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邊念大學邊創業,20歲電商小哥在美國給媽媽買了套四居室

他6歲移民美國,因家境貧寒,10歲開始在eBay上倒賣二手物品;後來,

他發現了一個更大的金礦——阿裡巴巴B2B國際站。

✎文|倪軼容

“我來到美國,是因為我聽說,美國的道路都是金子鋪的。但是當我來到美國,卻發現,第一,這裡的道路並不是金子鋪的;第二,它們甚至都沒有被鋪過;第三,他們希望我來鋪路。”這是一位義大利作家,在描述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移民潮時,寫下的句子。

而這一切,就是Simon Wang最初在美國所經歷的。

Simon Wang的中文名字叫汪哲鋐,出生在臺灣,

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泰國人。6歲時,他跟隨母親移民到美國,去投奔一位阿姨。然而,汪哲鋐對美國最初的印象,就是飛機落地之後,他們不被允許入境,因為他的媽媽不會說英語。

汪哲鋐和母親

一番折騰之後,母子二人在愛荷華州的一個小鎮定居下來。

在之後的歲月裡,因為貧窮,不瞭解美國文化,而且是當地極為少數的亞裔,汪哲鋐常常受到同學的欺負。而他的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在工廠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

這一切,讓汪哲鋐很早就體驗到生活的不易,也決定做點什麼來幫助母親。從10歲起,他就在eBay上嗅到了商機,通過轉賣二手商品來賺差價。之後,他又找到了貨源更為豐富的阿裡巴巴B2B國際站(Alibaba.com),從上面大量進貨,

然後在美國的電商平臺上販賣。

和常規的打工工種:去餐廳當服務員、刷盤子、洗車等相比,電商更快地幫助汪哲鋐實現了財富的積累。19歲時,他用自己賺來的錢,為母親買了車,20歲時,他為母親買了一套四居室。

與此同時,做電商生意也沒有影響學業。他被愛荷華州立大學錄取,並在就讀期間,獲得了各種獎學金——要知道,他所在的高中,六個人中,只有一個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

在eBay上發現商機

高大、結實的汪哲鋐,長著一張“顯嫩”的亞洲娃娃臉,但言談舉止之間,已經完全是美國範。

剛到美國時,汪哲鋐既不會說英語,也對美國文化一無所知。在學校,當同學們談論起教堂、橄欖球賽,他往往是一臉茫然。“我所在的地方是個很小的小鎮,不像紐約那麼國際化,有各色人種。”汪哲鋐說,從小學到高中,他一直是班上唯一的亞洲人。

讓情況變得更糟糕的,是貧窮的家境。

汪哲鋐家有四個孩子,他是其中最小的。在臺灣時,父母二人努力工作,才能養得起一家人。如今,為了更好的教育,更多的機會,母親傾其所有,帶他來了美國。等到在愛荷華州安定下來,母親的積蓄已經所剩無幾。

汪哲鋐依然記得,那時候自己經常跟著母親,不停搬家。一開始,他不明白,為什麼好不容易找到一處住所,卻又要走。後來,他才明白,那是因為母親付不起房租,不得不去尋找更廉價的房子。而常常穿著不合身的舊衣服去上課的他,也沒少遭受同學們的嘲笑和欺淩。好多次,他是哭著從學校裡跑回家的。

但是,汪哲鋐有一位非常愛他的母親。為了他,這位泰國女子先後在餐廳、工廠等地打工。汪哲鋐依然記得,每天早上,母親5點不到就要起床,然後匆忙趕往工廠。當她回來的時候,天都已經黑了。而母親賺來的工資,僅夠兩人糊口,以及勉強支付西蒙的學費。

這讓涉世未深的汪哲鋐,有了強烈的賺錢衝動。而他的出發點相當簡單:為了讓母親可以不用那麼辛苦。

在美國,未成年人很難找到打工的機會,當時的西蒙只有10歲,幾乎什麼都做不了。不久,汪哲鋐在電視上看到了電商平臺eBay的廣告,萌發了做電商的念頭。

因為eBay規定,13歲以上的人才可以成為用戶,汪哲鋐只好用媽媽的資訊去註冊了一個帳戶。他最早在eBay上販賣的,是二手籃球鞋。每年,美國的中學都會舉行很多籃球比賽,同一球隊的隊員們會買籃球服、球鞋等“裝備”。到了第二年,這些裝備會進行更新反覆運算,舊的球鞋就會被扔到一邊。

