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考取消加分“衝擊波”

高考取消加分“衝擊波”

晨霧 / 轉帖

2017年6月7日,參加2017年高考的上海考生結束首場科目考試後走出上海市第四中學考場。

當前,教育綜合改革進入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這是新時代我國教育的新使命,深化教育改革,未來更可期。新華社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季曉莉

現在,離2018年高考又只剩下不到100天了。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蹟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4月4日,據北京教育考試院消息,今年北京市新增加了公安英模子女報考高校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並將進一步加大保送生、自主招生、高水準藝術團等特殊類型招生考試違規行為的處理力度。

“一個國家要搞教育,首先要花最大的努力保證其公平性。

教育部新政取消高考加分專案,我認為更多的是基於教育的公平性。”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倪振民近日表示。

取消高考加分主因:亂象叢生

為了公平起見,中央決定取消高考加分,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高考加分領域已淪為尋租腐敗的重災區,與初衷背道而馳。

高考加分權力尋租首先體現在“加分專案設置不合理”。自2004年起,加分權力下放地方,

在缺乏專業監督的行政權力作用下,一些不合理或者容易被“鑽空子”的加分專案出現了。由於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確定加分的只是一些原則性政策,而非可操作的規範,加分的範圍和具體分值不嚴謹。與考試操作簡便,能夠抵擋權力、金錢、人情關係等因素的干擾相比,幾乎所有的加分政策都存在模糊空間,缺少監督。

例如,廣東省的體育類加分項目尤其繁多,一些項目如輪滑球、花樣輪滑、毽球等為許多人所不熟知。

河北省規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稱號的教師直系子女報考師範院校的增加20分”。河北省規定獨生子也可以獲得高考加分。

“教育部的加分規定只有14種,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卻有近兩百種,且加分不公示、不透明——有些地方在關鍵資訊上‘遮遮掩掩’,有些地方則根本沒有按規定時間公示。”《中國青年報》在2010年的《全國高考加分研究報告》中指出。

高考加分政策本是為了照顧“特長生”,卻被異化成了關照“特權生”。

這份報告統計還顯示,在2010年,除西藏、山西外,全國其他29個省區市的65名文理科狀元中,共30人存在加分,佔據“狀元榜”半壁江山。還有數名狀元獲得了北大、清華自主招生20~30分的加分成績。除去裸分仍為第一名的之外,有18人依託加分越過分數高於自己者,得到“狀元”桂冠。

此外,奧林匹克競賽、科技創新競賽、體育競賽都被曝出過嚴重的舞弊情況。2006年新華網報導了內蒙古奧賽可以花錢操作、篡改成績、買賣試題的現象。

2012年第32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中,有高一學生寫了《北極苔原地區土壤、水體等自然生態條件對北極植被生長性狀的影響》,高二學生寫了《應用組織晶片技術研究Glypican-3對原發性肝細胞癌診斷及鑒別診斷的意義》,高三學生寫了《一種新堆型核電站輔機凝汽系統故障診斷的SDG建模方法初步研究》,人們不得不質疑其背後“拼爹”的可能性。

遼寧省2014屆18名高中畢業生辦理二級運動員證享受加分醜聞披露後,270名考生放棄加分資格。據媒體披露,這些學生根本達不到比賽要求和二級運動員水準,只是被受賄教練帶到賽場上裝樣子,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參加比賽。

“只要涉及高考加分,任何項目都可能成為亂象重災區,因為5分之差可能就是二本和一本的差距,更可能是將來保送讀研、出國留學、找個好工作的差距。”一位專家認為,今年這一《通知》依然保留了身份型加分,但是為了公平起見,建議要明確具體界定身份的條件,例如對少數民族的加分就應明確住所、母語、生活環境等條件;對殘疾考生和英烈子女也應明確具體條件,保證公平透明。

變局:取消加分的公正共識

事實上,上述5類全國性加分專案,從2014年開始已在逐漸取消。今年高考應屆生均為2015年9月入學,因此從今年起全國性高考加分成為歷史。

取消高考加分的初衷是公平原則。《通知》已經指出,要進一步促進城鄉區域入學機會公平,也就是所有的考生都應該回到高考這個公平的賽道上。今後不會再有人因得獎,而在賽道上獲得額外的加速,或者起點線比其他考生要更靠前了。

