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了防止國家分裂,作為六朝古都的鄴城,最終被徹底毀掉

西元580年,北周宣帝駕崩于長安,雖然這位皇帝只有二十二歲,但他駕崩的身份,其實已是太上皇了。原來,宣帝早在一年前就將皇位傳給了他只有6歲的兒子宇文闡,倒不是他已預見到自己的未來,

而是因為當了太上皇就可以不用再上朝,就可以整日在後宮逍遙快活,於是自己的小命也就這樣交代給了聲色犬馬。

此時的皇帝宇文闡只有7歲,於是,兩位重臣鄭譯和劉昉宣佈了遺詔:由普六茹堅輔政。普六茹堅是上柱國、隨國公,她的女兒普六茹麗華是宣帝的皇后。而熟知朝廷情況的臣子們都明白,以外戚身份輔政本就不符合體制,何況從武帝到宣帝,

都對普六茹堅十分猜忌,最重要的是在北周這個鮮卑人的朝廷中,居然由一位漢人來輔政,這遺詔分明是有問題的。

其實,這份遺詔就是一份偽詔。而普六茹堅輔政後,馬上就讓人感到他與北周朝廷的離心離德:他居然下令被賜鮮卑姓的漢人,

全部恢復原姓。作為表率,漢人普六茹堅就立即改名為楊堅,他的家族本就姓楊,因為其父楊忠有功,而被賜姓普六茹。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所有的鮮卑人也終於看明白了:楊堅這是要篡位,而被統治了近三百年的北方漢人,這次恐怕真的是要翻身了。

於是,相州總管、鮮卑人尉遲迥就高舉反楊的旗幟造反了。在北周577年滅掉北齊後,尉遲迥就被任命為相州總管,率大軍駐紮在原北齊的都城鄴城,

鄴城也就這樣成為此次造反的大本營。不過,只用了兩個月,楊堅的軍隊就攻下了鄴城,尉遲迥被迫自殺,從此,再也沒有人能阻擋楊堅篡位。而楊堅也在581年正式稱帝,建立隋朝,從掌權到篡位,僅僅用了九個月,堪稱史上之最。

此時,從東漢末年算起,

國家的分裂已經有四百年了,結束戰亂,實現國家統一,成為每個人的心願,這當然也包括楊堅。而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楊堅對事物的看法,也與常人不一樣,比如人們都在讚歎鄴城的奢華與雄偉時,楊堅卻在繁華之下,看出了這是一座帶有分裂基因的邪惡之城。

鄴城,位於太行山東側,漳水河畔(今河北臨漳),在戰國時,就曾成為魏國的陪都。東漢末年,曹操消滅袁紹、佔據鄴城後,

就定都於此,鄴城也就此成為曹魏的都城。東晉十六國時,鄴城又先後成為後趙、冉魏和前燕的都城。到了南北朝,東魏和北齊又建都於此,至此,鄴城就有了六朝古都之稱。

複建的銅雀台

只是問題也就來了,在鄴城建都的全是割據政權。其實,以地理位置看,地處河北的鄴城確實有些偏,交通也不算太便利,本就不適合做統一王朝的都城。但如果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建立割據政權,坐擁山川險要、又有沃野平原的鄴城,倒是非常適合建都。而這個問題,楊堅也早已發現,尤其是此次尉遲迥在鄴城反叛,更使楊堅下定了為根除國家分裂之患,而徹底毀掉鄴城的決心。

於是,在消滅了尉遲迥後,楊堅就下令放火燒毀鄴城,鄴城百姓則被南遷到四十多裡之外的安陽縣(改名為鄴縣)。那場大火據說燒了三個月,這座集六朝寵愛於一身的名城,就這樣消失在火海之中。從此,在原鄴城一帶再也沒出現大的建制。而那個喬置安陽的鄴縣,也是一蹶不振,在歷史長河中漸漸隕落,到了解放後的1954年,鄴縣正式被撤銷。

鄴城博物館

而楊堅想消滅的不僅僅是鄴城,另一座六朝古都,也上了他的黑名單,這就是建康(今南京)。589年,隋朝消滅了割據在江南的陳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局面,實現了對中國的統一。為了消除南方割據的隱患,楊堅對南朝的都城建康實行了消滅計畫:蕩平了城市不說,還將土地開墾成農田,這座名城也就暫時消失了。

