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公孫瓚明明武藝一般,為什麼敢單挑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原因很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63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三國演義》,很多武將驍勇的表現,令我們倍感驚豔,例如關羽溫酒斬華雄,一刀誅顏良,三合敗文醜;再如張飛,能與戰神呂布大戰一百回合而不敗,大將許褚也曾被他刺于馬下;趙雲的表現,也不遑多讓,長阪坡前,他懷抱幼主,於亂軍之中七進七出,斬將五十餘員。曹操、孫權麾下,也各有不輸他們的存在。可是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未出場時威名赫赫,一遇名將卻弱到掉渣,

可謂雷聲大雨點小。

例如冀州刺史韓馥麾下,上將潘鳳號稱能斬華雄,結果剛剛出陣,便痛快的送了人頭;號稱“說出吾名,嚇汝一跳”的零陵上將邢道榮,十合之內敗于張飛之手,兩度遇上趙雲,一次被生擒,一次被刺于馬下;西涼名將韓德,父子五人以多敵少,

卻先後死于趙雲之手,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差不多也是這樣的人物,只不過小說中沒有重點描述他的威名,他也沒有自誇,而是直接用行動證明了自信。這個人是誰呢?他又是如何用行動證明自信的呢?

他不是別人,正是將劉關張兄弟三人帶至討董聯盟的公孫瓚。

他第一次過度自信,是戰呂布的時候,當時華雄被斬,呂布率三萬大軍來到了前線。十八路諸侯一方派出了八路前去迎戰,卻有兩員大將一死一傷,兵馬也折損了不少。這個時候,曹操建議等十八路諸侯聚齊之後,再商議破敵之計,可是呂布前來搦戰的時候,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卻一馬當先,沖了出去,與呂布交鋒。然而他雖勇氣可嘉,表現卻慘不忍睹——“戰不數合,
瓚敗走。”還差點被呂布刺于馬下。

按理說,這一次他應該長些教訓了才是,可是討董聯盟解散之後,他與袁紹開戰。袁紹派出麾下大將文醜,他又一次主動沖了出去。結果這一次他混得更慘——“戰不到十合,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而且狼狽至極,

“弓箭盡落,頭盔隨地;披髮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說到此處,我們不難看出,公孫瓚雖然敢於迎敵,其武藝卻並不算精湛,最起碼比起一流名將還有不少的距離。那麼他為什麼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名將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本身性格衝動

雖然演義中對公孫瓚的描述不多,但是通過讀史書,我們不難得知,公孫瓚是一個好戰分子,他成為一方諸侯之前,曾在邊疆任職,僅擔任一個小吏。有一次他僅率數十人巡邊,遇到一支數百人的敵軍,卻主動求戰,並讓敵軍喪膽。而且面對蠻夷,他堅持不同意懷柔政策,勢要將對方消滅殆盡。雖然不管是與呂布開戰,還是與袁紹開戰,他的對手都已不再是蠻夷,可是他的性格不變,他的狠勁、衝勁也不會變,當時的他或許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實力的差距,憑的僅是一股熱血。

二、想出風頭,在手下面前立威

討伐董卓之時,大多數諸侯都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都在損兵折將,他或許還坐的住。可是就在群雄束手無策的時候,關羽卻突然站了出來,陣斬華雄,出盡了風頭。如果這個時候,關羽是從他背後走出來的,他或許只有欣尉,可是就在關羽斬華雄之前不久,他剛剛向大家介紹了劉備,使劉備徹底獨立了出去。這個時候,莫說衝動的公孫瓚,換誰也會覺得憋屈。所以遇上呂布的時候,他主動上前迎戰,想要出出風頭,挽回一下自己的威望。