一位媒體界資深人士表示,美國經濟學家亞瑟·奧肯所著《平等與效率——重大的抉擇》一書中提及,平等與效率兩者往往是負相關關係。但是有一種例外,如果起點公平,對結果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公平有利於增進效率,“高考取消加分也是一樣的道理。”

從今以後,高考將只保留“烈士子女”、“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軍區(含)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5類扶持性加分項目。

“取消特長加分不是否定特殊的加分政策,因為國家政策向老少邊窮等地區傾斜還是有其合理性和公平性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上述人士這樣評價。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強認為,取消體育特長加分,至少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參加中考、高考,體現了教育均等、公平公正等原則。

“事實上,將來中國教育還需要配套的措施,加強中小學和大學的體育特長生的選拔、培養。高中和大學還可以招收體育特長生,體現本校的體育特色,或者從學生中發掘有體育興趣的苗子,只是沒有體育加分而已。”陳國強表示。

“世界上任何一所優秀的大學,對有天賦的人來說都是敞開懷抱的,不同之處在于採取何種方式去選拔接納有天賦的人。”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招生老師吳寶俊認為,高考作為一種統一考試制度,相對而言是各種選拔方式中最為公平公正的。

“相信有視野的家長,會明白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會明白這種重要性並不依賴於高考是否存在額外加分的環節。對於認真學習的孩子來說,取消高考加分也不至於打消孩子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吳寶俊認為。

作為學生來說,技不壓身,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好事,但是如果將此作為加分,就有失公平。有評論認為,高考考試區分的是智力和與智力相關的分析能力、通過適當建模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分之上再加各種項目加分,不合理性相當於讓柳丁與蘋果相加。

“高考加分由教育行政部門認定加分,並把加分加到高考原始分上,以加分後的高考分數進行錄取。這令加分收益巨大,也促使加分功利化,學生特長和報考專業沒有關係,大學也對學生的特長評價沒有話語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那些為孩子奧數成績而自豪的家長,並不想讓他們將來當什麼數學家。他們大多把獲得加分當作目的,而並不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數學或者科技競賽。所謂的“特長生”,其實是高考的一種極端投射而已。他們知道,即便是只加10分,關鍵時候也能刷掉很多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好學校招錄學生最公平的遴選方法是考試,考試內容可以客觀判別正誤,將評判人的主觀武斷性最小化,壓縮舞弊與操控空間。

就在高考取消了一批加分項之際,仍有一些全國、全省類作文大賽正在組織舉行,教育部門和學校宣稱“只要能得全國大獎,就可以優先參加自主招生”等。因此一些學生和家長仍不惜聘請高級寫手參加比賽,有的語文老師親自上手“代寫”,甚至有的還去賄賂編輯部等組織方。

目前取消特長加分還沒有妨礙自主招生,那麼後者又如何保證公平正義呢?

變局之不變:自主招生

數學、化學、生物、資訊科學和物理五大學科奧賽,一直是全國各重點中學尖子生的遊戲。據有20多年畢業班教學經驗的深圳中學高級教師鄧海清介紹,儘管2010年之後取消了競賽保送上大學,改為“在高考成績上加20分投檔”,2014年又“取消學科競賽加分”,但傳統優秀高中對五大學科競賽的熱情不減反增。

近日,教育部“陽光高考”網公佈了2018年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90所高校名單。除了武漢大學首次在報名條件上刪去了“學生在高中階段獲得各類競賽名次、發表論文和獲得專利成果的享有優先資格”的規定外,各高校刪去“奧賽”並不是普遍現象。

排名最靠前的大學如北大、清華、中科大、浙大等學校的理工類專業自主招生仍然最青睞競賽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更容易通過自主招生高考降分錄取。進入國家隊和國家集訓隊的學生仍然可以直接保送上北大清華兩所高校。即使不是頂尖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也會相應要求奧賽全省獎項,只不過門檻低一點。