除了學業、生意、工作,汪哲鋐還特別熱愛運動

汪哲鋐注意到,一些同學淘汰下來的球鞋,甚至是喬丹等名牌鞋,而且幾乎沒穿過幾次。於是,他以5美元的價格,向同學收購了這些二手球鞋,在eBay上轉賣。當時,一單差不多能賺50-100美元的差價。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一筆鉅款。

汪哲鋐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慢慢地,他的貨源開始枯竭。當地小商店的剩餘庫存,已經很難支撐起他的線上生意。

“有沒有一個平臺,能讓我源源不斷地獲得數以千萬計的產品?”汪哲鋐尋思。

巧遇阿裡巴巴

巧的是,考上了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汪哲鋐,意外認識了一位元在阿裡巴巴速賣通(Ali Express)工作的校友。在談起自己的電商生意時,汪哲鋐向她訴苦,覺得生意遇到了瓶頸。“那你為什麼不試試Alibaba.com?”對方回答。

這是汪哲鋐第一次聽說阿裡巴巴,上網一搜,他驚呆了。Alibaba.com上,有浩如煙海的產品,在品質不差的情況下,這些產品比美國小店的商品,要便宜很多,可謂高性價比。汪哲鋐覺得自己挖到了金礦。

就這樣,汪哲鋐的生意又迎來了一個飛躍。彼時,他在美國的交易平臺也從eBay,擴展到了亞馬遜和Shopify (北美非常流行的一個跨境電商平臺)。

大二時,汪哲鋐認識了同校的美國學長,比他大一歲的伊萬(Evan Berryman)。和汪哲鋐從底層奮鬥起來的背景不同,伊萬的父母都是大學老師。伊萬被汪哲鋐的故事吸引,而汪哲鋐也覺得,伊萬在很多地方和自己互補。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成為生意搭檔。他們從Alibaba.com上批發嬰童觸感玩具,然後去美國的電商平臺上銷售。

伊萬

伊萬曾在賣家自述中撰文表示,做電商生意,不僅僅要有前瞻性,還要有出眾的表達和溝通能力。“Alibaba.com的優點,在於資訊全面翔實,不用跑到現場,你就能對要買的產品,有個清晰的概念。”伊萬說。不過,即使如此,要用好這個平臺,依然不容易。

通常來說,汪哲鋐和伊萬會首先對產品有一定的構思,然後再依照這個構思去選擇和訂購。但是他們曾經收到過完全不符合他們期望的產品。

汪哲鋐和伊萬

“這並不是生產廠商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說清楚到底要什麼。”伊萬說。這些失敗經歷,也讓兩個年輕人決定花更多時間去做功課,並和廠商進行前期溝通。為了進一步瞭解中國不同地區工廠的產能、優勢等,汪哲鋐和伊萬還在去年年底專門來了一趟中國,走訪了寧波、義烏等地區。

為媽媽買了一套四居室

2016年,19歲的汪哲鋐用自己賺來的錢,為母親買了一輛車。去年,他又在距離愛荷華州車程一個半小時的印第安那州,為媽媽買了一套四室一廳的房子。“媽媽當然高興得不得了,也很為我自豪。但可能是亞洲人勤勞的天性,她現在每天依然堅持工作10個小時。” 汪哲鋐說。

這種勤勞的天性,也融在了汪哲鋐的骨血裡。雖然在美國生活已經長達15年,但汪哲鋐依然認為,自己更喜歡中國文化,也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更像中國人。

比如,在大學裡,他常常身兼多職,曾一邊上課,一邊實習,一邊做電商生意。去年,汪哲鋐意外獲得了一份全職工作的機會,在一家公司做資料分析師。從此,他更是火力全開,每天早上4、5點鐘就起床,在健身房練一小時之後,就投入到學業、事業、電商生意的切換模式中,一直忙到晚上11點左右入睡。“很多時候,我不得不在午休的一個小時裡,跑去和教授討論論文的事兒。”汪哲鋐說。

相比之下,他覺得身邊的很多美國同齡人,沒有他那麼努力,尤其缺乏對“機會”的認知和掌控能力。“我生長的小鎮,能在高中之後接受更高等教育的人,比例非常低。我常常問他們,為什麼不努力再去申請一個學校?他們總是告訴我,小地方,教育資源匱乏,所以他們的成績不如人,申請不到。”但實際上,美國的圖書館都是免費的,現在網上也有很多資訊和資源,在汪哲鋐看來,只要有心,一定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汪哲鋐在上海

