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如何誕生?

萬物復蘇,柳枝新綠,草橋佳人遇才子;三載同窗,伴讀共寢,

朝夕相處結拜情;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癡郎不知妾有意;樓臺相會,抗婚控訴,真愛難敵舊封建;墳前化蝶,翩躚起舞,神仙眷侶終相守。從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到一首感人至深的小提琴協奏曲,當年,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為基礎,創作完成了這首華人世界影響最為廣泛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58年後,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已經84歲的何占豪老先生,

為我們回憶音樂的創作過程,講述其背後的故事。

圖:《梁祝》演奏。

“這是寫給農民的,是農民教會我創作。”在談到《梁祝》協奏曲的創意由來時,何占豪這樣概括。

“上世紀五十年代由上海越劇院創編的越劇舞臺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於編劇、表演出色,

音樂優美,全國越劇團紛紛效仿演出。我當時是浙江越劇團一名小提琴兼揚琴演奏員,對越劇《梁祝》的音樂十分熟悉。這為之後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五十年代,藝術院校的學生要定期抽出一定時間為工農大眾演出。演出過程中,何占豪發現老百姓根本聽不懂外國樂曲,農民要求演奏滬劇、越劇音樂。

有一次下鄉演出,現場人山人海。等演出開始後,

觀眾就越來越少了,老人、年輕人、小孩都聽不懂,相繼離開。最後只有一個老媽媽堅持聽完了音樂會。何占豪跑去問,老媽媽您為什麼一直聽了下來。老媽媽回答:“你們坐的是我們家的凳子。”

“回到學校後我們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西洋樂器小提琴怎樣才能被中國老百姓接受和喜歡。當時身為系領導的劉品同志首先提出,‘小提琴要被工農大眾所喜聞樂見,必須解決一個民族化的問題,

而小提琴民族化首先要解決的應該是作品問題。’包括我在內的相當一部分同學非常贊同他的觀點。”何占豪回憶道。

何占豪決心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他開始探索。《梁祝》是一個愛情故事,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喜歡上了帥哥梁山伯。為了弄清楚女孩子都喜歡什麼,何占豪跟著紗廠女工去看越劇《紅樓夢》,發現每次賈寶玉叫林黛玉‘妹妹啊’的時候,女工們就鼓掌。

“我從這裡找到了靈感,‘啊妹妹’的旋律就成了《梁祝》的開頭。”何占豪說。

圖:《梁祝》演奏。

1959年,《梁祝》於上海首演,這個古老的故事通過小提琴優美的音樂傳遍了祖國大江南北。

“《梁祝》演出後,我常收到工人、農民等普通群眾給我寫信表示感謝。他們說,是《梁祝》讓他們聽懂了音樂。我聽到這樣的消息,心裡很高興,因為讓老百姓聽懂音樂、喜歡音樂是我們最大的心願。”何占豪說。

《梁祝》還漂洋過海震撼了歐美樂壇,半個世紀以來經久不衰,成為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

作品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按照劇情構思佈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梁祝感人的愛情故事,融入在作品的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這三大結構之中,分為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等幾大部分。”何占豪介紹,“在演奏形式上,採取協奏方式,既有獨奏,又有重奏。如呈示部的‘草橋結拜’中,以小提琴與大提琴各自的獨奏,象徵祝英台與梁山伯的聲音形象;隨後又由小提琴獨奏出華彩樂段,表現出祝英台對梁山伯的愛戀之情。在展開部的‘英台抗婚’中,採用大鑼和定音鼓的陰沉音調代表封建勢力的‘逼婚主題’,又以小提琴獨奏展示‘抗婚’主題。在‘樓臺相會’時,再一次以大提琴與小提琴複奏,並運用戲曲唱腔的‘閃板’‘快板’‘緊拉慢唱’等手法,逐漸將音樂推向高☆禁☆潮——‘哭靈投墳’。在再現部的‘墳前化蝶’中,採用笛子、豎琴等樂器,營造出朦朧浪漫的情調,進一步昇華美的主題。”

(本文圖片由牛小北提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度生活工作室 王 玨 邱志偉)

我聽到這樣的消息,心裡很高興,因為讓老百姓聽懂音樂、喜歡音樂是我們最大的心願。”何占豪說。

《梁祝》還漂洋過海震撼了歐美樂壇,半個世紀以來經久不衰,成為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

作品綜合採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按照劇情構思佈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

“梁祝感人的愛情故事,融入在作品的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這三大結構之中,分為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等幾大部分。”何占豪介紹,“在演奏形式上,採取協奏方式,既有獨奏,又有重奏。如呈示部的‘草橋結拜’中,以小提琴與大提琴各自的獨奏,象徵祝英台與梁山伯的聲音形象;隨後又由小提琴獨奏出華彩樂段,表現出祝英台對梁山伯的愛戀之情。在展開部的‘英台抗婚’中,採用大鑼和定音鼓的陰沉音調代表封建勢力的‘逼婚主題’,又以小提琴獨奏展示‘抗婚’主題。在‘樓臺相會’時,再一次以大提琴與小提琴複奏,並運用戲曲唱腔的‘閃板’‘快板’‘緊拉慢唱’等手法,逐漸將音樂推向高☆禁☆潮——‘哭靈投墳’。在再現部的‘墳前化蝶’中,採用笛子、豎琴等樂器,營造出朦朧浪漫的情調,進一步昇華美的主題。”

(本文圖片由牛小北提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N度生活工作室 王 玨 邱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