說起奧賽,一位南方重點中學的校長現在還有點後悔。“剛開始看奧賽沒有保送了,我們就不搞了,專心對付高考。哪知道後來自主招生都要奧賽成績,反應過來已落後別的學校一大截。現在學校高薪聘請了老師,正在奮起直追。不過,搞奧賽,學校和學生的投入巨大,學生也有負擔。參加學科奧賽最後沒有得到好名次的學生也有很多。所以家長也要三思。”

教育部於2003年啟動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全國試點高校共90所,招生人數約占試點高校招生總數的5%。事實上,被取消加分的項目依然是目前國內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考慮內容。只要學有所長,仍然可以在自主招生環節享受到一定的政策優惠,只不過通過加分專案進入高校的學生數量大為減少了。

“國家層面取消奧賽獲獎加分,是治理全民奧賽。取消競賽加分將讓一些試圖通過奧賽加分進入社會熱門專業的現象降溫。”熊丙奇如是分析。“每年都有一些孩子因為獲得奧賽的獎項而被保送。但是根據媒體報導,他們中相當一部分的人最後都沒有走上研究之路。當然,社會風氣起著決定作用。經濟、金融或者電腦這樣的熱門學科,總是能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儲朝暉表示。

相反,陸先生則是一個走上了研究之路的例子。當年從江西南昌一所重點高中保送至中國科學大學熱科學與能源工程學專業,在經歷了獲省三好學生得到中科大保送候選人資格後,又經歷了兩輪筆試才最終確定保送去中科大。雖然有學校專業介紹,他和家人並不十分清楚各專業的情況,在當時“搞不懂研究什麼”的火災重點實驗室、熱科學與能源工程兩者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因為數理化中他最喜歡物理,而後者涉及的空調製冷、熱能動力專業似乎應用範圍更寬廣。至於電腦、生物、電子工程等當年熱門的專業,他也不甚瞭解,因此興趣不大。

後來陸先生的學術生涯按部就班,讀完本科後繼續在本系碩博連讀,快畢業時又應聘到中科院一個下屬研究所,從助理研究員升至副研究員,研究的具體內容雖然細化了,但都還在工程熱物理的範疇內。“我覺得我現在的研究工作很充實,我也比較有熱情去研究一些課題,感覺我的生活還蠻不錯的。”陸先生說。

陸先生認為,高考加分的初衷是好的,為優秀人才加大了考試保險係數;自主招生也是高校和學生互相挑選的好辦法。“其實這兩者總體願望都差不多,但是既然高考加分不能杜絕尋租舞弊,自主招生就能杜絕暗箱操作嗎?”他表示,希望在取消高考加分後,自主招生的制度設計要更加完善,要儘量公平。

熊丙奇也認為,自主招生有其自生問題。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能得到一定的錄取優惠,這讓部分學生家長把參加自主招生視為變相的高考加分。一些培訓機構也打著自主招生的幌子,以較低分進名校來吸引學生參加自主招生培訓。

中國經濟導報在採訪中瞭解到,大部分教育界專家寄希望于高考錄取形式的改革,以達到“治本”的效果。例如,實行“統一高考+學校完全自主+學生和學校雙選”的方式,在高考成績公佈後,由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提出申請者的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的學生可同時申請若干所大學,大學結合申請者的統一高考成績、大學面試考察成績、學生特長、中學綜合素質獨立進行評價錄取,一名學生可獲得多所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

http://www.ceh.com.cn/xwpd/2018/04/1060854.shtml

2006年新華網報導了內蒙古奧賽可以花錢操作、篡改成績、買賣試題的現象。

2012年第32屆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名單中,有高一學生寫了《北極苔原地區土壤、水體等自然生態條件對北極植被生長性狀的影響》,高二學生寫了《應用組織晶片技術研究Glypican-3對原發性肝細胞癌診斷及鑒別診斷的意義》,高三學生寫了《一種新堆型核電站輔機凝汽系統故障診斷的SDG建模方法初步研究》,人們不得不質疑其背後“拼爹”的可能性。

遼寧省2014屆18名高中畢業生辦理二級運動員證享受加分醜聞披露後,270名考生放棄加分資格。據媒體披露,這些學生根本達不到比賽要求和二級運動員水準,只是被受賄教練帶到賽場上裝樣子,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參加比賽。