去年的中國之行,讓汪哲鋐有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在中國,節奏更快,每個人都很忙碌,很充實。”他說,自己更喜歡這樣的文化。尤其當他參觀了阿裡巴巴園區之後,更是對這家“快速奔跑”的公司有了深深的讚歎。“我特別佩服馬雲,我覺得我和他很像,都是從門外漢開始學英語,然後通過電商,做全球的生意。”汪哲鋐說。

汪哲鋐參觀阿裡巴巴

汪哲鋐的專業是“商業和企業家精神”,實習、工作和電商實戰經驗,則讓他對這個領域,比一般同學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比如,他認為,想要從商,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品質很重要。此外,他也覺得,如果第一階段的商業是為了生存,那麼第二階段的商業,則應該被賦予更多利他的色彩。

高中時期,汪哲鋐做電商的“事蹟”,在他生長的小鎮廣為人知。慢慢地,就有人找上門來,向他請教,怎麼在電商上賣產品。“我們那兒一共只有4000個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 汪哲鋐笑著說。找他的人,多為小店主,販賣當地特色食品等產品。於是,汪哲鋐就會抽時間,幫他們去電商平臺上開店,而效果也還不錯。直到上了大學,還有小店主來邀請汪哲鋐回去,幫他們運營網上的店鋪。

這件事,讓汪哲鋐覺得特別有意義。隨著如今電商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亞馬遜等平臺的限制越來越多,他也開始認真思考下一步的轉型。“有可能,我會開個諮詢公司,專門來幫助美國當地的中小企業主做電商,為他們創造價值。”他說。

不得不去尋找更廉價的房子。而常常穿著不合身的舊衣服去上課的他,也沒少遭受同學們的嘲笑和欺淩。好多次,他是哭著從學校裡跑回家的。

但是,汪哲鋐有一位非常愛他的母親。為了他,這位泰國女子先後在餐廳、工廠等地打工。汪哲鋐依然記得,每天早上,母親5點不到就要起床,然後匆忙趕往工廠。當她回來的時候,天都已經黑了。而母親賺來的工資,僅夠兩人糊口,以及勉強支付西蒙的學費。

這讓涉世未深的汪哲鋐,有了強烈的賺錢衝動。而他的出發點相當簡單:為了讓母親可以不用那麼辛苦。

在美國,未成年人很難找到打工的機會,當時的西蒙只有10歲,幾乎什麼都做不了。不久,汪哲鋐在電視上看到了電商平臺eBay的廣告,萌發了做電商的念頭。

因為eBay規定,13歲以上的人才可以成為用戶,汪哲鋐只好用媽媽的資訊去註冊了一個帳戶。他最早在eBay上販賣的,是二手籃球鞋。每年,美國的中學都會舉行很多籃球比賽,同一球隊的隊員們會買籃球服、球鞋等“裝備”。到了第二年,這些裝備會進行更新反覆運算,舊的球鞋就會被扔到一邊。

除了學業、生意、工作,汪哲鋐還特別熱愛運動

汪哲鋐注意到,一些同學淘汰下來的球鞋,甚至是喬丹等名牌鞋,而且幾乎沒穿過幾次。於是,他以5美元的價格,向同學收購了這些二手球鞋,在eBay上轉賣。當時,一單差不多能賺50-100美元的差價。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這無疑是一筆鉅款。

汪哲鋐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慢慢地,他的貨源開始枯竭。當地小商店的剩餘庫存,已經很難支撐起他的線上生意。

“有沒有一個平臺,能讓我源源不斷地獲得數以千萬計的產品?”汪哲鋐尋思。

巧遇阿裡巴巴

巧的是,考上了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汪哲鋐,意外認識了一位元在阿裡巴巴速賣通(Ali Express)工作的校友。在談起自己的電商生意時,汪哲鋐向她訴苦,覺得生意遇到了瓶頸。“那你為什麼不試試Alibaba.com?”對方回答。

這是汪哲鋐第一次聽說阿裡巴巴,上網一搜,他驚呆了。Alibaba.com上,有浩如煙海的產品,在品質不差的情況下,這些產品比美國小店的商品,要便宜很多,可謂高性價比。汪哲鋐覺得自己挖到了金礦。

