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馬天宇、韓東君、萬茜的《三國機密》,想討好年輕觀眾但並不成功

演員整體表現不佳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播出過半,主要線索和基本劇情已經全面鋪開,能立起來的已經全立起來了,立不起來的估計就一直趴到大結局了。跟預料中的一樣,

該劇的豆瓣評分、口碑平穩走低,產生的話題熱度也是差強人意。

面對這樣一部脫胎于高口碑原作、集結了諸多實力派演員、製作投入上規模的劇作,為何遭遇這種尷尬局面,確實需要好好探討一下問題之所在。

一部劇好與不好,評價標準離不開演員、劇本、製作三個方面。

落實到《三國機密》上,全劇的部分場景做到了高度還原。服化道雖然比不上《大軍師司馬懿》細膩,也頗為可觀,從整體呈現的效果來看,製作的投入可以說好鋼次鋼都用在了刀刃上。

鏡頭、佈景都不錯

至於演員我們已經有點無力吐槽了。

這部劇的核心演員馬天宇、韓東君,已經完全在跑偏的路上縱橫馳騁了,二人的表現主要集中在馬天宇負責美、韓東君負責帥,然後二人在完全尷尬的臺詞下釋放“基情”。

而他們的負能量更是散滿了全劇,大部分與他們對戲的場面,都呈現了“1+1<2”的效果。

萬茜扮演的伏壽麵對馬天宇不像是帝后,倒像是家長在調教不懂事的孩子。每次皇后的劍拔弩張,在皇帝一句“我錯了”面前都是戲劇性頓消,讓人出戲。

司馬懿除了與王妃玩曖昧的時候看著像是一位青年演員,其他場景倒都像是模特走場。

這樣的節奏下,劇情帶來的張力打了折扣,情節推進的越多,越讓人有雞肋之感。

現在最大的期盼,就是謝君豪飾演的曹操能夠儘快出場,在後半段能夠扭轉頹勢。官渡之戰已經接近尾聲,曹公想必需要班師回朝了,面對一個玩壞了的許都,他要如何殺伐決斷?這個曹操是黑過《三國演義》還是好過《大軍師司馬懿》,或者與《新三國》平分秋色?值得期待。畢竟“南海十三郎、酒劍仙”的實力,

我們心裡有數。

只是,在面對冒牌獻帝的時候,別洩氣就好。

明顯迎合年輕觀眾的臺詞反而失色

演員整體表現不佳,應該坦然接受五十大板。而編劇的功力則有點讓人糾結。常江是編劇界的實力派,在《三國機密》開播以後也發文做了反思,態度難能可貴。但是好態度不能決定劇本有好品質。

有觀點評論《三國機密》與《大軍師司馬懿》之間隔著十部《三國演義》,誠哉斯言。出自同一人的兩部劇,品質如此的兩極化,常江應該是典型雙子座吧。《大軍師司馬懿》劇本堪稱經典,能在《三國演義》的母題上以司馬懿角度推陳出現,並且頗有展露。

一脈相承的是,《三國機密》也是有著顛覆《三國演義》故事的野心。以司馬懿這一角色為例,《大軍師司馬懿》刻畫的是司馬懿娶妻生子後的生活。

《三國機密》裡面司馬懿還是天涯浪子身份,二者連貫起來即是司馬懿的整體人生,雖然會因為劇情需要有所參差。問題就出在,吳秀波詮釋的司馬懿是一代梟雄,韓東君的司馬懿則是走不出青春期叛逆的熊孩子。

再以臺詞為例,《大軍師司馬懿》裡面文白參半,“漢高祖誅殺項羽而得天下,漢光武誅殺王莽而得天下”“此人用心之深遠,臣所不能及”這樣頗有韻味的臺詞比比皆是,到了《三國機密》則是“要是天子和皇后上了床”“你才是我的靈丹妙藥”不乏粗鄙的說辭。

臺詞大多非常淺顯,缺乏韻味

郭嘉與蜚先生的戲中戲,從人物關係來說精彩程度不比劉平假冒漢獻帝差,但是演員表演乏善可陳,因私恨而上升到敵我雙方的鬥智鬥勇,成了一個狗血的爭風吃醋的故事,大大沖淡了故事張力。

實打實地來說,《三國機密》的劇本架構不錯,在小說基礎上也有所創新,差強人意的觀感可能有這樣的原因:馬天宇、韓東君參演的《三國機密》過於主動向年輕觀眾示好,但是年輕群體的胃口又難以捉摸,落得兩頭都不討好。

各種迎合年輕人口味的行銷

還有可能,是三國題材作品過於密集出現,編劇、製作方在《三國機密》上面的冒險換來的卻是觀眾眼裡的套路。本想在《大軍師司馬懿》之後乘勝追擊,卻換來了一個審美疲勞。

文/何殊我(文化評論人)

品質如此的兩極化,常江應該是典型雙子座吧。《大軍師司馬懿》劇本堪稱經典,能在《三國演義》的母題上以司馬懿角度推陳出現,並且頗有展露。

一脈相承的是,《三國機密》也是有著顛覆《三國演義》故事的野心。以司馬懿這一角色為例,《大軍師司馬懿》刻畫的是司馬懿娶妻生子後的生活。

《三國機密》裡面司馬懿還是天涯浪子身份,二者連貫起來即是司馬懿的整體人生,雖然會因為劇情需要有所參差。問題就出在,吳秀波詮釋的司馬懿是一代梟雄,韓東君的司馬懿則是走不出青春期叛逆的熊孩子。

再以臺詞為例,《大軍師司馬懿》裡面文白參半,“漢高祖誅殺項羽而得天下,漢光武誅殺王莽而得天下”“此人用心之深遠,臣所不能及”這樣頗有韻味的臺詞比比皆是,到了《三國機密》則是“要是天子和皇后上了床”“你才是我的靈丹妙藥”不乏粗鄙的說辭。

臺詞大多非常淺顯,缺乏韻味

郭嘉與蜚先生的戲中戲,從人物關係來說精彩程度不比劉平假冒漢獻帝差,但是演員表演乏善可陳,因私恨而上升到敵我雙方的鬥智鬥勇,成了一個狗血的爭風吃醋的故事,大大沖淡了故事張力。

實打實地來說,《三國機密》的劇本架構不錯,在小說基礎上也有所創新,差強人意的觀感可能有這樣的原因:馬天宇、韓東君參演的《三國機密》過於主動向年輕觀眾示好,但是年輕群體的胃口又難以捉摸,落得兩頭都不討好。

各種迎合年輕人口味的行銷

還有可能,是三國題材作品過於密集出現,編劇、製作方在《三國機密》上面的冒險換來的卻是觀眾眼裡的套路。本想在《大軍師司馬懿》之後乘勝追擊,卻換來了一個審美疲勞。

文/何殊我(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