“只要涉及高考加分,任何項目都可能成為亂象重災區,因為5分之差可能就是二本和一本的差距,更可能是將來保送讀研、出國留學、找個好工作的差距。”一位專家認為,今年這一《通知》依然保留了身份型加分,但是為了公平起見,建議要明確具體界定身份的條件,例如對少數民族的加分就應明確住所、母語、生活環境等條件;對殘疾考生和英烈子女也應明確具體條件,保證公平透明。

變局:取消加分的公正共識

事實上,上述5類全國性加分專案,從2014年開始已在逐漸取消。今年高考應屆生均為2015年9月入學,因此從今年起全國性高考加分成為歷史。

取消高考加分的初衷是公平原則。《通知》已經指出,要進一步促進城鄉區域入學機會公平,也就是所有的考生都應該回到高考這個公平的賽道上。今後不會再有人因得獎,而在賽道上獲得額外的加速,或者起點線比其他考生要更靠前了。

一位媒體界資深人士表示,美國經濟學家亞瑟·奧肯所著《平等與效率——重大的抉擇》一書中提及,平等與效率兩者往往是負相關關係。但是有一種例外,如果起點公平,對結果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公平有利於增進效率,“高考取消加分也是一樣的道理。”

從今以後,高考將只保留“烈士子女”、“邊疆、山區、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少數民族考生”、“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自主就業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軍區(含)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5類扶持性加分項目。

“取消特長加分不是否定特殊的加分政策,因為國家政策向老少邊窮等地區傾斜還是有其合理性和公平性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上述人士這樣評價。

上海體育學院體育、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強認為,取消體育特長加分,至少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參加中考、高考,體現了教育均等、公平公正等原則。

“事實上,將來中國教育還需要配套的措施,加強中小學和大學的體育特長生的選拔、培養。高中和大學還可以招收體育特長生,體現本校的體育特色,或者從學生中發掘有體育興趣的苗子,只是沒有體育加分而已。”陳國強表示。

“世界上任何一所優秀的大學,對有天賦的人來說都是敞開懷抱的,不同之處在于採取何種方式去選拔接納有天賦的人。”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招生老師吳寶俊認為,高考作為一種統一考試制度,相對而言是各種選拔方式中最為公平公正的。

“相信有視野的家長,會明白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會明白這種重要性並不依賴於高考是否存在額外加分的環節。對於認真學習的孩子來說,取消高考加分也不至於打消孩子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吳寶俊認為。

作為學生來說,技不壓身,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好事,但是如果將此作為加分,就有失公平。有評論認為,高考考試區分的是智力和與智力相關的分析能力、通過適當建模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考分之上再加各種項目加分,不合理性相當於讓柳丁與蘋果相加。

“高考加分由教育行政部門認定加分,並把加分加到高考原始分上,以加分後的高考分數進行錄取。這令加分收益巨大,也促使加分功利化,學生特長和報考專業沒有關係,大學也對學生的特長評價沒有話語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那些為孩子奧數成績而自豪的家長,並不想讓他們將來當什麼數學家。他們大多把獲得加分當作目的,而並不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數學或者科技競賽。所謂的“特長生”,其實是高考的一種極端投射而已。他們知道,即便是只加10分,關鍵時候也能刷掉很多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好學校招錄學生最公平的遴選方法是考試,考試內容可以客觀判別正誤,將評判人的主觀武斷性最小化,壓縮舞弊與操控空間。

就在高考取消了一批加分項之際,仍有一些全國、全省類作文大賽正在組織舉行,教育部門和學校宣稱“只要能得全國大獎,就可以優先參加自主招生”等。因此一些學生和家長仍不惜聘請高級寫手參加比賽,有的語文老師親自上手“代寫”,甚至有的還去賄賂編輯部等組織方。

目前取消特長加分還沒有妨礙自主招生,那麼後者又如何保證公平正義呢?