就這樣,汪哲鋐的生意又迎來了一個飛躍。彼時,他在美國的交易平臺也從eBay,擴展到了亞馬遜和Shopify (北美非常流行的一個跨境電商平臺)。

大二時,汪哲鋐認識了同校的美國學長,比他大一歲的伊萬(Evan Berryman)。和汪哲鋐從底層奮鬥起來的背景不同,伊萬的父母都是大學老師。伊萬被汪哲鋐的故事吸引,而汪哲鋐也覺得,伊萬在很多地方和自己互補。於是,兩人一拍即合成為生意搭檔。他們從Alibaba.com上批發嬰童觸感玩具,然後去美國的電商平臺上銷售。

伊萬

伊萬曾在賣家自述中撰文表示,做電商生意,不僅僅要有前瞻性,還要有出眾的表達和溝通能力。“Alibaba.com的優點,在於資訊全面翔實,不用跑到現場,你就能對要買的產品,有個清晰的概念。”伊萬說。不過,即使如此,要用好這個平臺,依然不容易。

通常來說,汪哲鋐和伊萬會首先對產品有一定的構思,然後再依照這個構思去選擇和訂購。但是他們曾經收到過完全不符合他們期望的產品。

汪哲鋐和伊萬

“這並不是生產廠商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有說清楚到底要什麼。”伊萬說。這些失敗經歷,也讓兩個年輕人決定花更多時間去做功課,並和廠商進行前期溝通。為了進一步瞭解中國不同地區工廠的產能、優勢等,汪哲鋐和伊萬還在去年年底專門來了一趟中國,走訪了寧波、義烏等地區。

為媽媽買了一套四居室

2016年,19歲的汪哲鋐用自己賺來的錢,為母親買了一輛車。去年,他又在距離愛荷華州車程一個半小時的印第安那州,為媽媽買了一套四室一廳的房子。“媽媽當然高興得不得了,也很為我自豪。但可能是亞洲人勤勞的天性,她現在每天依然堅持工作10個小時。” 汪哲鋐說。

這種勤勞的天性,也融在了汪哲鋐的骨血裡。雖然在美國生活已經長達15年,但汪哲鋐依然認為,自己更喜歡中國文化,也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更像中國人。

比如,在大學裡,他常常身兼多職,曾一邊上課,一邊實習,一邊做電商生意。去年,汪哲鋐意外獲得了一份全職工作的機會,在一家公司做資料分析師。從此,他更是火力全開,每天早上4、5點鐘就起床,在健身房練一小時之後,就投入到學業、事業、電商生意的切換模式中,一直忙到晚上11點左右入睡。“很多時候,我不得不在午休的一個小時裡,跑去和教授討論論文的事兒。”汪哲鋐說。

相比之下,他覺得身邊的很多美國同齡人,沒有他那麼努力,尤其缺乏對“機會”的認知和掌控能力。“我生長的小鎮,能在高中之後接受更高等教育的人,比例非常低。我常常問他們,為什麼不努力再去申請一個學校?他們總是告訴我,小地方,教育資源匱乏,所以他們的成績不如人,申請不到。”但實際上,美國的圖書館都是免費的,現在網上也有很多資訊和資源,在汪哲鋐看來,只要有心,一定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汪哲鋐在上海

去年的中國之行,讓汪哲鋐有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在中國,節奏更快,每個人都很忙碌,很充實。”他說,自己更喜歡這樣的文化。尤其當他參觀了阿裡巴巴園區之後,更是對這家“快速奔跑”的公司有了深深的讚歎。“我特別佩服馬雲,我覺得我和他很像,都是從門外漢開始學英語,然後通過電商,做全球的生意。”汪哲鋐說。

汪哲鋐參觀阿裡巴巴

汪哲鋐的專業是“商業和企業家精神”,實習、工作和電商實戰經驗,則讓他對這個領域,比一般同學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比如,他認為,想要從商,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品質很重要。此外,他也覺得,如果第一階段的商業是為了生存,那麼第二階段的商業,則應該被賦予更多利他的色彩。

高中時期,汪哲鋐做電商的“事蹟”,在他生長的小鎮廣為人知。慢慢地,就有人找上門來,向他請教,怎麼在電商上賣產品。“我們那兒一共只有4000個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 汪哲鋐笑著說。找他的人,多為小店主,販賣當地特色食品等產品。於是,汪哲鋐就會抽時間,幫他們去電商平臺上開店,而效果也還不錯。直到上了大學,還有小店主來邀請汪哲鋐回去,幫他們運營網上的店鋪。

這件事,讓汪哲鋐覺得特別有意義。隨著如今電商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亞馬遜等平臺的限制越來越多,他也開始認真思考下一步的轉型。“有可能,我會開個諮詢公司,專門來幫助美國當地的中小企業主做電商,為他們創造價值。”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