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中國“西電輸歐”?歐盟專家有方案

【歐洲時報4月19日楊小西編譯報導】公眾普遍認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以大宗貨物為主,

但其實中歐之間可以傳輸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電能。義大利媒體指出,現在,歐盟專家正在研究如何建設一條連接中歐的能源線路。該專案是中方在2006年開展的“一帶一路”發展計畫中提出的,通過這一計畫,中國可以利用其卓越的工程技術將過剩電能輸送給歐洲。

新的能源通道

義大利《全景週刊》網路版報導,亞洲,特別是中國西部,

擁有許多地域廣闊、人煙稀少的地區,非常適合用來建造水力、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站,並生產清潔型能源,而這正是歐洲所需要的。

歐洲大量進口清潔型能源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還可減少對化石燃料及石油輸出國的依賴。

通過對基礎設施建設經費、跨越地區地質條件以及政治風險等綜合因素考慮,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制定出三條可行的能源輸送路線。

該專案一旦投入開發,

將需要巨額的投資,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預測,費用將在150億至280億歐元之間,費用高低取決於所選擇的路線。但是對於企業和消費者而言,這個項目所帶來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哪條路線最合適?

研究中心設計的第一條路線是從中國北部出發,通過哈薩克、俄羅斯和烏克蘭,最後到達歐洲。這條路線的好處是:穿過的地區多為平原,適合施工,而且沿途已經有重要基礎設施,

可以節約大批經費。但是就目前的地緣政治環境而言,能源線路通過俄羅斯或烏克蘭這樣的國家,幾乎是不可選的。與此同時,俄羅斯對該專案的合作興趣不大,因為電網一旦建成,會對其本國的石油出口造成衝擊。但是該項目對俄羅斯而言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有了這條電網,就等於握住了歐洲能源供給的另一條命脈。

研究中心設計的第二條路線是通過裡海和黑海,

但是建設這條路線的任務非常艱巨,因為需要鋪設昂貴的海底電纜,還要將沿途的眾多國家牽扯進來。

第三條路線是從中國西南部出發,通過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最終抵達歐洲,但這條路線也困難重重:一方面來說,這條路線是三種方案中長度最長的,地勢也是最複雜,會大幅增加建設經費;另一方面來說,與沿途這些國家達成合作也並非易事。

雖然這些規劃均面臨重重困難,但並不是沒有實現的可能性。報導指出,至少需要一個更加平穩的全球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