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有毒”手機殼辯解,不是“用顯微鏡看品質”的小米該有的樣子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相關試驗選用的30款手機殼(圖片來自深圳市消委會官網)

小米在其後的回應中並未就塑化劑問題直接回復,而是以“目前國內對手機保護套沒有相應的國家、行業標準”,

上述試驗的參考標準“不適用於手機保護套產品”為由堅稱“品質合格”。值得注意的是,雷軍在去年末的小米內部會議上曾就產品品質發表講話,稱要“用顯微鏡看品質”,而從此次事件小米的回應來看,“顯微鏡”似乎並沒有用好。

無相應標準不是藉口

按照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在《2018年手機保護套比較試驗報告》中的描述,手機殼中可能含有塑化劑、多環芳烴、重金屬、短鏈氯化石蠟等有毒有害物質,

但我國尚無相關的標準或法規。此次試驗進行的目的正在于“給消費者提供科學合理的消費指引,推動出臺行業標準,促進規範行業秩序”。

考慮到“兒童也會玩耍甚至入口咬噬”,上述委員會“參考歐盟的REACH法規、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指令(POPs)、德國GS認證對多環芳烴(PAHs)的要求、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CPSIA)的相關要求和ISO 4892-3 標準,旨在制定出全球最嚴苛的手機殼化學測試指標。

測試結果(圖片來自深圳市消委會官網)

釘科技梳理發現,小米對該事件的回應集中在了以下幾個細節:其一,“目前國內對手機保護套沒有相應的國家、行業標準”;其二,試驗參考的歐盟標準,“針對的是‘兒童用品和兒童護理用品—餐具和餵養器具’,

不適用於手機保護套產品”;其三,小米“對手機保護套產品制定有專門的企業標準”。

釘科技認為,小米方面想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有三點:第一,“無標準”狀態下不可強加標準;第二,“跨界標準”無參考意義;第三,小米已經承擔了企業責任,關注了產品品質。不過,在釘科技看來,標準的缺失不能成為企業推卸責任的藉口,而標準的嚴格也不能成為企業不能達標的托詞,

“顧客就是上帝”更不能淪為簡單的話術。

對於手機殼而言,“兒童也會玩耍甚至入口咬噬”這是確實可能發生的事件,而先進性一向是標準制定的原則之一,參考“食用級”標準並不為過。退一步來將,即便未來可能出臺的國家標準並未達到“全球最嚴苛”,按照慣例和實際操作,考慮到更複雜的使用環境,企業標準同樣應當更嚴格。

中國之聲曾就上述事件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她就表示,目前前沿研究認為,包括塑化劑等在內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可能性比較複雜,如果現代工藝已經可以將含量降低,企業有義務盡責。

觀察《2018年手機保護套比較試驗報告》,30款手機殼中,僅有3款檢出塑化劑,且超過限值的僅有包括小米手機殼在內的兩款,也就是說,在手機殼製造方面,可以將塑化劑含量降低,那麼,小米手機殼塑化劑超出限值,就很有可能向《孟子·梁惠王上》中不推行王道的梁惠王那樣“不為也,非不能也”。

以“無相應標準”為理由不直面塑化劑被檢出的事實,小米曾經苦心樹立的“良心品牌”的形象或許要被打上一個問號。

“品質”不該淪為口號

誠然,“金無足赤”,企業同樣如此,但此次事件頗為耐人尋味的是,雷軍在去年末和今年初才剛剛強調過“品質”對於小米的重要性。

在CCTV-2《消費主張》呈現的《2017消費報告:手機篇》中,從中國通信工業協會發佈的2017年度手機消費報告來看,小米獲得了2017年手機銷售增速榜冠軍。

除此之外,小米還交出了另外幾份不錯的成績單:比如在Strategy Analytics發佈的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廠商出貨量及市場份額報告中,小米“擠掉”vivo,重返全球前五;又如在 IDC 發佈的第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初步調查中,小米再進前五,同比增長102.6%。

小米逆轉翻身的原因,雷軍有過分享:“以創新、品質和交付三個命題為龍頭來解決問題。”“今年年初,我親自牽頭品質委員會,經過十多次專項會議的討論,制定了翔實的品質行動綱要,並組建品質辦公室專門督辦。我們的目標是用品質的鐵拳贏得市場。”

在強調“品質與創新”的那段時間,小米迎來了不少讚譽,不過,雷軍的這種說法也遭到過質疑。這主要是因為,過去的七年,小米大概已經陷入了一種對“性價比”和行銷的依賴,有質疑認為,雷軍所說的“品質和創新”很有可能淪為行銷口號。

一組來自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網站的2016年4月的投訴榜單中,小米的手機和液晶電腦等產品以243次投訴位元列該榜單的第二名,在前六名中也是唯一的硬體企業。

