原因,來自一點思考,就是人對外界的一種獵奇與探尋,VR帶來的時空再造體驗依然值得期待。

雖然說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VR內容和硬體的開發成本會逐漸的降低,但是在VR開發這個長長的生態鏈當中,無論是零部件、演算法、軟體、商業,都需要一個非常龐大的資金做支援。反觀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不僅僅面臨著資金問題,還面臨著技術不成熟、內容品質差、知名度不高等局面,這更增加了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的生存難度,而市場上又留給這些國內VR虛擬實境公司們,多少的生存空間呢?

小結:

VR產業的所謂熱只是投資方的熱,消費環節根本就沒有熱過,VR產業始終沒能變現。和去年整個互聯網都在談VR不同的是,今年談VR的人少了,不過撇去浮華煩躁,一些原本反VR的業內觀察人士反倒調整了對VR的看法,他們認為過去不看好VR,只是不看好終端形態,它終歸還是內容與體驗驅動。調整的原因,來自一點思考,就是人對外界的一種獵奇與探尋,VR帶來的時空再造體驗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