不過,與鄴城被徹底毀掉不同,南京卻頑強的浴火重生了。先是在隋代後期,原建康城重新出現縣的建制:金陵縣。此後,整個唐代,南京都是一個小縣城。到了五代十國,江南重新割據,地理位置險要的金陵成為了南唐的都城,就這樣,這座被刻意打壓的城市,歷經近四百年,竟再次成為都城。

鄴城模型

那麼,為什麼鄴城能被徹底毀掉,而南京卻能原地滿血復活呢?說到底,還是經濟因素,在隋唐時,我國經濟中心加速南移,南方的經濟也就越來越發達,又有長江天險作為割據的依賴,只要中央王朝出現問題,掌控能力下降,南方就很容易出現割據實力。而位於江水下游,地勢易守難攻的南京,非常適合作為江南割據的都城。所以,只要南方再出現割據政權,那麼南京就會重現繁華。

而鄴城所處的黃河北部就不一樣了,伴隨著經濟中心南移,河北也就不再是富庶之地,沒錢又怎麼可能割據呢?其實,從隋代開始,原鄴城一帶,不僅再也沒有出現過割據政權,連大城市也都沒有再出現過。所以,割據的出現其實與城市無關,這是一個涉及地理、經濟的綜合問題,當然楊堅不懂這些,也因此可惜了那鄴城,白白的做了替罪羔羊,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其實,以地理位置看,地處河北的鄴城確實有些偏,交通也不算太便利,本就不適合做統一王朝的都城。但如果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建立割據政權,坐擁山川險要、又有沃野平原的鄴城,倒是非常適合建都。而這個問題,楊堅也早已發現,尤其是此次尉遲迥在鄴城反叛,更使楊堅下定了為根除國家分裂之患,而徹底毀掉鄴城的決心。

於是,在消滅了尉遲迥後,楊堅就下令放火燒毀鄴城,鄴城百姓則被南遷到四十多裡之外的安陽縣(改名為鄴縣)。那場大火據說燒了三個月,這座集六朝寵愛於一身的名城,就這樣消失在火海之中。從此,在原鄴城一帶再也沒出現大的建制。而那個喬置安陽的鄴縣,也是一蹶不振,在歷史長河中漸漸隕落,到了解放後的1954年,鄴縣正式被撤銷。

鄴城博物館

而楊堅想消滅的不僅僅是鄴城,另一座六朝古都,也上了他的黑名單,這就是建康(今南京)。589年,隋朝消滅了割據在江南的陳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局面,實現了對中國的統一。為了消除南方割據的隱患,楊堅對南朝的都城建康實行了消滅計畫:蕩平了城市不說,還將土地開墾成農田,這座名城也就暫時消失了。

不過,與鄴城被徹底毀掉不同,南京卻頑強的浴火重生了。先是在隋代後期,原建康城重新出現縣的建制:金陵縣。此後,整個唐代,南京都是一個小縣城。到了五代十國,江南重新割據,地理位置險要的金陵成為了南唐的都城,就這樣,這座被刻意打壓的城市,歷經近四百年,竟再次成為都城。

鄴城模型

那麼,為什麼鄴城能被徹底毀掉,而南京卻能原地滿血復活呢?說到底,還是經濟因素,在隋唐時,我國經濟中心加速南移,南方的經濟也就越來越發達,又有長江天險作為割據的依賴,只要中央王朝出現問題,掌控能力下降,南方就很容易出現割據實力。而位於江水下游,地勢易守難攻的南京,非常適合作為江南割據的都城。所以,只要南方再出現割據政權,那麼南京就會重現繁華。

而鄴城所處的黃河北部就不一樣了,伴隨著經濟中心南移,河北也就不再是富庶之地,沒錢又怎麼可能割據呢?其實,從隋代開始,原鄴城一帶,不僅再也沒有出現過割據政權,連大城市也都沒有再出現過。所以,割據的出現其實與城市無關,這是一個涉及地理、經濟的綜合問題,當然楊堅不懂這些,也因此可惜了那鄴城,白白的做了替罪羔羊,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