2016年,《財富》雜誌發文評價小米,稱其戰略中的缺陷正逐漸浮現,銷量大幅下滑的主因或是品質出現問題。《財富》稱,品質問題可能是導致小米銷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有小米手機使用者投訴了螢幕碎裂和耳機插孔的問題。小米旗艦機小米5在發佈後就有不少用戶報告稱,這款手機存在明顯的發熱問題。

如果小米足夠關注“品質”,在2015年的“換屏門”事件之後,度過經歷上述事件的2016年,在2017年的觸屏問題恐怕也不會成為熱議話題。雷軍口中的“品質與創新”或許曾讓米粉興奮好一陣子,但從此次被檢出塑化劑以及小米並不算足夠正面的回應來看,這種興奮恐怕也只是一陣子,因為在事實面前,“品質與創新”這個口號,顯得有些空洞。

2018年對於中國智慧手機行業而言會是大浪淘沙的關鍵年份,對於以智慧手機為主營業務的小米而言同樣如此,繼續衝擊高端,衝刺更高的行業排位,甚至上市,都是小米的“小目標”,而“品質”在這個時候就變得更為關鍵,因為它直接作用於將市場預期和用戶口碑。希望小米可以直面品質問題,將雷軍的“品質”路線真正落到實處,因為口碑的瓦解可能帶給一家企業的“毀滅性”打擊,往往就在旦夕之間。

(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注明出處)

她就表示,目前前沿研究認為,包括塑化劑等在內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可能性比較複雜,如果現代工藝已經可以將含量降低,企業有義務盡責。

觀察《2018年手機保護套比較試驗報告》,30款手機殼中,僅有3款檢出塑化劑,且超過限值的僅有包括小米手機殼在內的兩款,也就是說,在手機殼製造方面,可以將塑化劑含量降低,那麼,小米手機殼塑化劑超出限值,就很有可能向《孟子·梁惠王上》中不推行王道的梁惠王那樣“不為也,非不能也”。

以“無相應標準”為理由不直面塑化劑被檢出的事實,小米曾經苦心樹立的“良心品牌”的形象或許要被打上一個問號。

“品質”不該淪為口號

誠然,“金無足赤”,企業同樣如此,但此次事件頗為耐人尋味的是,雷軍在去年末和今年初才剛剛強調過“品質”對於小米的重要性。

在CCTV-2《消費主張》呈現的《2017消費報告:手機篇》中,從中國通信工業協會發佈的2017年度手機消費報告來看,小米獲得了2017年手機銷售增速榜冠軍。

除此之外,小米還交出了另外幾份不錯的成績單:比如在Strategy Analytics發佈的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廠商出貨量及市場份額報告中,小米“擠掉”vivo,重返全球前五;又如在 IDC 發佈的第三季度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初步調查中,小米再進前五,同比增長102.6%。

小米逆轉翻身的原因,雷軍有過分享:“以創新、品質和交付三個命題為龍頭來解決問題。”“今年年初,我親自牽頭品質委員會,經過十多次專項會議的討論,制定了翔實的品質行動綱要,並組建品質辦公室專門督辦。我們的目標是用品質的鐵拳贏得市場。”

在強調“品質與創新”的那段時間,小米迎來了不少讚譽,不過,雷軍的這種說法也遭到過質疑。這主要是因為,過去的七年,小米大概已經陷入了一種對“性價比”和行銷的依賴,有質疑認為,雷軍所說的“品質和創新”很有可能淪為行銷口號。

一組來自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網站的2016年4月的投訴榜單中,小米的手機和液晶電腦等產品以243次投訴位元列該榜單的第二名,在前六名中也是唯一的硬體企業。

2016年,《財富》雜誌發文評價小米,稱其戰略中的缺陷正逐漸浮現,銷量大幅下滑的主因或是品質出現問題。《財富》稱,品質問題可能是導致小米銷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有小米手機使用者投訴了螢幕碎裂和耳機插孔的問題。小米旗艦機小米5在發佈後就有不少用戶報告稱,這款手機存在明顯的發熱問題。

如果小米足夠關注“品質”,在2015年的“換屏門”事件之後,度過經歷上述事件的2016年,在2017年的觸屏問題恐怕也不會成為熱議話題。雷軍口中的“品質與創新”或許曾讓米粉興奮好一陣子,但從此次被檢出塑化劑以及小米並不算足夠正面的回應來看,這種興奮恐怕也只是一陣子,因為在事實面前,“品質與創新”這個口號,顯得有些空洞。

2018年對於中國智慧手機行業而言會是大浪淘沙的關鍵年份,對於以智慧手機為主營業務的小米而言同樣如此,繼續衝擊高端,衝刺更高的行業排位,甚至上市,都是小米的“小目標”,而“品質”在這個時候就變得更為關鍵,因為它直接作用於將市場預期和用戶口碑。希望小米可以直面品質問題,將雷軍的“品質”路線真正落到實處,因為口碑的瓦解可能帶給一家企業的“毀滅性”打擊,往往就在旦夕之間。

(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