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朝村夫狀告情敵同姓結婚,對方拿出家譜,朱元璋不罰反給他封官

西元960年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柴氏政權,建立了宋朝,是為宋太祖。961年昭憲太后病危,宋太祖侍奉母親不離左右,太后死前憂心社稷江山,指出宋太祖能得天下是因為周世宗留下的是孤兒寡女,

如果是長君你根本就沒有機會!為避免重蹈覆轍她示意趙匡胤發誓百年後將帝位傳給弟弟,這就是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

昭憲太后病逝後,孝順的宋太祖遵母親遺命封弟弟趙光義為開封府尹,進晉王,將趙光義作為皇位繼承人的意思非常明確。

976年11月14日夜晚宋太祖與弟弟趙光義經過“燭影斧聲”後突然駕崩,趙光義如願登基為帝,是為宋太宗。宋太宗隨即也遵守了“金匱之盟”的約定封其唯一在世的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進秦王,也很明確要將其作為下一任接班人。

可是到了982年3月,宋太宗自導自演了一出趙廷美篡權的醜劇後罷免了他開封府尹的官職並將其勢力一網打盡。984年趙廷美被流放房州,在宋太宗的軟禁監視下憂憤而死。宋太宗親手撕毀了“金匱之盟”終於可以放心的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孫了。不過風水輪流轉,宋太宗的倒行逆施之舉最終讓自己的子孫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1127年北宋因靖康之難滅亡,宋太宗的後人趙構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宋高宗老年無子,最後又將宋氏江山交還給了宋太祖七世孫趙昚的手裡,是為宋孝宗。宋太宗欠哥哥這筆賬是還清了,那弟弟這筆賬呢?1279年南宋8歲小皇帝趙昺隨丞相陸秀夫在崖山投海殉國,而楊太后在投海前為保皇家血脈命黃材、許達甫護送閩沖郡王趙若和突出了重圍。

這位趙若和就是趙廷美第10世孫,據《漳浦縣誌》記載:宋理宗無子,早年曾把趙若和留在宮中,擬為儲君,後因趙氏皇族爭位,趙若和被退封為閩沖郡王。趙若和在崖山海戰突圍後來到福建漳浦縣一個靠海的村子安頓下來,

以圖有朝一日匡複趙室。後來趙若和深知複國無望,為逃避元軍追殺便改為黃姓移居到漳浦縣佛曇鄉積美村,在那娶妻生子延續宋室後代。

若干年後朝代更迭,元被明所滅,趙宋子孫未敢奢望恢復皇族身份,一直不敢對外言明自己的身世。直到1385年,趙若和孫子黃慧官想娶黃材的後裔為妻,村民陳平妒火中燒以“同姓通婚罪”將其告上公堂,黃慧官哥哥黃明官救弟心切無奈呈上家族玉牒(家譜),道出了改姓真情,趙宋皇室貴胄隱藏於荒僻野村的百年隱情終於大白於天下。

此時朱元璋已穩坐江山,欣然批准趙若和子孫恢復趙姓,並恩賜黃明官為鴻臚寺序班,其他趙氏兄弟也都加以安置。1571年,趙若和的第10世孫趙范中進士,歷任無為州知州等職,1600年他歸休看到積美村這一方殘山剩水後,毅然遷居至十公里外的湖西鎮碩高山下,他聚趙氏皇族後裔族親,填石築堡,人稱“趙家堡”,用石頭砌起了趙廷美殘破的“帝王”夢。

趙家堡經趙范、趙義父子兩代完成,仿北宋古都汴京城建築模式建成,由內外城組成,總占地面積139畝,堡內有完璧樓、府第、園林區、汴派橋、武廟、佛廟、石塔等,處處可感受到宋室的皇族遺風。主建築是一座四方形通廊土樓,門上鐫刻“完璧樓”青石匾,其中“璧”字少了一點,也許是主人暗示昔日榮光遠去,“完璧歸趙”只是個要永遠無法成真的舊夢!

趙家堡儼然是趙氏皇族後裔最後的精神寄託,是一座沒有皇帝的“皇城”。2001年,這座4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群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明朝仿宋建築群趙家堡,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滅國皇裔建居,如今成為閩南旅遊觀光的一處熱門景點。趙家堡內的人們現在早已沒有了皇族的印記,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大多數人還是靠種田過日子。

直到1385年,趙若和孫子黃慧官想娶黃材的後裔為妻,村民陳平妒火中燒以“同姓通婚罪”將其告上公堂,黃慧官哥哥黃明官救弟心切無奈呈上家族玉牒(家譜),道出了改姓真情,趙宋皇室貴胄隱藏於荒僻野村的百年隱情終於大白於天下。

此時朱元璋已穩坐江山,欣然批准趙若和子孫恢復趙姓,並恩賜黃明官為鴻臚寺序班,其他趙氏兄弟也都加以安置。1571年,趙若和的第10世孫趙范中進士,歷任無為州知州等職,1600年他歸休看到積美村這一方殘山剩水後,毅然遷居至十公里外的湖西鎮碩高山下,他聚趙氏皇族後裔族親,填石築堡,人稱“趙家堡”,用石頭砌起了趙廷美殘破的“帝王”夢。

趙家堡經趙范、趙義父子兩代完成,仿北宋古都汴京城建築模式建成,由內外城組成,總占地面積139畝,堡內有完璧樓、府第、園林區、汴派橋、武廟、佛廟、石塔等,處處可感受到宋室的皇族遺風。主建築是一座四方形通廊土樓,門上鐫刻“完璧樓”青石匾,其中“璧”字少了一點,也許是主人暗示昔日榮光遠去,“完璧歸趙”只是個要永遠無法成真的舊夢!

趙家堡儼然是趙氏皇族後裔最後的精神寄託,是一座沒有皇帝的“皇城”。2001年,這座4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群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明朝仿宋建築群趙家堡,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滅國皇裔建居,如今成為閩南旅遊觀光的一處熱門景點。趙家堡內的人們現在早已沒有了皇族的印記,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大多數人還是靠種田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