敗于呂布之手之後,他就更加憋屈了,於是對上袁紹手下的文丑時,他再次出陣迎敵,想重新在自己的屬下面前立威。可是文醜雖然不比呂布,卻並不是軟柿子,於是他再一次大敗而歸。也就說,他的這兩次行動,雖然有衝動的成分在內,卻也是出於無奈,畢竟他要服眾,要在自己的部隊面前,保持絕對的威望。

三、他手下無人可用

當然了,如果他手下有威猛的悍將,他也不會就這樣輕易上陣,就像劉備、曹操、孫權、袁紹等人,向來都是派別人出陣。可是這一想法,他也就是想想罷了,從他敗于文醜之後,“瓚手下健將四員,一齊迎戰;被文醜一槍,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次日,先鋒大將嚴綱,被麴義“拍馬舞刀,斬于馬下”,可見他麾下並沒有什麼大將,唯一一個趙雲,還是他敗于文醜之後才出現的,所以,他不自己上,又能派誰呢?畢竟,十八路諸侯聚義的時候,他不能一直裝鴕鳥;袁紹派文醜搦戰的時候,他更不能直接棄戰。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公孫瓚武藝不精,卻敢於挑戰呂布和文醜,並不是找死,這既是他骨子裡的血性在“作祟”,也是出於對現實的無奈,畢竟他手下真的無人可用,而且他還需要在手下面前保持威望。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一、本身性格衝動

雖然演義中對公孫瓚的描述不多,但是通過讀史書,我們不難得知,公孫瓚是一個好戰分子,他成為一方諸侯之前,曾在邊疆任職,僅擔任一個小吏。有一次他僅率數十人巡邊,遇到一支數百人的敵軍,卻主動求戰,並讓敵軍喪膽。而且面對蠻夷,他堅持不同意懷柔政策,勢要將對方消滅殆盡。雖然不管是與呂布開戰,還是與袁紹開戰,他的對手都已不再是蠻夷,可是他的性格不變,他的狠勁、衝勁也不會變,當時的他或許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實力的差距,憑的僅是一股熱血。

二、想出風頭,在手下面前立威

討伐董卓之時,大多數諸侯都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都在損兵折將,他或許還坐的住。可是就在群雄束手無策的時候,關羽卻突然站了出來,陣斬華雄,出盡了風頭。如果這個時候,關羽是從他背後走出來的,他或許只有欣尉,可是就在關羽斬華雄之前不久,他剛剛向大家介紹了劉備,使劉備徹底獨立了出去。這個時候,莫說衝動的公孫瓚,換誰也會覺得憋屈。所以遇上呂布的時候,他主動上前迎戰,想要出出風頭,挽回一下自己的威望。

敗于呂布之手之後,他就更加憋屈了,於是對上袁紹手下的文丑時,他再次出陣迎敵,想重新在自己的屬下面前立威。可是文醜雖然不比呂布,卻並不是軟柿子,於是他再一次大敗而歸。也就說,他的這兩次行動,雖然有衝動的成分在內,卻也是出於無奈,畢竟他要服眾,要在自己的部隊面前,保持絕對的威望。

三、他手下無人可用

當然了,如果他手下有威猛的悍將,他也不會就這樣輕易上陣,就像劉備、曹操、孫權、袁紹等人,向來都是派別人出陣。可是這一想法,他也就是想想罷了,從他敗于文醜之後,“瓚手下健將四員,一齊迎戰;被文醜一槍,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次日,先鋒大將嚴綱,被麴義“拍馬舞刀,斬于馬下”,可見他麾下並沒有什麼大將,唯一一個趙雲,還是他敗于文醜之後才出現的,所以,他不自己上,又能派誰呢?畢竟,十八路諸侯聚義的時候,他不能一直裝鴕鳥;袁紹派文醜搦戰的時候,他更不能直接棄戰。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公孫瓚武藝不精,卻敢於挑戰呂布和文醜,並不是找死,這既是他骨子裡的血性在“作祟”,也是出於對現實的無奈,畢竟他手下真的無人可用,而且他還需要在手下面前保持威望。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