變局之不變:自主招生

數學、化學、生物、資訊科學和物理五大學科奧賽,一直是全國各重點中學尖子生的遊戲。據有20多年畢業班教學經驗的深圳中學高級教師鄧海清介紹,儘管2010年之後取消了競賽保送上大學,改為“在高考成績上加20分投檔”,2014年又“取消學科競賽加分”,但傳統優秀高中對五大學科競賽的熱情不減反增。

近日,教育部“陽光高考”網公佈了2018年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90所高校名單。除了武漢大學首次在報名條件上刪去了“學生在高中階段獲得各類競賽名次、發表論文和獲得專利成果的享有優先資格”的規定外,各高校刪去“奧賽”並不是普遍現象。

排名最靠前的大學如北大、清華、中科大、浙大等學校的理工類專業自主招生仍然最青睞競賽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更容易通過自主招生高考降分錄取。進入國家隊和國家集訓隊的學生仍然可以直接保送上北大清華兩所高校。即使不是頂尖高校,在自主招生中也會相應要求奧賽全省獎項,只不過門檻低一點。

說起奧賽,一位南方重點中學的校長現在還有點後悔。“剛開始看奧賽沒有保送了,我們就不搞了,專心對付高考。哪知道後來自主招生都要奧賽成績,反應過來已落後別的學校一大截。現在學校高薪聘請了老師,正在奮起直追。不過,搞奧賽,學校和學生的投入巨大,學生也有負擔。參加學科奧賽最後沒有得到好名次的學生也有很多。所以家長也要三思。”

教育部於2003年啟動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全國試點高校共90所,招生人數約占試點高校招生總數的5%。事實上,被取消加分的項目依然是目前國內高校自主招生的重要考慮內容。只要學有所長,仍然可以在自主招生環節享受到一定的政策優惠,只不過通過加分專案進入高校的學生數量大為減少了。

“國家層面取消奧賽獲獎加分,是治理全民奧賽。取消競賽加分將讓一些試圖通過奧賽加分進入社會熱門專業的現象降溫。”熊丙奇如是分析。“每年都有一些孩子因為獲得奧賽的獎項而被保送。但是根據媒體報導,他們中相當一部分的人最後都沒有走上研究之路。當然,社會風氣起著決定作用。經濟、金融或者電腦這樣的熱門學科,總是能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儲朝暉表示。

相反,陸先生則是一個走上了研究之路的例子。當年從江西南昌一所重點高中保送至中國科學大學熱科學與能源工程學專業,在經歷了獲省三好學生得到中科大保送候選人資格後,又經歷了兩輪筆試才最終確定保送去中科大。雖然有學校專業介紹,他和家人並不十分清楚各專業的情況,在當時“搞不懂研究什麼”的火災重點實驗室、熱科學與能源工程兩者之間,他選擇了後者。

因為數理化中他最喜歡物理,而後者涉及的空調製冷、熱能動力專業似乎應用範圍更寬廣。至於電腦、生物、電子工程等當年熱門的專業,他也不甚瞭解,因此興趣不大。

後來陸先生的學術生涯按部就班,讀完本科後繼續在本系碩博連讀,快畢業時又應聘到中科院一個下屬研究所,從助理研究員升至副研究員,研究的具體內容雖然細化了,但都還在工程熱物理的範疇內。“我覺得我現在的研究工作很充實,我也比較有熱情去研究一些課題,感覺我的生活還蠻不錯的。”陸先生說。

陸先生認為,高考加分的初衷是好的,為優秀人才加大了考試保險係數;自主招生也是高校和學生互相挑選的好辦法。“其實這兩者總體願望都差不多,但是既然高考加分不能杜絕尋租舞弊,自主招生就能杜絕暗箱操作嗎?”他表示,希望在取消高考加分後,自主招生的制度設計要更加完善,要儘量公平。

熊丙奇也認為,自主招生有其自生問題。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能得到一定的錄取優惠,這讓部分學生家長把參加自主招生視為變相的高考加分。一些培訓機構也打著自主招生的幌子,以較低分進名校來吸引學生參加自主招生培訓。

中國經濟導報在採訪中瞭解到,大部分教育界專家寄希望于高考錄取形式的改革,以達到“治本”的效果。例如,實行“統一高考+學校完全自主+學生和學校雙選”的方式,在高考成績公佈後,由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提出申請者的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的學生可同時申請若干所大學,大學結合申請者的統一高考成績、大學面試考察成績、學生特長、中學綜合素質獨立進行評價錄取,一名學生可獲得多所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

http://www.ceh.com.cn/xwpd/2018/04/10608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